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建设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

2020-11-24刘勇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灌篮 2020年27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校园体育

刘勇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一、超越技能,以文化人:学校建设体育文化的意义

讨论体育文化,首先面临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体育?大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即体育相较于其他实践,具有身体活动性、游戏与娱乐性、竞技性、教育性与文化性等五大基本特征。现代世界的竞争更有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比赛。具体而言,体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代表了国家的重要文化利益,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现代体育活动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体育与经济互相促进的时代已经到来,日益成为国家的重要产业部门。体育相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发展格局之下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育与科技互相促进,体育科技文化也是科技文化的一部分。此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体育文化,在与其他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师生参与最广泛。学校体育文化以其有形与无形的特有氛围塑造和影响着广大师生。当下,我国正在加速建设教育强国,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体育作用与人才培养的认识,对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科教兴国的校园体育文化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之下遭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互联网社会多元智能的要求,体育必须有新的作为,校园体育必须发力,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实现超越技能,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二、学校建设体育文化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基于前述,结合学术界对体育文化的研究,我们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必须审视和研判既有文化建设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校体育精神文化氛围还不浓厚,存在脱实向虚的问题

根据体育专业人士的调查,当前各类学校,特别大学校园师生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强烈,然而,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重文轻武、重理轻文的偏见性观念的影响,目前,人们对体育认知的偏差还很大,认为师生只要身体健康,跑跑蹦蹦跳跳会活动就可以了,至于体育意识观念,非学业、专业、就业所需大可不必强化。部分学校领导日常不重视体育,热一阵冷一阵,会上说的多,文件强调的多,经费给的少,但是基于体育的曝光度,却会迫不及待地追求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或外出参与的体育比赛交流创佳绩,不顾自身实际,追求短平快体育项目,或者是突出抓一两个体育项目,强调合格化建设或评估建设中达标项目,表面形式的轰轰烈烈,热闹之后又恢复沉寂,一切原样依旧。这种面子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会从长远伤害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强势的行政文化与弱势的体育文化形成强烈的对比,并造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失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明显受到行政文化干预下的“应试文化”“专业文化”的严重影响。此外,特别是对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观缺乏涵育,体育文化的主体建设者教师存在重技不重理、重艺不重神的倾向,特别是民办学校由于从资源成本节约考虑,更加剧了这种倾向。

(二)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粗放、不成体系且存在滞后落伍的问题

体育法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伴随着体育事业的成熟而出现成长起来的行业法。体育法强调在体育社会关系的空间领域,也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和调整,它的范围不仅包括国家涉及体育行业的立法,还包括体育行业组织制定的自治性规范。现代大学的理念,一所大学要想实现自我约束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章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正当程序等。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层是制度文化。制度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是任何社会活动的规矩,它在所有的文化建设中都扮演着网结聚合的角色。集中体现于体育法纪、体育活动章程和组织机构体系的学校体育制度,反映着学校体育价值、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学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对接落实上办法不够,过于停留在自治法规层面。

具体而言,学校体育制度文化有三个指标:一是组织领导,二是校园体育制度,三是学校体育传统。据笔者观察调查,在组织领导层面学校普遍做的比较好,但是在校园体育制度方面,对照体育管理、健身管理、运动员守则、校园体育文明规范等指标,许多学校没有形成制度体系,将教师奖惩、工作守则等方面、在课堂常规和社团章程等方面与其他师生或社团进行同质化管理,更缺乏校园体育文明规范。至于学校体育传统方面更显薄弱,在体育传统的形成方面建设不够,体育知识讲座的举行随机性大,体育知识竞赛太少,没有结合校情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等等。

(三)硬件设施建设理念存在偏失,加剧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不平衡

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共享”,与此相应建筑学科也兴起了共享的发展潮流。《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其中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体育建筑的共享发展。据统计,社会体育建筑资源分布中以高校占比最高几乎达到一半,城市公共体育馆远不能实现民众对体育运动需求。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比如经费问题、管理手段、思想观念等,使得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不平衡严重,硬件设施过于强调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其他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体育硬件设施设计、安装和使用缺乏内部共享、外部共享或内外部共享理念,使得学校体育资源为参与者或社会大众服务既不便捷,也不易得。比如,场馆使用人群流交叉、停车空间不足;使用时间系统化不足使得部分体育场馆和设施闲置或利用率不高;多数学校体育设施艺术性不足、功能简单平面化。国标之外体育设施数量有限,且过于集中,远离生活区;此外,管理不科学,维修维护跟不上,设施老化损坏替补更新不足,既影响正常锻炼,也影响校园美观。

三、学校建设体育文化的路径与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学校建设体育文化应当从校情、学情和属地社会情况出发,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凝练灵魂:坚持做好课程思政,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我国文化建设的宝贵成功经验。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发展创新中发挥着重要功能,自然在体育文化传承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助力大学生体质健康,而且还会涵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养成。新时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坚持做好课程思政,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凝练校园文化的灵魂。具体而言,通过做好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积极践行和宣传中华体育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转变体育教育文化观,构建“大体育”的格局,注意依托学校属地传统资源、社会资源和优势资源,进行“红色体育”教学实践,实行体育、思政与关联学科的学习借鉴,融合发展,从内容方面实现立德树人工作的协同。

(二)打造名片:建设独具特色的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

大学之大不在高楼,而在大师。但是,当中国教育事业进入新时代,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学校建设体育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或意识层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新时代的伟大任务,如果把学校教育视为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消费与供给关系看的话,学生无疑也是体育消费者,他们对于体育健身场所场地的需求,开始越来越不满足于几块球桌、几块操场、几个场馆,他们更追求身心享受,更追求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的文化品位和个性、艺术气息。因此,学校建设体育文化就必须从建设独具特色的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方面用心思,进行资源投入,在体育建筑设计和建设中更加强调体现多元化的特征,为校园文化增添亮点,更要在促进体育场馆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协调上进行努力。

(三)“智造事件”:办好运动会、与社区互动,让民间体育文化进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将“开齐开足体育课”,要让体育在育人育才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每个学校都会举办周期性、定期性运动会等大型团体体育活动。如何充分利用这种体育嘉年华的盛大节日,同时又节约绿色环保经济的进行花样专题体育节,是形成新时代校园体育文化的重大命题。开放是新时代的发展特色,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要开门办体育,又要扎根社会办体育。如何利用体育这个好纽带,建设和谐体育文化和友邻文化?可以从与社区互动方面用力,比如派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对社区或公园民众进行专业互动。同时,也可以吸收民间体育爱好者或运动达人进校园,兼职社会体育指导教练,让体育的天然群众性基因发扬光大。从文化强国建设方面来看,这几年亟须重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传承开发和创新发展。作为形象化和生活化的文化符号,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文化共同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培育出来的文化财富,它集中体现着民族或社区文化特质或地域精神,可以积极引入进行教育价值开发。根据典型学校的成功做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别重视学校社团作用的发挥。

(四)坚持致用:举全校之力打造体育“金课”

新时代中国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发展向内涵高质方向迈进。全国以消灭水课,打造金课为目标开始了新改革征程。“享受快乐、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是体育课担当的人才培养任务与使命。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必须以此作为发展机遇,举全校全员之力打造体育金课,坚持致用之道,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力量。为此要细化教育目标,拓展教学内容,让健身性与时尚性成为体育教学内容核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让科学和公平都有的体育精神品质融入校园文化精神河流,从而实现体育文化建设的高阶性和创新性。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校园体育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们的“体育梦”
真正的体育精神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