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发展的定位及突破路径
——以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为例

2020-11-24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甘南州甘南师德

○ 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视察甘肃时强调“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因此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加强省级统筹,建好办好一批县域职教中心,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个地(市、州、盟)原则上至少建设一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指导各地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科学配置并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资源。”[1]在省、州政府的统筹规划下,甘南州将原来的甘南州师范学校、甘南州畜牧学校、甘南州民族综合中等专业学校3所中专整合成立了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校的发展对于加快民族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谈几点中职学校创新发展的思路。

一、优化中职学校目标定位

1.坚持以服务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转变教书育人观念,提高政治站位,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在提升本地社会经济水平上。

2.全面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层次、类别,培养技术型和实用性人才。推进建立专业学部为“二级单位”的教学改革,突出特色专业和地方特色属性,实现构建优势专业,建立实习、实训、实验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绿色发展办学机制。

3.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转型。一是办学模式的转变。找准校企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构建和实施学校、企业、行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运行机制。要积极引导社会、企业、行业参与,实现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中高职联办等多种办学模式。二是大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2]。

4.积极落实“1+x”证书制。充分发挥甘南州第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甘南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作用,建立健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制度,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二、优化中职学校教师队伍

甘南州中职学校现有一线教学人员145名,文化基础课教师占56.6%,艺体类教师占11.7%,信息技术教师占9.7%,专业课教师占18.6%。专业课教师紧缺,与学校的职业教育属性极不匹配,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方向极不适应,成为制约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主要瓶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德育为先。以师德养成为核心,培养打造出一支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优秀教师队伍。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制定师德考核制度,形成党组织领导,政教处主管,各处室、群团、学生共同参与的师德评价机制。通过学习“大国工匠”英模事迹,举办师德征文、师德演讲会、师德师风自查、评选师德标兵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使其具有长效性和科学性,不断引导广大教师更新师德观念,规范执教行为,树立学校形象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提升师德水平。

全面落实师德考核制度,建立师德考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富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的教师师德师风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深化和拓展教育活动成果。让广大教师经常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为标准,增强教师敬业奉献精神,将师德考核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与职称晋升、职务任免、评先选优挂钩,建立健全违反师德师风失范的惩处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2.培训转岗。一是抓住扶贫攻坚项目,派出骨干教师到广州、哈尔滨、天津等地的优秀校企集中培训,学习先进办校理念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办法措施,完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路。二是走出校园,鼓励骨干教师到社会、企业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业作坊、草原、牧场等开展一线教学,拜有技术的群众为师,当能工巧匠的学徒。三是建设“双师”培训基地,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与实验工作室,培训项目要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在内容设置上加大实际操作技能部分的比重,适当减少理论部分的学习。同时,针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3]四是加大教育科研力度,鼓励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进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3.培养“双语双师型教师”。中职教师不仅要具有“双师”的能力,而且做“双语双师”,但目前具备这样素质的教师不足2%。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精学活用新理论、新技术,注重实践创新,提高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能力。甘南地区不乏优秀民族技艺,为吸引和满足当地群众参加培训的愿望,将民族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内容纳入本土教学,不但可以提高职业教育对民族群众的吸引力,而且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同时挖掘本土人才,将一些有技术的民间工匠、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企业的技术人才聘请到学校兼职教学,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新型“双语双师”队伍,专业教师边教边学边练,学生也能学到扎实实用的技术技能。

4.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甘南中职学校定位于为经济发展服务,一是高级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人才,对不适应教学的教师离岗待退或解聘。二是争取教育扶贫政策,增加中职教师高级职称名额。三是建立教学激励制度,对技术型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四是积极参与中职师生专业技能大赛,挖掘本地经济特色的专业技能。

三、优化中职学校专业设置

甘南州中职学校在办专业12个,但其中民族品牌和民族特色专业教师非常紧缺,如工艺美术(唐卡)和藏餐烹饪无专业教师、民族风情旅游专业仅有1名教师,这与甘南地区经济结构是不相适应的。

1.要打造民族品牌专业。甘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白云草原、佛教圣地等旅游资源,出产众多农牧特色产品。中职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如畜牧品加工、人工养殖、民族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品牌专业。“民族地区的专业建设必须要以国家重点产业、新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区域民族特色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结合本地区资源状况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遵循职业岗位(群)对技术的实际需要,依据市场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并制定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同时科学的调整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的规范化。”[4]

2.要打造民族特色专业。“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在遵循普遍教育规律的同时要具有本土化意识。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面向本地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当地的经济特色,产业结构,因地制宜。”[5]学校要在专业设置上不断渗透甘南地区民族特色元素,要联系民族传统工艺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如民族舞蹈、民族风情旅游、唐卡工艺、藏餐等专业。目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甘南地区“两会一节”的绿色环保、民族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宣传活动,民族特色专业必将成为发展甘南地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甘南合作某烹饪职业技术学校依托甘南州师范学校创设的传统藏餐系列的学习、培训、再加工、创新等,培训既有普通烹饪特色又能熟练掌握藏餐特色的复合型学员100余人,深受就业市场欢迎,个别学生创业成为藏餐领域有影响力的创业者。

3.重视城市服务专业。随着甘南地区城镇化率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政服务行业显得非常薄弱,家政服务公司未形成规模、服务不规范、具有高水平技能的家政服务人员非常匮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地区旅游城市的品牌效益。所以,推动家政服务行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以及城市服务等专业,对于中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甘南地区中职学校的发展必须以顺应市场需求、地域经济结构为导向,从调动中职教师的工作内动力入手,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方面出发,重新塑造甘南地区中职学校在新时期的新形象,使中职教育为甘南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甘南州甘南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基于GIS的甘肃省甘南州垃圾填埋场适宜性分析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基于DEM的1983-2012年甘南州降水空间变化趋势及特征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
甘南州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