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属性及其实现方式
——以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为例

2020-11-24许汪宇陆体金席睿信

体育科研 2020年2期
关键词:后备实验学校竞技

许汪宇,杨 烨,陆体金,席睿信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命题。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结构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承担三线队伍的培养任务(即后备人才选材与启蒙的初级训练阶段);体育运动学校、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承担二线队伍的培养任务(即向优秀运动队等高级训练单位输送人才的中级训练阶段);国家队、省优秀运动队承担一线队伍的培养任务(即运动员的高级训练阶段)。如此我国形成了“金字塔式”三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末,我国竞技体育呈现出从 “举国体制”和“市场与计划”二元机制并存,再到提倡市场主导下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经历了一个由“业余竞技体制”向“专业竞技体制”转变,再由“专业竞技体制”向专业、业余和职业“多种竞技体制并存”的转变历程[1]。

所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仅应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能力,还必须是接受较好的文化科学教育,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从运动员自身竞技运动水平提升角度,还是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角度,偏废道德品行、心理健康和文化修养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4种: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条龙体教结合”模式、丁俊晖为代表的“家庭培养”模式、市场主导的“温州”模式、职业体育的青训模式。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有:“体”与“教”没有深度的融合,资源耗费巨大,运动员退役后遭遇就业等困境,无力化解学训矛盾,发展结构失衡等[2]。

纵观多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经历,成材率低、学训矛盾突出等都是表面现象,寻求治本之策,还应回归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属性上,只有弄清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什么”,才能谈“怎么办”。因此,本文从分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属性入手,结合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简称曹乒校)的经验分析其如何根据这两个基本属性确定人才培养措施、缓解体教矛盾,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属性

1.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收益上的非排他性,部分人对此类产品的使用不影响其他人对此类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一般由政府或者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提供。从公共产品的特征来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国家或社会挖掘的有天赋或潜能的青少年运动员,不属于纯公共产品,但具备公共产品的属性。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坚持可持续发展,国家对其的培养不影响社会对不同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此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未来可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群体,其所产生的利益和社会影响等都属于国家。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具有一定专业素质且能够代表某一地区参与竞技体育比赛的人才,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近年来,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就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3]。现代社会中,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社会发展的一项产业,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在维护国际和平,促进国际交流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文化文明程度的展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核心是人才资源属性,而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也是建设体育强国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其培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与竞技体育有关的人才都应被视作公共产品。

1.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人才资源”属性

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较高层次的部分,是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力。他们具有特定的知识、技能和专长。一般以学历、技术职称和资格证书来作为衡量人才资源的标准[5]。一般来说,人才资源包括潜人才资源和显人才资源两大块[6]。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从狭义上是指具有一定潜能并通过系统训练后,可能对竞技体育发展作出贡献的特殊群体。这类人群主要通过身体基本条件、运动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选材,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属于潜人才资源。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资源,有别于一般人力资源:(1)“高能”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具备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特殊的知识、经验、技能,在知识的创新、传播、储存和应用上比一般人力资源具有更多的优势,能够在竞技体育领域进行突破性的工作。(2)稀缺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相对一般体育人力资源而言,是体育人力资源的特殊、高层次部分。虽然我国的人力资源非常多,但在特定的条件下,青少年群体的总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各个运动项目对身体形态的特殊要求以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能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青少年就显得稀少短缺[5]。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说,无论其人口多少、面积大小、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普遍都是相对稀缺的人才资源。(3)高流动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高流动性,是由其“高能”性、稀缺性共同作用衍生而来的特性,“高能”性、稀缺性使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显得尤为珍贵,这两者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流动的内在推动力量[6]。

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本属性的实现方式

2.1 依靠政府和社会组织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公共产品”属性

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发《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社会力量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培养工作[7]。

2.1.1 需要社会保障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家庭、个体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政府提供平台和社会保障。在我国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实践中,政府不仅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的训练和参赛等工作进行指导、组织、协调,还积极为各种体育赛事提供场地设施和相关配套物资保障,使竞技体育产品顺利产出的同时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上也提供了软硬件的支撑,如普及性的运动技能培训、专业或业余的竞技比赛、符合不同需求的运动场地等。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在竞技体育人才的“生产”“培育”等环节中应各尽其职、资源互补,为其提供坚实可靠的社会保障服务。

2.1.2 需要政策法规

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供给制度体系时,既要有多元化主体参与培养的准入门槛制度,也要有对不同投入比例参与主体的利益保护规则。其制度体系应包含供给主体准入标准、政策法规、管理与服务监督、激励机制等,从而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顺利培养及培养主体的基本利益。

2.1.3 需要监督管理体系

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为竞技体育产品的生产、供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组织在规章制度约束下,展开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从而培育更加有竞争实力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1.4 需要协调合作长效机制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供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多方协作、形成合力。在举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时,时常涉及交通管制、安保、涉外等问题,此时仅有社会组织之力无法完成,政府需参与其中,通过搭建平台及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为赛事提供保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锻炼机会。

2.2 依靠市场机制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人才资源”属性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一种人才资源,其配置需要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调控。资源经济学理论指出:资源要最大限度实现价值,就要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8]。因此,要将社会力量引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使参与的每个要素达到其利益最大化。在市场调控的同时,政府的监管必不可少。在实现市场化运作时,市场与政府要紧密结合,增加参与主体投入、加强各方资源合作,使市场发挥自主性,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增加保障。

2.2.1 引入社会各方资源,增加筹资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化的配置方式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显示出多方面的优势。通过引导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到学校、体育运动学校、俱乐部培养后备人才的过程中,利用社会资源的运作、资金等优势,在政府的调控作用下,能使参与的资源更好的整合。在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更进一步的前提下,也要满足社会力量投入的需求,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单位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

2.2.2 依托合作办训优势,优化后备人才培养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加强与各方力量的合作,把各方的优势和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效率,优化后备人才的运行机制。通过协会、俱乐部与学校合作办训,引进专业的训练理念、师资与器械设施,与普通体育教师进行合作教育,可使后备人才得到更加专业的训练[9],同时也鼓励社会上更多的体育培训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来支持后备人才的培养。

2.2.3 加强社会自主调节,拓宽人才流动渠道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市场自主运作占据主要地位,而政府的作用需慢慢弱化。应建立联合培养后备人才的合作机制,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达到各自需求的最大化。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要体现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杠杆效应,根据市场的供需自主决策,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充分挖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拓宽输送人才的渠道[10]。

曹乒校依靠政府部门支持、社会力量办训以及市场机制融合等措施,较好地实现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属性,其与实验学校等的合作,实行体育和教育内部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内部力量的高效融合,是“体教结合”模式的一种创新。因此,依靠政府和社会组织以及市场机制的深度融合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本属性的实现方式,也是竞技体育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曹乒校的实践经验

曹乒校是目前为止实施“体教结合”办训的成功案例之一。曹乒校属于社会力量办训的社会组织,依托杨泰实验学校为学生运动员提供优质、系统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一所集乒乓训练与文化学习于一体,专门培养青少年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寄宿制学校。目前,曹乒校每学期每周训练超过5次的学生运动员总数有230余人,同时为杨泰实验学校超过千名普通学生进行乒乓球普及训练,形成了和普通学校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较为独特和成功的“曹乒校”模式。“曹乒校”模式培养了多名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在许多国内外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截至目前,曹乒校先后向国家队输送了许昕、尚坤、赵子豪、杨屹韵等8名优秀运动员,向曹乒俱乐部一线专业队输送28人,另向上海及外省市专业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0余名,近5年,曹乒校培养的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8个、奥运冠军1个。

曹乒校不仅在培养专业运动员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向部分高校输送了许多具有乒乓球特长的优秀人才。多年来,曹乒校累计16人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继2016年1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后,2019年曹乒校又有1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同时还有多名学生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高考升学率始终保持在100%。

经过多年发展,曹乒校的“体教结合”模式甚至可以说发展成了一种“体教融合”模式,总结其成功之处,可以为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3.1 外部力量支持

“体”与“教”有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在明确各自目标的前提下,需要寻求两条不同培养路径的交叉线。这一交叉线,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支持才能实现,特别是一家体制内单位和一家民营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之初,上级部门的协调与支持必不可少。上海市宝山区政府、宝山区教育局和宝山区体育局在曹乒校和杨泰实验学校共商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促进体制内、外单位的合作,帮助两校理顺合作机制,同时从曹乒校建校至今始终给予经费上的资助,缓解了曹乒校的资金困境。在谋求学生不同培养方向上,曹乒校也获得了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的支持。在上海市、区各级政府及体育、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实现了曹乒校(上海三线队)与上海市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上海二线队)、曹乒俱乐部(上海一线队)的贯通,形成了集“三线启蒙、二线提高、一线专业队”于一体,自行衔接、系统训练的人才培养、输送体系,同时实现了杨泰实验学校与上海大学附属学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贯通,解决了学生运动员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学训矛盾。

除了政府部门的支持,曹乒校在学校建设上还获得了上海市宝山教育基金会、光明乳业等单位的赞助,保证了学校训练设施设备质量,保障了运动员外出参赛经费,从而能更好地培养优秀乒乓球后备人才。在接受资助的同时,曹乒校以良好的体育形象为基金会、赞助企业作出了正面积极的宣传,实现了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融资渠道及互惠原则进行多方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模式。

3.2 内部力量融合

体育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内部资源的不足会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可行的办法就是进行体育和教育内部资源的共享。曹乒校与杨泰实验学校两校内部力量的高效融合,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3.2.1 合作共赢的管理体系

曹乒校与杨泰实验学校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3号)及《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以及两校多年合作的经验,制定了体教结合工作实施措施和机制,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完善两校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两校相关的任课老师、教练、课后督导老师就学习和训练保持全天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协商解决学习与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难以解决的做好记录,及时提交联席会议商讨解决,两校联席会议每学年不少于4次。紧密的沟通,使两所学校的“体教结合”在不断解决实际小问题中提高合作程度,提升融合度。

(2)体教结合分工明确。杨泰实验学校主要负责对学生运动员的行为规范、学业考评统一管理,灵活安排课程作业。如学生运动员遇重大比赛缺课时,老师及时补课。杨泰实验学校还对外地引进的优秀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制定有针对性的补课方案,拉近他们与本地学生的差距,确保学生运动员在完成正常文化学习的前提下发展乒乓技能。曹乒校主要严把运动员招生质量关,在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同时,积极配合杨泰实验学校做好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业管理工作,并为杨泰实验学校的普通学生、教职工提供乒乓球运动普及服务,提高普通学生和教职工的身体素质,助力营造“金球文化”氛围。曹乒校培养的学生运动员代表杨泰实验学校参加各类全国、市级、区级乒乓比赛,取得诸多优异成绩,为杨泰实验学校赢得荣誉。两校的合理分工、各司其职所达成的一项项成果更加巩固了校际间的融合。

3.2.2 学生多层次培养机制

“曹乒校”模式中的学生多层次培养主要体现在招生途径多样化和培养途径多样化两个方面。曹乒校主要通过对所有一年级学生进行考核,开设暑假班综合考察进行录取以及由普及班向特色班依次递进等方式进行招生。曹乒校学生运动员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点带面,用好学生的成绩来带动整个乒乓球训练专业队的全面发展;以面促点,保证所有学生从文化课学习到乒乓球训练水平整体提高,来促进所有学生到达优秀水平,再将最优秀的学生送去专业队继续提升乒乓球竞技水平。”

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具体体现在曹乒校和杨泰实验学校根据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成绩、乒乓球专业水平以及学生意愿来规划培养方向:(1)专业队道路。对乒乓球专业水平突出且有意愿走职业道路的学生运动员,通过更加专业的训练和比赛将其输送至国家队、上海或其他省市专业队、国外俱乐部或国内大学。(2)体教结合道路。对乒乓球专业水平较好且文化成绩优异,但家长不同意走专业道路的学生运动员通过“一条龙”或“特长生”方式考进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或其他省市大学等。(3)兴趣培养道路。对仅仅以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为目的的学生,通过“杨泰每人一拍”的形式使其学习掌握乒乓球技能,达到“从杨泰实验学校毕业会打乒乓球”的目标。以上3种不同培养途径满足了不同乒乓球水平学生的培养需求,也为学校、家长和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降低了学生运动员的选择成本和走专项体育训练道路的风险。

3.2.3 教练与教师队伍协作促进

为配合体教结合,曹乒校的教练员不仅为学生运动员提供专业乒乓球训练,也额外为普通学生提供乒乓球普及教学,同时还为杨泰实验学校老师提供乒乓球运动教授。对于学生运动员生活、学习和训练的管理,曹乒校和杨泰实验学校无缝衔接,每个节点都会有杨泰实验学校和曹乒校的老师、教练及后勤人员进行对接,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两校之间的深度融合,加强教练与老师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运动员的培养。

3.2.4 适当的评价奖励机制

曹乒校和杨泰实验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的教练员、运动员和教师评价奖励机制来提高他们参与“体教结合”的积极性。在教练员奖励机制方面,曹乒校通过参照市、区相关文件,制定关于学生运动员参加比赛、输送运动员的奖励实施办法,对学生运动员参加比赛规格、获得成绩以及奖励相关人员所占比例分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在学生运动员奖励机制方面,曹乒校对在重大比赛以及文化课考试中取得前三名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还会根据学生运动员平时各个方面的表现设置进步奖作为鼓励;在教师评价奖励机制方面,学校根据教师所带运动员学生文化成绩是否超过年级平均水平而给予一定的奖励。

3.2.5 创新教学解决学训矛盾

学训矛盾一直是“体教结合”模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中的关键问题。“曹乒校”模式相对有效地解决了此矛盾,主要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有:(1)优化课程,杨泰实验学校针对现状优化学生运动员课程,减少副课次数;(2)优化学训时间,灵活安排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和训练时间;(3)补缺补差,针对学生运动员外出比赛的实际情况,杨泰实验学校派教师进行跟队,根据学生运动员学业水平进行查漏补缺;(4)学训互促,学生运动员如果因为备战比赛而影响学业、成绩下降,教师会与教练员沟通,安排学生运动员停训,查找问题,教练员也会督促学生运动员提高学习效率,以尽快返回训练场。

“曹乒校”模式有效地将“体”与“教”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结合。曹乒校和杨泰实验学校紧密联系,共同商讨该学生运动员发展道路上的问题。“曹乒校”模式是上海市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和“体教结合”的成功范例。

4 “曹乒校”模式的启示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公共产品属性和人才资源属性,这决定了应以社会化、市场化手段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在曹乒校自身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总结经验,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科学合理地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

前文已述,国内外竞技体育发展趋势表明,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一定是较高竞技运动能力与较高科学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的完美结合。对于尚处于学龄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来说,接受必须的国民教育,达到必要的教育程度,是对他们必然的要求。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社会力量必须投入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去。曹乒校在建校之初,主动与杨泰实验学校、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合作,之后更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培养输送体系,同时建立了从曹乒校至曹乒俱乐部的“三线—二线—一线”培养和输送体系,两条培养体系实现了在运动员青少年阶段共生,在运动员高水平阶段各自开花的格局。与杨泰实验学校的全方位紧密合作,保证了在曹乒校训练的乒乓球后备人才能够具有作为学生所必需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将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有机整合在一起,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重点。从曹乒校21年的成功办训经验来看,以普通中小学为载体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可行的。

4.2 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灵活配置乒乓球后备人才资源,达到人才培养效果最优化

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模式最让人诟病的弊端,一是“金字塔”形培养体系造成竞技体育人才的成材率较低;二是自我封闭,从专业训练开始,运动员一条道走到底。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资源配置作用。曹乒校为乒乓球后备人才建立了多元开放、自由流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通过举行夏令营、课外活动,承办上海市甚至全国乒乓球高级别赛事等市场化运作,提升学校知名度,吸引大批喜爱乒乓球的学生,为乒乓球后备人才选拔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来源;以“小(学)—初(中)”衔接的途径,贯通了人才培养通路,确保优秀后备人才拥有9年的稳定培养期,在允许后备人才向别处流动的同时,吸引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以校校联合的手段,为退出培养体系的乒乓球后备人才“回归”正常学校教育提供了保障。乒乓球后备人才在曹乒校构建的培养体系中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这保证了走到金字塔上层的学生运动员是喜爱乒乓球运动,具有较高运动能力和教育程度的优秀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效果的最优化。

4.3 政府和市场双管齐下,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11],关键点是学生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运动员,单靠政府难免失之活泛,单靠市场难免失之规范,需要严格的纪律约束、细致的思想教育与灵活的激励机制相互结合。曹乒校通过建立并执行系统的运动队管理制度,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练员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重奖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双突出的学生,同时还通过参与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来规范学校的日常管理。曹乒校由于日常管理严格规范,服务社会意识强、主动性高,获得由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评估的5A级中国社会组织的最高等级评价,显示出学校既强调了政府对人才培养的刚性标准,也运用了市场化的柔性激励手段。

猜你喜欢

后备实验学校竞技
后备母猪选育及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登泰山
浙江省杭州春芽实验学校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金坛市明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