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20-11-24民乐县第四中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 民乐县第四中学

随着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落实和深化,教师需要学习新的理念,优化阅读教学方法,促使阅读主体随之变化,“基于文本、超越文本”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对其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以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为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以实现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实践,谈几点研究心得。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理论背景

阅读教学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进而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与作品不同,文本只有通过被阅读,与读者进行完美的结合,才可以成为作品。而不同的读者存在不同的观念、心理、审美等,因此,其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有不同。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出文本中解读的限制和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是阅读教学的最大魅力,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相关的内容,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品味,体会到文本背后的内涵,揣摩文本中的暗示和提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对话方向的引导,以及引导学生可以把握对话的重点和内涵,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文本阅读中获取到喜悦,从文本中解读出具有创造性且符合文本实际的内容,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引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对话中获得最大的效益[1]。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策略

1.利用“学案”为抓手,构建“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预设明确的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促使学生了解应该学习的知识重点,应该形成何种能力。在教学前,教师就应全面了解文本大概的内容,如果没有预设,则无法进行良好的阅读。但教师也要明确预设不是预定,教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情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无法预计的内容,这也是教学的生成性,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将预设性和生成性进行统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要陈述教学目标,第一,要将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定义。第二,教师要明确对目标的陈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之后的评价行为,因此在评价行为中所用词应该清晰、明确,并且要可控,绝不能含糊,如若不然则有可能导致无法规定明确的教学方向。第三,有时候仅仅依靠行为动词,其无法明确表达教学目标,因此,就需要附加如情境、工具等规定来促使教学目标可以表达清楚。第四,教学目标要针对于全班的学生,不要针对某个学生,并且为了方便评价,应该通过最低的要求来表现目标。其目标的指向应该是所有学生都应该达到的标准,其并非代表所有学生都要获得真实的教育结果。

2.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推行创造性阅读学习方式。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其主要是提倡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来达到阅读目标,这些学习方式都充分体现了阅读和体验、自主和合作的优势,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式记录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实际初中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案为抓手,通过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恢复阅读教学应有的地位,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选择性阅读、自由的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如此就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促使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良好阅读体验,继而还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批判、阅读的反思、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活动实践等方式来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人格,促使学生彻底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填鸭式的学习方式[2]。这不仅是初中语文教育的创新,更是深层次的促使学生可以在阅读学习中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得到深化,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为核心思想,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还可以形成丰富、有趣的教学课堂,使学生可以形成深刻的印象。

3.将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与考试统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与初中考试有机结合、统一,重新构建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形成良好的评价体系,可以将激励性、综合性、发展性评价体系统一,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促进学生阅读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与进步。

4.语文阅读教学走进生活,让文本“活起来”。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来源,是语文生命长青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更是阅读教学活动的根本。离开丰富的现实生活,阅读教学面临的就是“朽木枯枝”,陷入死水之中。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重视生活与语文之间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文本“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需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将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整合起来[3]。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一课阅读教学中,在分析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的母亲,与课文的母亲进行对比;思考如果是自己描写“母亲”这一角色会如何写。课文描写亲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分析课文内容,使课文中的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并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课文内容,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体验,有助于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5.重视学生背景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初中语文阅读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背景、对生活的理解等角度出发,引导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实现阅读教学的生活化、个性化,而不再局限在文本本身和教材参考书的解释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吸收部分后现代思想,该思想认为阅读是生命活动,是精神生活、是自由生活、是智慧生活;在解读文本时,任何人都不能说自己有独特的理解和看法,从极端主义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见解、看法都具有旗鼓相当的特点;阅读的意义不再文本本身,而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相交流;读者和文本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做到尊重学生来自于不同生活背景经验的多样化理解和感受,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根据阅读文本内容尝试说一说。在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做到尊重学生的背景和对生活的理解,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才能够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6.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中,重视回归文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固然需要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但也需要最终回归文本,这样才能够保证核心不变,避免出现跑题情况,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出现“散乱活跃”的情况[4]。回归文本需要有适度性,既要使得学生从深层次理解文本中的字、词、句,也要能够对其进行必要的价值观引导,体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以及“文道统一”的特点,尤其是最后一点需要重视,强化回归文本。语文本身具有人文性特点,很多课文中都有明确的价值观引导,其本质上对学生的价值观发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果任由学生“创生”,可能起到反作用,影响学生价值取向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回归文本具有必要性。当然,这也不是坚持“以本为本”进行阅读教学的理由,关键需要在回归文本、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

7.重视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感受。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具有被引导的特点。每一位学生的生活背景、经验以及个性气质都存在差异性,阅读相同的文本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反应,而这种感受和反应与学生的个性相符。通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对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的内容做出极具想象力的反映,将自己在阅读时所获得的感受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对比,从另一个角度表达文本的内容,从而实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目标。以《陌上桑》一课为例,在对使君形象进行分析时,教学参考书只是从阶级观念角度进行分析。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有的学生认为使君的言行可以理解,因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的学生认为使君的行为过于草率,单凭罗敷的美貌便求婚;还有的学生认为使君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等。而后笔者介绍最开始的说法,让学生明白最初阅读文本的人对使君的印象,而不是将这种观念强加给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认识事物,使其思维得到自然的拓展。可见,在初中语文阅读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可以灵活的解读文本,并通过对文本的质疑,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