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文化的力量铸魂育人
——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机制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2020-11-24平凉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职业院校红色

○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院校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在经历了数量激增、规模扩张后,已经进入内涵发展、提升质量阶段,怎样实现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文化的作用不可或缺。因此,从文化视角审视发展路径,以文化内聚发展动能,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普遍共识和首要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职业院校肩负着知识传承、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育人底色,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挖掘、整合融会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工匠文化和校园文化等育人资源,创新文化育人模式,构建文化育人机制,建设文化育人体系,用文化的力量铸魂育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题中之义、应有之义。

一、传统文化:奠定学生道德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民族血脉中的极具稳定形态的文化,是民族智慧、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结晶和积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特色鲜明,蕴涵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人文精神和崇高价值追求,彰显了古圣先贤修德养性的根本理念和价值目标,如“修齐治平”、“尚德至善”、“敬业乐群”、“仁爱济世”、“精忠报国”、“孝老敬亲”、“扶正扬善”等等,对于今天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能够不断增进学生的学识修养、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

职业院校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植入校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齐开足相关课程。改革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摒弃枯燥的讲授与说教,重视青春底色和青年趣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鲜活形式让学生乐学、爱学,提升教育效果。打造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校园建筑、校园设施、校园标志和校园活动等等载体,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渠道,让学生看传统文化、听传统文化、读传统文化、思传统文化、悟传统文化、行传统文化,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增强民族自信和自尊。要深化传统道德的引领作用,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传统道德思想理念,引导学生领悟传统美德的精深内涵和要旨精髓,自觉践行传统美德,向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目标迈进,使学生在技能上成“才”的同时,更在道德上成“人”。

二、红色文化:筑牢学生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创造形成的先进文化,记录和见证了曾经发生的革命事件和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资源,也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含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和丰富的育人价值。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要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红色文化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创新党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党史学习的吸引力、实效性。”红色文化蕴涵的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等优秀品质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功能,特别是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与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职业院校要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三个课堂”,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革命的文化教育人、感染人,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引领社会风尚,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精气神。将红色文化嵌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开发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红色文化学习课程化,引领学生价值取向。将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校园活动,指导学生阅读红色文学作品,组织红色书籍报告会;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做红色文化专题讲座,举行知识竞赛和学术沙龙,推动红色文化学术研究与交流;结合“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等重要的红色纪念日组织特色主题纪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将红色文化引入第三课堂——校外实践活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组织学生到博物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革命历程,引导学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活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公益活动,锤炼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坚强意志,开辟校外红色文化育人基地。

三、工匠文化:铸就学生职业技能

工匠精神核心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创新求变,是对事情认真负责和孜孜以求行为的长期化和凝固化。工匠精神背后蕴含着对职业和人生的敬畏,是一种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敬业态度,更是一种对待人生和事业甘于奉献、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职业院校的光荣使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源头活水。

职业院校要实施“匠心”工程。树立课程思政理念,转变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构建专业知识与工匠精神元素深度融合的通识课和专业课体系,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实训课时时数,营造零距离感受行业企业职业精神的仿真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况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事工作的耐心与专注力。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打造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新机制,为学生创造更多感受诸多能工巧匠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精神的机会,在现实中逐渐领悟并养成“工匠精神”,实现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目标[2]。

四、校园文化:涵养学生职业能力

校园文化是职业院校立身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与教学文化一起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校园的一切文化建设,狭义的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校园环境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的校园文化就是明天的社会风气,今天的学生品质就是明天的公民道德。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职业教育特有的校园文化教育人、影响人,是职业院校特色育人机制形成的重要保证。

环境文化要独树一帜。主要通过校内“造景”,美化生活境遇、营造职业情景、彰显技术文化、弘扬劳动美德,做到景点经典化,布局科学化,蕴涵哲理化,表达艺术化,实现“让所有的墙壁都会讲话”的教育效果,形成一个无处不在的育人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的另一个境界是促使校园环境建设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从学校的环境文化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对学校、班级以及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活动文化要独具匠心。通过组织生活节、读书节、技能节、创新节等,开展校企联姻活动,学校与社区亲情活动,以及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接触、感受、体验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和鲜活人物,从中接受熏陶和洗礼。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先进班集体建设、文明宿舍评比、诚信应考等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和道德情操。营造一个个与学生现在和未来职业生涯相关联的活动,引进优秀企业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让他们不断产生学习的新奇、冲动和期待,为培养“准职业人”奠定基础。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给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和团结协作意识,初步具备职业岗位能力。

文化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质是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3]。职业院校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引领者,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融通融会优秀文化育人资源,铺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育人底色,全方位、多层次着力,构建“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的文化育人模式、机制和体系,建设滋养学生、凝聚教师、示范社会的文化育人高地,为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奋斗、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职业院校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追忆红色浪漫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