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医务社工服务现状与主要模式探析

2020-11-24孙茜茜马翠翠韩晓凤柳聪曹艳王晓媛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务社工医患

文/孙茜茜 马翠翠 韩晓凤 柳聪 曹艳 王晓媛

随着我国医疗模式的转变、医患之间结构性紧张状况的广泛存在以及患者自身需求的逐渐增加,医患冲突层出不穷,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医务社工有协调沟通者、心理疏导者、资源整合者等多个角色定位,可促进医患沟通、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整合医疗和社会资源,有效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间接增加社会稳定性。下文主要针对医务社工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促进我国医务社工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构建一个医患和谐、关注“全人健康”的医疗环境[1]。

一、医务社工

医务社工,全称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将社会工作专业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为患者及患者家属提供医学诊疗专业服务之外的社会、心理层面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旨在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需求。

医务社会工作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产物[2]。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领域及范围在不断扩大,现已将卫生保健、健康照顾容纳在内。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在医疗方面的分支,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工作。医务社工有着自身独特的专业化特色,不同于医疗机构内的志愿者。医务社工将社会资源与医疗资源高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源不平衡及浪费的难题;医务社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及技巧,可增加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和谐,增强医院的人文氛围;医务社工为患者提供“非临床诊断和非医学治疗”,满足患者除医疗之外的需要,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它符合了当今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要求,缓解了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满足了新时代的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期望。

二、我国医务社工的发展

医务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英国,在美国得到极大发展,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国外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日益成熟,已走上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还不成熟,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3]。

(一)我国医务社工的兴起

早在20世纪,医务社会工作便被蒲爱德女士从国外引进中国。1921年,在蒲爱德女士的领导下,北京协和医院首次在院内创建了社会服务部,并培训了中国第一批医务社会工作人员,开启了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的先河。1930年至1932年,济南鲁大医学院附设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重庆仁济医院等分别进行效仿。1952年,新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及学科专业进行大调整,取消了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医疗机构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随之取消。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便陷入低迷,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后,社会工作重新得到认可。上海率先将医务社工引入医疗机构,展开了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和探索。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第一次设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成为上海市积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领头羊。深圳依靠毗邻香港的地域优势,借鉴香港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经验,大力发展医务社会工作。2009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设立了医务社工部,医务社工服务在北京展开。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获得了初步发展。

(二)医务社工的工作范畴

医务社工是医患沟通的桥梁、医护服务的助手、医患矛盾的调解者、患者心灵的抚慰者。医务社工在促进医患沟通、减少医患冲突、为医患提供心理支持以及提高医疗机构声誉等诸多方面可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刘晓鸣等人在《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调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研究》中针对医务社工促进医患沟通、协调医患关系方面进行专门研究,指出医患关系分为“契约期、磨合期、冲突期、善后期”四个时期,而医务社工在任一时期内都可介入调解。在契约期,医务社工向医患双方传达各自需要的信息,弥补医患信息天然不对称的问题;在磨合期和冲突期,医务社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加强沟通,避免出现的不良事件持续恶化;在善后期,医务社工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提高医疗机构在社会中的声誉。谢君辉等人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为例,探讨了医务社工入驻医院的作用,表示医务社工的介入使医院、患者、社会处于三方共赢的局面。医务社工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各个方面的需求,提高患者的被服务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增加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黎宝枝也曾从多个方面诠释医务社工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性,提出医务社工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患者恢复健康及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据数据表明,我国各种慢性疼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陈玲等人结合医务社工的作用和患者疼痛程度探索出了一套医务社工介入慢性疼痛患者的三级预防模式,力求能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多方面服务,提高其生命质量。此模式的实践表明,医务社工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将医疗中的三级预防与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相结合,从问题的根本出发,最大程度为慢性疼痛患者减轻疼痛,提供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

(三)医务社工的服务需求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社会矛盾激化,现有的医疗服务已不能满足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产生医患矛盾,医疗纠纷常有发生。经过部分理论实践,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将会很好地缓解这一局面。

我国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对医务社工服务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一线城市中大多数的住院患者都知道医务社工,超过90%的人认为目前医院需要医务社工。梅鸾仙等人在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住院的90名患者为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其对医务社工的需求及满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患者对专业医务社工的服务表示很满意,他们遇到困难时也很愿意主动向医务社工寻求帮助,并愿意每周1~2次或3~4次接受医务社工的服务。不仅如此,朱转娥等人《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介入的反馈及需求调查》文中指出,住院患者都知道自己所在的医院开设了医务社工这一服务,其中98%的患者对医务社工的总体满意程度高达73%,52%的患者表示遇到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都愿意向医务社工寻求帮助。朱转娥还以在职护士为调查对象,了解到对于医务社工持认可态度的护士占有很高比例,护士对医务社工介入护理服务中的需求较强。

三、当前医务社工的工作模式

目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并未统一发展,各个地区、各大医院立足实践,根据需求,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医务社工工作模式。经查阅资料,现有的工作模式有:

(一)深圳模式

深圳模式,指购买服务、第三方派驻模式:由社会力量主办社工机构,政府或其他机构通过与社工机构合作,购买其服务的方式,将专业的医务社设立工人员作为第三方派驻到医院内展开服务,来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2008年,深圳市首次应用了购买服务、第三方派驻模式。在此模式的运行下,医务社工由专业的社工机构来培养,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医院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医务社工隶属于社工机构,有着自己特有的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医务社工作为第三方,不涉及医患双方的根本利益,更易得到患者的认可。在此形势下,医务社工站在医院和患者双方的立场上综合考虑问题,有效促进医患沟通,减少医患冲突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在社会上的声誉。

(二)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指设立社会服务部、聘用医务社工模式:在卫生医疗机构内部直接创建社会服务部,聘用专业医务社工或由医护人员转为医务社工进行服务的运行模式。

陈红在《探索“医务社工”发展之路》中以报道的形式阐述了“上海模式”。在上海模式运行中,医务社工已和医生护士一样,以独立科室或部门中一份子的形式被纳入医院体系之中。医务社工成为医院的内部员工,这增加了专业医务社工的身份认同感,消除了医务社工在薪资待遇方面的顾虑,也免除了医务社工在未来职业发展方面的后顾之忧。

在2012年,上海市卫生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其内容为全国各大医院中医务社工的配备提供了上海的标准模式。

(三)“总医院”模式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在天津港大爆炸的紧急救援中,临时组建了“8.12”事故医务社会工作站,救助成效显著。随后不断发展,该院与香港的社工机构合作建立了“总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站,“总医院”模式渐趋形成。在“总医院”模式运行中,该院以康复科、儿科、护理部为试点,医务社工参与医务人员的减压、患者的疾病治疗与恢复、医疗纠纷的调解等。

“总医院”模式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自发对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新探索,是该院进行医疗服务体系创新的新举措。

(四)小组工作模式

刘雅敏和张翼在健康中国视角下,以河南省胸科医院为例,对医务社工小组工作模式进行了实务探讨。河南省胸科医院针对院内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行了医务社工小组工作模式。在小组工作模式下,医务社工及时反馈医患双方信息,动态把握各种流程,提高了先心病患儿的治疗效果[4]。医务社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自身专业技能,为先心病患儿疏散心中阴霾。必要时,医务社工链接社会资源,为先心病患儿困难家庭申请社会基金救助,缓解患儿家属的经济压力。

医务社工小组工作模式的开展,激发了医务社工的积极性,实现了医务社工的价值;增强了医务人员及患者对医务社工的认同感;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增加了医院的人文氛围。

深圳模式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上海模式的医院自发形成、政府政策支持、同行之间竞争发展,这两种模式的发展都有着政策的支持、经济的保障,社会认同也逐渐增加,已然成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发展的主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河南胸科医院根据院内的实际情况,以需求为导向,也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5]。

四、小结

刘继同指出,目前我国医务社工从业队伍人员多样,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医务人员为主,专业社工为辅”,医务社工提供的服务普遍存在于医疗卫生机构之中。近年来,我国中央及个别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促进医务社工发展的文件,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已成为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医务社会工作制度亦被单独列为检验医院配备是否合格的一级指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务社工的发展仍有着极大的差距。经查阅文献发现,我国医务社工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小,社会认同感低;医护人员及患者对于医务社工的认同感不足;医务社工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及工作范畴不明确;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较少,专业知识缺乏。

为突破医务社工发展瓶颈,改变现状,郭慧初提出应有效联合多方力量,增强医务社工支持力度;重视综合人才培训,加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朱文君主张要加强宣传,促进大众对医务社工的认可;医务社工要提高自身素养,定位明确。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在发达国家早已成熟,应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医务社工的发展模式,促进医务社工的本土化发展。

猜你喜欢

医务社工医患
青春社工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社工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