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2020-11-24山丹县第二中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材

○ 山丹县第二中学

道德与法治对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关系着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层面,因此在学生时代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而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基也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彰显着祖国的雄风,体现着国家软实力。本文根据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探讨该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现状

新课程改革中,对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初中的教材中专门加入了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体现出道德与法治教材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首先是学科教师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做到将教材里的内容深入联系到传统文化,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导致教学与文化未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1]。其次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是较为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单纯的进行讲解,根本无法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无聊的情绪,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利,也致使教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遇到困难,变成单纯的口号。尤其是现阶段信息化发展迅速,教材教具的更新使得教师开展教育工作更为便捷,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成为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的端口,借由这个端口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备课期间也能得以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钻研不深,在多媒体教学中简单导入传统文化,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续航能力不足,往往一课时就草草结束,完全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无形浸润的作用,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效果也不显著。

二、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传承的艺术瑰宝,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知识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等工具以全新的视角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也让学生重新认识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断健全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显著的中国元素导入教学,深刻地为学生导入了强有力的历史观,让学生感知历史中蕴含的伟大精神,使他们在自豪感中奋进学习,在兼容并蓄中健全道德观念以及法治精神,这既是学校的要求,也是国家寄予学生的厚望。最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传统美德和法治精神,这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将学生培养成拥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2]。

三、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教学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应该就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保证课程的完美,并且要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遇到不知如何讲解的尴尬境地,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以传统文化知识为例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崇拜,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是一份持续学习的工作,传统教学中教师都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参照教材主导课堂的时代已经过去,学校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突出,且学习能力优秀的教师,因此,教师应当阶段性审视自身工作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传统文化知识,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探寻和现代教育接轨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用传统文化素养作为坚实壁垒迎接自身教学生涯的挑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授课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比如在平时可以多看一些文化典籍,对自身感悟及学习成果进行随笔记录,或者可以观看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等,借此不断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2.组织课堂思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生自学作为个人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学生讨论也是帮助学生健全思辨观念的重要方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尤其是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方面,目光往往过于狭隘,不能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3]。“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直都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中好的方面进行弘扬,对其中的糟粕部分进行摒弃避免盲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对于文化的看法,并进行点评,或者组织一些活动进行探讨,让学生真正有所体会收获。比如可以就教材中某一专题或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辩论,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在《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时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现代法律观念的普及,没有很好地为学生阐明法律这一文明元素在历史中不断翻涌凝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前预先布置收集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法律在我国历朝历代发挥的作用,在课前就形成一定的法治观。在课堂中教师可抛出辩题“法律在古代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桎梏百姓的工具”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在丰富学生的人文史观之余,也让学生珍重我国的历史,明辨是非。

3.立足学科教学,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链接。我们可以在课程中发现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比如“人而无礼,焉以为德”在讲授礼仪知识的同时穿插着古人的思想,把“礼”作为评判道德的标准,让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理解更深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搜索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分享给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同时认真对待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认识到其重要性。传统文化蕴含的道理往往过于精深,教师不带领学生深入解析就会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细微的偏差进而导致学生道德观认知也发生了偏移,且道德与法治作为人文性较强的学科的课程,教师应当主动链接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有机对接,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巩固。

例如,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论语》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时常见其踪影,在《友谊与成长同行》中出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教师完全可以套用传统文化中关于友谊的诗词歌赋为学生阐明和谐的社交关系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朋友在个人成长的正向作用,通过小组讨论有关于友谊的诗词健全学生的小组社交关系。

4.运用情境创设,增添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甚至有的老师专业素质不过关,仅仅是照本宣科,整个课堂非常的枯燥无趣,这种状态下,学生是无法进入到学习状态的,这也就出现了学生上课走神等情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需要借由教师的语言环境的创设来实现,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言行得宜与否,通过经验积累判断教学语言的输入是否足够活泛、文明,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创设的语境是否为学生熟知[4]。尤其是在综合性质较强的学科中,教师枯燥的讲解会让学生产生对学科的厌烦,久而久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厌恶心理,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氛围的维持,通过趣味性的言语环境创设来刺激学生的兴趣点,同时通过热烈的小组讨论来形成班级正向社交集合,通过借鉴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观的健全。教师还可通过阶段性的教学评估来反推学生的德育学习状态,通过拟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来践行差异性强、个性化十足的教学活动。

为此教师应该改变观念,主动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比如可以设置教材中的情境还原,让学生亲身参与进去,生动有趣的课堂所达到的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的。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中《情绪的管理》一课时中,教师在教案引言部分可通过列举扎染、刺绣的案例,借由介绍这些工艺文化,告知学生控制情绪在作品创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很多时候作品的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克制隐忍中不断前行。学习亦是如此,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往往乐于探究新的事物,新鲜劲儿一过往往就不愿深究,这是常态,但是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坚持的良好习惯,并能将情绪把控到位,做到从优秀文化中借鉴提升,教师顺势为学生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旨,让学生明白情绪管控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不断学习端正态度。

总体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大有好处的,不但可以弘扬优秀的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受到文化熏陶,还可以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更加的具有吸引力,提高教学成效。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