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论结构 与落实机制①

2020-11-24董正杰刘红存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6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体育

董正杰 刘红存

(常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目标的指导理念,它要求所有课程回归教育的立德树人本质,不仅在课程中传授学生知识,更应围绕思政课的价值导向,注重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塑造,即实现思政育人。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国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中牢牢把握和遵循体育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优异的成绩[1]。新时代,探析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既是贯彻立德树人总任务的现实要求,也是深入提升体育课程育人质量的发展需要。

1 新时代推动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内在机理

作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与思政因素的融合遵循特定的内在机理,这种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国家教育方针的政治要求,逻辑上的一致性和实践操作的可行性。

1.1 推动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要求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其后在《求是》杂志上进一步撰文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相应的,我国教育部也明确要求,“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抓好课程思政”[4]。中央的相关论述奠定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总基调。既旗帜鲜明强调了任何课程只要涉及到人的知识,都包含着价值取向的现实,也要求各个课程在立德树人价值取积极向上,必须与思政课程的价值导向相向而行,即坚持课程育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推动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不仅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同时也是建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政治要求,其实施势在必行。

1.2 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要求的逻辑一致性

体育课程之所以能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在于其与课程思政育人要求的逻辑一致性。从体育课程性质来看,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体育课程重视实践锻炼,尊重生命和力学规律,强调以人为本,崇尚生命和身体健康至上。同时它还注重学生意志品格的塑造,通过运动竞赛培养学生意志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受挫能力。另外,体育课程还涉及学生品德情怀的培养,体育活动和竞赛中各种规则和历史知识等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规则意识、法治素养和爱国情怀的重要教育题材,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现实社会与政治生活。从课程思政理念的内在要求来看,任何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都应该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因素,从学生的人格塑造、品德教育和社会政治规范等方面汇聚育人力量,综合塑造和培养学生。两者间的内在一致性,揭示着挖掘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因素,重塑体育课程理念和结构,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在逻辑上是合理可能的。

1.3 新时代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现实可行性

新时代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实践操作中也是可行的。在课程思政总要求下,各类院校、课程都在探索课程思政元素,力图融入课程思政大环境。从历史上看,课程思政一直存在于教书育人实践中。课程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都在无形之中通过言传身教塑造着学生品德,一定程度上讲,教师不仅是学生课堂上的导师,也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楷模和榜样,这种育人实践本质上与课程思政育人要求是一致的,但是一种隐性的育人模式。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要求育人模式从传统的隐性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转变。从现实实践来看,目前已有很多高校进行了较好的尝试,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在医学课程上讲述教学遗体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敬爱生命,努力学习,用优异成绩回报社会;通过在药学课上讲解各种中药相关的典籍和故事,引导学生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就体育课程而言,当前各高校都要求教师在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上体现和实施思政育人,体育课程老师围绕课程思政要求充分发掘育人因素,积累了丰富经验,充分表明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是现实可行性的。

2 高校体育课程中思政育人的理论结构

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因素,新时代推动建设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概括形成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论结构。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原理,可以从生命、人格、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4个层面挖掘整理。

2.1 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中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树立珍惜生命、敬重他人、感恩生活的价值观。体育课程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典型课程。体育课程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体育项目、开展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力量,让学生感悟到人的生命体——身体,其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功能,相互联系形成整体,通过特定运动,可以爆发出生命能量,适应和改造世界。生命是强大的,人的身体可以自我修复、自我调整,同时生命又是脆弱的,必须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健康成长。人类应该努力珍惜自然,保持敬畏和感恩之心,珍惜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培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和报效国家。总之,生命教育是体育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也是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中的人格教育

人格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是关于人的气质和性格的理论。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人与人在人格表现上有很大差异,但健康的人格显示出共同特征,主要包括独立自主的品格、积极向上的心态、挑战和抗挫的意志等内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创设体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自我,塑造健康人格。在独立自主的品格方面,体育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完成特定的体育任务,帮助学生克服依赖的习惯,养成独立和自信的品格;在积极向上的心态方面,体育课程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潜能,在独立和自信的基础上热爱运动、热爱生活,主动融入环境和团队。在挑战和抗挫的意志方面,体育课程可以通过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挖掘自我潜能,勇敢挑战和突破,并且能够承受失败,保持坚强意志,树立正确认识,积极总结失败经验,重新站起和挑战。

2.3 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中的社会与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融入社会与政治生活,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与政治教育素材。例如法治教育。法治的核心是规范,规范是在特定规则的基础上建设而成。体育课程老师可以在日常讲解和执行体育规则的同时,教育学生规则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规则和国家法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个性的差异与规则的一致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团队精神也是体育课程社会与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体育课程老师可以通过体育竞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任何项目成功的背后,是一个团队精心合作的结果,无论是赛事裁判,还是指导教练,或者后勤人员,甚至赛事中的对手,他们的决定和行为都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一名优秀的选手必须把集体利益放在核心位置,必须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团队协作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2.4 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中的民族文化和爱国教育

民族文化和爱国教育是思政育人中的高层次内容,它要求课程老师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爱国情怀,以此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体育课程中有良好的民族文化和爱国教育题材。就民族文化而言,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且百花齐放。体育课程老师可以在课程中对学生讲解各种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及其与现代体育项目的渊源,增进学生对项目背后民族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更是如此,体育强则国家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课程老师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中国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的背后,不仅是中国人民体质和精神风貌的变迁,更是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写照。例如,通过女排故事的讲解树立学生浓厚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和时代命运紧密联系,借此激励学生树爱国情、立报国志、建强国业。

3 高校保障和强化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落实机制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一项重要教育教学理念,其贯彻落实不仅需要国家层面进行重视和部署,更需要学校层面建立保障机制,确保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常态化、长效化发挥功效。

3.1 加强思想重视和引导

作为一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体育课程贯彻落实思政育人离不开教育乃至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和足够理解,特别是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高校。当前,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围绕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学校、老师和学生等方面还存在很多误解,思想重视不够。部分师生谈“思政”色变,对课程思政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思政”就是意识形态,应该与课程脱钩,不能正确认识到任何一门课程只要涉及到人的命题,都必然存在价值取向问题,课程教育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规范下才能培养出合乎德育要求的优秀人才。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等有关方面应及时梳理回应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种种误解,积极组织体育课程教师集中培训学习,加强交流讨论和答疑解惑,团结凝聚体育课程开展思政育人的思想共识,培育形成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课程思政与全方位育人格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3.2 改革体育课程设计

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其核心在课程设计环节的布局。课程设计是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各部分、各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和顶层布局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前期准备。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中对思政育人体现不够,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大纲、教学方案中,学校和教师对思政育人发掘不够,融合不够,部分学校和教师没有深入理解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机械、片面地理解国家要求,被动应付式地“重视”课程思政,在教学大纲和方案中生硬搬套相关概念和话语,与课程教学融入不够,没能围绕立德树人要求更新课程设计中的授课内容、结构、方式和重点。当前改革体育课程设计,要“有整体的体育课程设计,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引导的教学目标、有体现价值观引导的教学大纲和教案”[5],需要学校和老师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思路和教学现实的变化而调整发展、精心布局,包括对教材、课程大纲及教学方案的全方位、一体化重新编排。“在课程目标上,将立德树人置于课程目标之首,实现立德、强身、健心、益智多元目标”[6],根据课程思政总指导原则,充分挖掘教学活动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因素,在设计过程中鲜明标注,充分反映,并强调落实。

3.3 更新体育课程授课内容

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其关键在课堂授课环节的落实。体育课程老师在课堂中如何讲述课程内容,如何组织思政育人,直接关系着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当前在现实教学中,部分体育课程教师在授课内容中思政育人展现不够。部分体育课程老师就体育教体育,就活动带活动,没能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带动学生深入体验课程思政,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学得简单,但育人成效不足。新时代体育课程教师转变授课内容应打破常规、与时俱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授课内容方面,体育课程老师应立足教学大纲和教案精心组织授课内容,紧密融入思政育人因素,确保有思政可讲;二是课堂授课方式方面,体育课程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授课方式,推动隐性育人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凡是符合社会主义主旋律等积极健康价值的授课内容,不仅要隐晦地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更要旗帜鲜明、开门见山、理直气壮地灌输给学生,推动课程思政从“幕后”走向“前台”。

3.4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是重要抓手。教学评价是考核与改进教师授课质量的重要手段,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是确保体育课程贯彻思政育人的有力保障。当前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价指标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评价,对价值内容和德育评价制定的不够完善,也难以落地见效。部分学校将德育评价视为“务虚”,虽有考核指标,但是难以分出差别,对教师的授课导向作用不够。新时代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应充分考虑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和可操作化建设,一是加强体育课程评价中的价值导向审核,对体育课程涉及到政治、伦理等价值导向的内容进行审核评价,对违反主流价值的课程内容实行一票否决;二是重视学生反馈评价建设,在学生课程评价体系中发展更多育人实效的评价指标,倒逼体育课程教师重视课程思政建设,重视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三是完善监督和考评措施,在体育课程督导督学、课程大纲与教案审核等过程中,在党政管理、专业评教队伍中更多引入思政力量,对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融入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考评,确保体育课程在真正意义上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发挥立德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