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2020-11-24天水市秦州区西十里小学
○ 天水市秦州区西十里小学
在五千年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引导无数的家庭教育子女养德修身,建设家园,治理国家。家庭教育以其独有的特点传承了中华文化,延绵不息,哺育华夏儿女一路走来。纵然已是21世纪,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在受外来文化和各种思潮冲击的当下,把传统文化引入现代家庭教育,用古代先贤圣哲的智慧教育人、培养人,仍然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剂良方。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教化)功能
家庭教育(教化)功能,是家庭活动中以教育感化、环境营造等不同形式向家庭成员传授道理、明达事理的,是社会和学校教育所不可代替的,对人的成长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是以优秀传统文化教人以感悟道本,内化德性。《道德经》里讲“道可道”,道是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学可做。在人未出生之前就进行“胎教”,人出生后依照自然规律来因势利导,培养人塑造人,让人更好地生存和成长。《礼记·内则》从“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到“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施以不同的影响,循序渐进、不盲目追逐,由此可以看出道本教育人的基础,体现了家庭教育中的不言之教。
其次,家庭教育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人的道德情操,规守德行。古往今来,人们十分重视对道德情操的培养,用无数古今家庭验证了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比如,孔子提出的仁、义、礼,后经过孟子和董仲舒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教育和宋代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蔡元培先生又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千百年来,家庭教育一脉相承,当前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方面的公民道德规范。
再次,家庭教育时要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启人志趣,树立人生奋斗目标。在家庭教育中,一向重视对人志向的培养,把个人修养与志向提升到民族与国家的高度,超越自我。个人在自身价值未能得到实现时可以做一个洁身自好有德行的人,在个人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时,不仅能够展现个人才干,更重要的是能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在成长中逐渐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理想,把个人的志向、理想与民族和国家的荣辱兴衰相联系,在治家和治国中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
最后,家庭教育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人的高尚人格。家是国的最小单位,人是家的基本成分,家教中培养人的高尚人格,是为人处事、适应环境、符合社会的需要。《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家是小格局,小平台,是人品性格历练环境和做人做事的实战平台,家庭教育以其内容的广泛性、教育形式的随机性、内外关系的复杂性,全面引导,健全人格。人有了高尚人格、高贵品质,才能做事不糊涂,受人尊重。
二、家庭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做人,长才能,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才俱佳的人。一是道本教育。人是家庭的基本细胞,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家庭教育中,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需求,尊重个体成长规律,满足人赖以生存和生长的认知需求,自觉接受自然对人的培养、造化和影响,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二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也位于现代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之首,是培育做人做事和成才必备的素养。反之,一切教育的结果都是失败的,没有意义的。三是才能教育。家庭教育不仅要重视人的德行修养,同时也要注重人的成才培养。比如,在自然科学、技能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也要注重培养。
家庭教育要树立做人在先、成才在后的观念,以道为本,以德为先,即使不“成才”也一定能“成人”。过分强调“成才”,而忽视道德品质,不仅不利于个人成长、家庭建设,甚至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损害。因此,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出有道德,有担当,有益于个人、家庭和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是根本。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就成为守护精神家园的第一个台阶,家庭自然而然就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第一个驿站,家庭教育则是培根养德、启迪心智的第一课堂。因此,家庭教育可以先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借用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以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培育人,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家庭道德教育。近年来,西方文化在我国大行其道,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被莫名地贴上“封建”的标签,家庭教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困惑期。随着国家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重回家庭教育的轨道。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伦理道德,其根本是孝道,修身齐家是宗旨,五伦、五常和八德等为人们在生活和社会中践行道德提供了标准。特别是《朱子治家格言》对家庭教育提供了现实的蓝本,把修身养性、勤俭持家、和睦六亲等清楚地呈献给今人,成为今人可学可做、可吟诵可践行的范本。
2.忠厚家风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常常能听到“以德传家,以孝传家”这样的话,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以行效仿,或凭经验摸索去借鉴,但效果不是很好。在生活中,我们大可借鉴经过历史验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彩内容,比如《弟子规》详尽地规范了孝悌谨信、居家外出、待人接物、文明礼貌等,全篇以韵文形式成章成句,易学习,易接受,老少皆宜。
3.立德励志教育。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基因,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血脉,因此,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心。家庭教育就要学会在经典中找答案,在经典中学做人,做好人,即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道德经》中讲的“道可道”、“上善若水”,就是教人做一个知道德、守规矩而博大的人,在《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当中汲取丰富营养,养其德,修其身,增广智,小才治家,大才治国。古为今用,夯实道德信仰,力图立志成才。
4.文化常识教育。现在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全面为成绩服务,冲淡了应有的文化常识内容。在文化常识教育方面,古人总结集成,编写出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启蒙教材,其内容十分广泛,囊括了政治军事、忠孝节义、人伦义理、经济社会、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内容,浅显易懂,便于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可以用来识字,了解常识,丰富知识层面,学习做人做事的准则,也可以培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意义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根本要素,是人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社会变迁,时代变化,丝毫不影响家庭的组成形式,而对家庭建设和家风家教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符合时代精神,又要发扬传统美德,使得家庭的亲和力更加凝聚,六亲关系更加和睦,家人身心更加健康。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引导人内强素质,提高修养,对现代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提倡立德树人。家庭教育是教做人,做人先立德。在家教中主要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以道德为内核,以孝道为根本,培育有慈爱、懂感恩、尚勤俭、有责任、敢担当的品质和高尚人格。在生活中,家庭成员遵循恪守伦理,按其在家庭中不同角色、序列位置,各尽所能,和谐家庭内部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够明白大德节操、恪守公德、诚信可靠,才有机会展示才华。如果做人无德,必将行之不远,终不会为国所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自然本性,提倡因材施教。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讲了一则故事,同样的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引导和教育意义,故而朱熹在注解《论语》时有“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论断。重视孩子的教育本是无可厚非之事,但在家庭之中,一个人气质、性格、兴趣具有不可争辩的差异,在施教中要尊重个体差异性和自然天性,扬长避短,因个人特质的不同进行侧重教育,不能依照主观的不切合实际的判断去塑造,那样,教育难以有的放矢。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行孝尽忠,提倡家国天下。家是国的缩影,修身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品德素养的提高,还在于齐家治国的践行,实现抱负理想。齐家就是经营家庭,在家庭中养亲敬亲,怀有感恩和孝心,懂付出,不自私,努力做和家庭、正家风、兴家业的事。人不能仅迂回半亩方田,更重要的是要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国事家事都要上心,明白没国哪有家的道理。每个人虽做的事不同,但对家对国要有一样的情感,不遗余力且心甘情愿地为家付出、为国奉献。因此,家庭教育中要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在家中勤勉励志,在社会中升华理想,成就事业。
如今,我国已迈入崭新的时代,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把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引领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需要,是构建幸福家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因而,只有融合传统,古为今用,才能探索出现代家庭教育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