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2020-11-24天水市秦州区西十里小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成才做人中华

○ 天水市秦州区西十里小学

在五千年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引导无数的家庭教育子女养德修身,建设家园,治理国家。家庭教育以其独有的特点传承了中华文化,延绵不息,哺育华夏儿女一路走来。纵然已是21世纪,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在受外来文化和各种思潮冲击的当下,把传统文化引入现代家庭教育,用古代先贤圣哲的智慧教育人、培养人,仍然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剂良方。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教化)功能

家庭教育(教化)功能,是家庭活动中以教育感化、环境营造等不同形式向家庭成员传授道理、明达事理的,是社会和学校教育所不可代替的,对人的成长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是以优秀传统文化教人以感悟道本,内化德性。《道德经》里讲“道可道”,道是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学可做。在人未出生之前就进行“胎教”,人出生后依照自然规律来因势利导,培养人塑造人,让人更好地生存和成长。《礼记·内则》从“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到“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施以不同的影响,循序渐进、不盲目追逐,由此可以看出道本教育人的基础,体现了家庭教育中的不言之教。

其次,家庭教育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人的道德情操,规守德行。古往今来,人们十分重视对道德情操的培养,用无数古今家庭验证了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比如,孔子提出的仁、义、礼,后经过孟子和董仲舒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教育和宋代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蔡元培先生又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千百年来,家庭教育一脉相承,当前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方面的公民道德规范。

再次,家庭教育时要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启人志趣,树立人生奋斗目标。在家庭教育中,一向重视对人志向的培养,把个人修养与志向提升到民族与国家的高度,超越自我。个人在自身价值未能得到实现时可以做一个洁身自好有德行的人,在个人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时,不仅能够展现个人才干,更重要的是能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在成长中逐渐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理想,把个人的志向、理想与民族和国家的荣辱兴衰相联系,在治家和治国中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

最后,家庭教育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人的高尚人格。家是国的最小单位,人是家的基本成分,家教中培养人的高尚人格,是为人处事、适应环境、符合社会的需要。《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家是小格局,小平台,是人品性格历练环境和做人做事的实战平台,家庭教育以其内容的广泛性、教育形式的随机性、内外关系的复杂性,全面引导,健全人格。人有了高尚人格、高贵品质,才能做事不糊涂,受人尊重。

二、家庭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做人,长才能,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才俱佳的人。一是道本教育。人是家庭的基本细胞,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家庭教育中,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需求,尊重个体成长规律,满足人赖以生存和生长的认知需求,自觉接受自然对人的培养、造化和影响,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二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也位于现代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之首,是培育做人做事和成才必备的素养。反之,一切教育的结果都是失败的,没有意义的。三是才能教育。家庭教育不仅要重视人的德行修养,同时也要注重人的成才培养。比如,在自然科学、技能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也要注重培养。

家庭教育要树立做人在先、成才在后的观念,以道为本,以德为先,即使不“成才”也一定能“成人”。过分强调“成才”,而忽视道德品质,不仅不利于个人成长、家庭建设,甚至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损害。因此,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出有道德,有担当,有益于个人、家庭和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是根本。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就成为守护精神家园的第一个台阶,家庭自然而然就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第一个驿站,家庭教育则是培根养德、启迪心智的第一课堂。因此,家庭教育可以先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借用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以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培育人,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家庭道德教育。近年来,西方文化在我国大行其道,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被莫名地贴上“封建”的标签,家庭教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困惑期。随着国家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重回家庭教育的轨道。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伦理道德,其根本是孝道,修身齐家是宗旨,五伦、五常和八德等为人们在生活和社会中践行道德提供了标准。特别是《朱子治家格言》对家庭教育提供了现实的蓝本,把修身养性、勤俭持家、和睦六亲等清楚地呈献给今人,成为今人可学可做、可吟诵可践行的范本。

2.忠厚家风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常常能听到“以德传家,以孝传家”这样的话,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以行效仿,或凭经验摸索去借鉴,但效果不是很好。在生活中,我们大可借鉴经过历史验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彩内容,比如《弟子规》详尽地规范了孝悌谨信、居家外出、待人接物、文明礼貌等,全篇以韵文形式成章成句,易学习,易接受,老少皆宜。

3.立德励志教育。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基因,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血脉,因此,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心。家庭教育就要学会在经典中找答案,在经典中学做人,做好人,即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道德经》中讲的“道可道”、“上善若水”,就是教人做一个知道德、守规矩而博大的人,在《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当中汲取丰富营养,养其德,修其身,增广智,小才治家,大才治国。古为今用,夯实道德信仰,力图立志成才。

4.文化常识教育。现在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全面为成绩服务,冲淡了应有的文化常识内容。在文化常识教育方面,古人总结集成,编写出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启蒙教材,其内容十分广泛,囊括了政治军事、忠孝节义、人伦义理、经济社会、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内容,浅显易懂,便于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可以用来识字,了解常识,丰富知识层面,学习做人做事的准则,也可以培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意义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根本要素,是人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社会变迁,时代变化,丝毫不影响家庭的组成形式,而对家庭建设和家风家教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符合时代精神,又要发扬传统美德,使得家庭的亲和力更加凝聚,六亲关系更加和睦,家人身心更加健康。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引导人内强素质,提高修养,对现代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提倡立德树人。家庭教育是教做人,做人先立德。在家教中主要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以道德为内核,以孝道为根本,培育有慈爱、懂感恩、尚勤俭、有责任、敢担当的品质和高尚人格。在生活中,家庭成员遵循恪守伦理,按其在家庭中不同角色、序列位置,各尽所能,和谐家庭内部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够明白大德节操、恪守公德、诚信可靠,才有机会展示才华。如果做人无德,必将行之不远,终不会为国所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自然本性,提倡因材施教。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讲了一则故事,同样的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引导和教育意义,故而朱熹在注解《论语》时有“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论断。重视孩子的教育本是无可厚非之事,但在家庭之中,一个人气质、性格、兴趣具有不可争辩的差异,在施教中要尊重个体差异性和自然天性,扬长避短,因个人特质的不同进行侧重教育,不能依照主观的不切合实际的判断去塑造,那样,教育难以有的放矢。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行孝尽忠,提倡家国天下。家是国的缩影,修身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品德素养的提高,还在于齐家治国的践行,实现抱负理想。齐家就是经营家庭,在家庭中养亲敬亲,怀有感恩和孝心,懂付出,不自私,努力做和家庭、正家风、兴家业的事。人不能仅迂回半亩方田,更重要的是要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国事家事都要上心,明白没国哪有家的道理。每个人虽做的事不同,但对家对国要有一样的情感,不遗余力且心甘情愿地为家付出、为国奉献。因此,家庭教育中要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在家中勤勉励志,在社会中升华理想,成就事业。

如今,我国已迈入崭新的时代,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把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引领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需要,是构建幸福家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因而,只有融合传统,古为今用,才能探索出现代家庭教育健康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成才做人中华
做人,不要做藤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做人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