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创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1-24杨毅
文/杨毅
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经济的转型,“大众创业”的时代已经逐渐到来,并逐渐衍生为市场常态发展趋势,结合教育部门开展的市场调研,已将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型人才”转换成“创业应用型人才”,鼓励群众参与到市场创业活动中,并将群众创业作为推动经济进步的关键动力[1]。“万众创新”理念已经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创新的实现主要在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作为当代社会创业的先锋队伍——校内大学生,更是担负着创新社会的重要使命。
校企创业合作作为现代化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学生学习期间,可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创业实习岗位与实践机会,为了进一步提供人才的创新能力与质量,高校应将育人目标调整至对于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学生第二学习课堂的力量,以学生兴趣作为学习引导,把握市场内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向,为学生营造相对良好的学习空间与氛围。尽管高校已结合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衔接行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仍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2]。例如,传统校企创业合作中,高校是唯一的合作主体,企业仅作为协助者,配合学校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主动意识较差;专业指导教师仅关注第一教学课堂,忽略了学生的第二学习课堂等。
针对上述提出的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结合当下高校与企业合作现状,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开展校企创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完善第二课堂
基于第二课堂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延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其一,高校可根据学生的自身创业与就业方向,引导学生群体通过自愿组织的方式,成立校内学生创业小组或创业社团,培养学生在参与创业活动中的与人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在校期间适应社会,增强学生的创业欲望,给予学生充足的创业信心,在此种教育氛围下,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会得到全面的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会与其他人合作及交流是人才培养的侧重点,转换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观念,指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关爱他人,怀揣包容与理解的心态与人共处[3]。其二,将校内志愿者协会作为人才培养的驱动力,提高学生的服务他人意识,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切实地参与企业项目的生产活动,掌握企业活动流程,感受企业发展文化,明确企业对员工的规章制度,与企业员工一共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并将该部分时间作为学生创新创业选修课程的时间,鼓励学生到社会中参与基层活动,要求学生遵循“过程性”原则,全面倡导学生的第二学习课堂,在该课堂中,不再以专业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表达能力作为评估学生的关键,起到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作用[4]。其三,学生在校的每个学习期间,联系企业负责人定期开展校内创新创业讲座,参与教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定期实施技术类项目创新设计比拼,每年度开展计算机能力竞赛,提高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同时,使人才培养计划与信息时代接轨。
二、成立校企创客空间
为了确保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有序发展,在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联合地方企业成立校内创客空间,将空间按照可实施性对其划分成去校企创业实训基地与创业模拟平台[5]。其一,根据企业在市场的发展趋向,分析社会多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调整学生创业计划,成立校内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围绕第二课堂实践内容,由企业向学生提出有关的创业项目,学生可利用自身的创新能力,实施项目流程的规划,包括项目中应用成本核算、项目工作人员安排、项目预计盈利数额等,学生可将完善的项目策划书递交给企业项目管理者,对项目开展市场风险的综合评估,分析创业项目在市场的可运行能力,结合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师可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指导,并提供学生正确的创业发展方向,学生可在实践中,结合教师的指导及时调整自身的创业计划,为后期步入社会积累丰富的经验。其二,基于校企创业合作,搭建校内学生创业模拟平台,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势,由教师组设计不同类型的创业项目,调整指导教师队伍结构,由企业生产代表作为项目组组长,参与学生项目设计指导与创业指导,要求教师在具备一定专业学术能力的同时,具有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及学生创业方向,划分学生创业
目标。聘请校外成功创业人士,给予学生“一对一”创业指导,兼顾学生的项目风险分析培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市场风险分析能力。
三、建立阶段式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借助企业合作为人才培养营造的良好环境,提升人才的质量,在营造校内良好创业环境的同时,搭建学生与企业、与专业教师的直接交流平台,提供学生开放式学习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与高校合作,拓展学生的创业资源获取途径,使学生与社会无缝隙衔接并零距离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下述将结合学生自身差异性,建立阶段式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满足社会对于人才需求量的同时,提高毕业生走向社会创业的成功率。
第一阶段:联合合作企业,面向所有入学新生,开展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与通识课程的教学,树立学生对于创业的正确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激发学生对于市场创业的激情,培养学生创业思想,并通过设计多元化创业竞赛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活动过程中筛选对创业欲望较为强烈或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该部分学生开展下一阶段的重点创业培养。
第二阶段: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业认知,借助企业官网与校内资源共享平台,成立校内创业孵化基地,选择较为基础的创业项目或可实施性较强的专业项目,为学生提供项目设计的基础流程,提升学生与创业者的直接接触区域,开放企业内部技能实验室,提供学生创业实践空间,成立学生创业工作室,并将其作为合作企业的下属分公司,使学生感受到创业过程,促使其迈出在社会中创业的第一步。
第三阶段:建立学生创业完整资金链,与地方政府联合,出台部分鼓励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创业能力较强的学生成立公司,利用多种人才培养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创业过程中,并提供学生第一笔创业资金,减免办公区域租金,学生可将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成功项目作为人才培养成果展示,积累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形成一种创业成功学生向高校反哺的良好文化。此外,高校可投资部分资金作为支撑学生创业的奖励金,若存在项目盈利,高校将获取盈利分红,将盈利资金纳入校企创业合作资金库中,为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完整的资金支持。
四、设计人才培养定向目标
按照市场实际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定向能力,首先在学生入学初期阶段,创业指导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指导学生完成创业就业规划,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把握市场发展的前沿动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一致性[6]。其次,设计合作企业与高校双方共赢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内部需求,高校为其提供一批定向人才,调整高校的办学定位,探索人才培养的实际路径,深化创业教育的改革,吸纳国内外优秀的办学理念,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丰富的经验,保障在人才培养中多方的共赢。最后,设计行业资源共享模式,校企结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也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实际要求,更是社会共同体的诉求。在完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清楚地掌握学生的需求、行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整合多方实际需求,及时与企业沟通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引发有关教育者对其的深思。
五、结束语
本文从四个方面,开展了校企创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改善了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提升了人才的质量与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推进了市场调研数据库向成果的逐步转化,促进教育市场的发展。在后期的持续发展中,仍需严格遵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深入探索人才协同发展模式,深化教育的改革,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为毕业生从容进入社会,实现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