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
2020-11-24杨国庆刘宇佳
杨国庆,刘宇佳
2020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意见》,这是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意见》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意见》遵循了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凝聚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新理念,赋予了体教融合的新内涵,对推动新时代体教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意见》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直接体现,是实现我国体育、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落脚点,是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深入剖析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新内涵、新理念,探索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新路径,对于深刻把握体教融合重大战略精神实质,全面推进体教融合政策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新内涵
1.1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体教融合的新目标
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奥运大家庭以后,为了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国家层面建立了国家、省市和各级体校为主体的三级训练体系和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体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主体的三级训练网络,各省市普遍建立了运动员“集中生活、集中训练、集中学习”的“三集中”管理模式。这种国家体制和训练模式为实现中国竞技体育奥运争光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直接造成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竞技训练的分离,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系统的文化教育,带来了运动员文化学习严重缺失等问题,导致大多数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文化素质不高,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也受到了严峻挑战,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国家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相继印发了《关于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关于试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试图一方面推进体育系统自身运动队“院校化”,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一套除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外,利用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等建立全新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体育与教育部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然而,以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程度和学生竞技能力为中心的改革,并没有解决运动员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运动员长期封闭训练,个人能力和文化素养不高,难以融入开放的社会,甚至出现少数退役运动员生活没有保障等现象。同时,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还比较薄弱,各级各类体校出现招生困难、办校经费缺乏、文化教学质量较低、毕业生就业不畅等困境,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迫使各级体校必须要在招生、培养、升学、就业等方面谋求新的出路。这些问题充分暴露了国家在体育和教育结合过程中,缺少对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因此,各方呼吁国家出台一套制度规范来扭转现实困境,解决好学校的体育教育和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意见》经过多方努力后正式出台。《意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高度,全面提出了“促进全体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新目标,重构了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训练的制度体系,提出了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等现实问题,意在真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青少年意志和养成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新时代体教融合新目标的确立,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新方向,这既符合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又为今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人才保障和体制机制支撑,带动了学校体育发展质量和品质的双重提高。
1.2 以体育人:体教融合的新认知
体育是塑造人、教育人的最有利武器。新时代体教融合确立了青少年培养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体现了体教“一元论”的身心整体发展观。身心整体发展观认为,身体本体认知与心理文化认知二者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强调身体运动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一元论,蕴含着“术道并举”“技道并建”[3]的教育观念。因而,“融合”与“一元论”教育观在理念上相互契合,也是“以体育人”的理论宗旨。以体育人,就意味着身体技能、技艺的提升与其他知识水平和层次的提升是不可割裂的,体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普遍意义上的全人教育,培养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势必要改变人们对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刻板印象。这就要求体育教育本身既是身体技能、技艺和体能认知教育,同时必须结合与之相关的知识教育,例如健康教育、运动文化教育、体育欣赏教育等,让体育学习达到整体化的知识提升。此外,体育教育中还必须加强知识整合,在体育教育的身体技艺学习和练习过程中体现审美意识、合作意识和管理意识,让抽象的知识在身体技术呈现过程中具身化地印刻到人的生命深处,让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充分体现出其生命教育的本质意涵[4]。
随着当代具身认知科学的发展,“以体育人”塑造心灵的事实日趋成熟和深入人心,这促使体教融合发生了“身体”的转向,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意见》要求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这就强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是切身性的、体验性的、体悟性的、具身性的,体育作为一种育人的手段,身体感受到的美感和与同伴队友合作产生的道德情感是最为真切和真实的。(2)体教融合所提出的通过体育运动促进普通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不仅仅包含了“健康”意蕴,更是包含了“全面发展”的内涵。对于青少年而言,体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它与美育、德育实质上并不在同一个范畴层面,因为无论是纯粹知识教育还是美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都在向“身体教育”转化与发展,而体育作为最具“身体教育”特质的学科,是最具具身性特质的美育和德育。因此,“以体育人”在未来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必然是一种新声势、新追求,这赋予了体育更高的教育地位。
1.3 工作职责重新划定:体教融合的新职能
1979 年5 月召开的“扬州会议”,明确了“提高体质”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是我国体育和教育领域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正式确立了加强学校体育管理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能[5]。但在学校体育40 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体育与教育部门始终存在着利益分化的现象,在职能、权力和责任等方面没有实现合力,体育和教育部门虽然都承载着“育人”的特殊职能,但是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并没有将体育和教育的职能进行有效整合,职能体系并没有共同设计、有序组织和稳步推进,优秀体育人才的成长和上升渠道没有被有效打通。新时代体教融合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意味着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中,使有限的教育、体育资源通过政府职能的协同转变实现最优化配置[6]。
新时代体教融合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教育和体育部门在工作职责上深度融合的新职能。(1)青少年赛事管理体系实现转变。长期以来,体育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工作上交叉管理,造成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年龄分段、组别设置和赛制安排等零散无序。《意见》要求,将青少年体育赛事依据职能进行重新整合,明确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同时将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合并,改称为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2)课余训练的组织形式实现转变。《意见》要求,整合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这种组织形式的变化,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学校学会至少一项专项运动技能,这就要求学校要开展体育项目技能培训,提供专业的体育训练和指导,通过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实现课余训练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双重职能。(3)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职能的转变。运动员等级制度是国家体育部门的一项审批制度,等级称号的申请、审核和审批都是由体育部门独立完成。《意见》提出,教育、体育部门为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制定统一标准并共同评定。这意味着教育和体育部门要联合制定新的标准,规范运动员技术等级的分级审批。
1.4 多部门齐抓共管:体教融合的新机制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计划经济时代,在管理方式上呈现出政府直接办体育的特征,所形成的组织结构是在横向上职能制与纵向层级制于一体的“条块”关系。在“条块”结构的管理体制下,体育按照其不同的功能,分配给不同的部门管理,例如体育部门负责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教育部负责学校体育,总工会负责职工体育,造成地方各级政府的“块块”范围内进一步分割[7],这种分部门、分种类、分功能的治理机制,提高了管理体育问题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制度结构,忽视了部门之间的协同与合作。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体育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多样性特点,使得过去依靠政府单一主体、层级分明、单一职能、分工细密的单个政府组织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应对体育事务复杂化的新格局。
在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机构改革背景下,体育部门积极推动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但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跨界整合的力度不足,致使政策弹性广泛存在于同一层级政府的横向部门间,导致部门间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碎片化管理的弊端。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整合体育和教育资源的“体教结合”发展思路,在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退役运动员安置等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工作机制不健全,多部门保障能力供给不足,没有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总体效果不理想。《意见》的出台,建立了由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体育总局牵头,12个中央部委组成的青少年体育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以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为牵引,强调“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注重顶层设计,强化中央权威,注重责任落实,打破了过去纵向分割、横向封闭的状态,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性治理思维的转变。
1.5 多元主体共治:体教融合的新模式
坚持政府主导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行动逻辑,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行政支持是维护体育、教育稳步推进的关键,各种资源的有效投入为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保障了青少年的健康权益。政府在青少年健康发展中做出的各种努力,可以起到引导、资助、评估和保障的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解决所有问题。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可见,以政府为主的一元治理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体育认知、体育活动时间、体育师资、体育场地等问题,建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制度框架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
新时代体教融合为政府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创造了制度条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发展雏形,在发展模式上也产生了新的变化。(1)学校可以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组织可以在校内以市场化的形式参与体育职业技能考核、运动技能培训、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文化活动。(2)社会体育俱乐部成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社会体育俱乐部应该以《意见》为切入点,严格落实学校体育的各类标准,明确责任分工,为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服务,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多样化需求。(3)畅通体育优秀人才的服务模式。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或专业人才都可以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弥补体育师资短缺的发展瓶颈,有利于形成学校的项目特色,也有利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培养。
2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新理念
2.1 “健康第一”理念的革新
“健康第一、全面发展”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传递的强烈信号。新时代体教融合更加切实保障了“健康第一”理念的实现。树立“健康第一”理念的革新是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对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革新,就必须提高政治站位,重视体育和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健康价值。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不高、体育参与不足、运动兴趣缺失等问题日趋严重,青少年健康问题也被学校和家庭忽视[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23字方针,为青少年在学校健康成长的手段和目标指明了方向,是体教融合得以深化的重要根基。当前,树立“健康第一”理念的革新就必须建立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作为目标导向,培育终身体育习惯,培养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在体教融合实施的内容设计、方式选择和绩效评估等方面均要体现“健康第一”的目标约束。这就更加需要确立学校体育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定位,以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服务社会机制为基础,通过培养和输出人才、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学设施等,提高服务校外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和质量。
2.2 学校体育主体地位发展理念的更新
学校是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体育教育的核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源头。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根基,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场域,是塑造和培养学生运动员在学业、健康、公平精神“体脑平衡”的重要载体[9]。被国际体育主流广泛认可并大力向全世界推行的“身体素养”,在其理念中强调身体素养只有进入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才能从根本上发挥作用[10]。青少年时期是奠定终身体育的关键时期,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与其他智育课程一样,体育技能的习得与理解,都属于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 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刘延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据教育部公布的调查数据,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只有29%的学校每周上满3节体育课,近80%的学生每天达不到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有的学校,高中特别是高三基本全部停上体育课[11]。因而,深化体教融合必须确立学校体育主体地位发展理念的更新,社会、市场可以主动将资源投入到学校体育中,将学生的健康作为目标融合、措施融合、资源融合的根本落脚点,才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持久动力。当前,我们在理念上还存在着学校体育为精英体育服务的认知,加上受隶属于体育系统的体校集中制模式的影响,学校体育在整体上发展薄弱,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观。因此,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必须确立学校体育主体地位发展理念的更新,聚焦体育的教育功能,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体教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不仅能够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体育中学会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尊重他人等,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但是,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高考的“指挥棒”让学校、家长过于追求文化成绩的提高,追求升学率,导致体育成为边缘学科,忽视了体育“育体”和“育人”的重要价值[12]。当前,新时代体教融合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新时代的体教融合是将体育作为教育“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不是简单的将体育与教育相加,也不仅仅是体育回归教育的问题,而是要牢固树立体教协同育人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在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评价上充分体现,把体育和教育各自的理念优势变为共同的优势,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1+1>2”的系统整合效果。体教协同育人的理念是要将体育纳入到学校的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评估督导体系等具体工作内容中,以“立德”为纽带,以“树人”为方向,完成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树立体教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育人的综合价值,才能解决社会各界对体教融合理念理解的片面性,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4 多元开放融合的治理理念
新时代的体教融合实施主体主要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强调体育和教育部门的一体化推进,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与合作,整合资源,实现两部门的资源共享与共用。但是,“教体结合”“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改变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绝对不仅仅是体育与教育部门的责任,且体育与教育部门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1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改革牵头部门要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意见分歧、相互掣肘等问题[14]。要实现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根本目标,以教育部门为核心的牵头改革部门要树立多元开放融合的理念,改革落实全程需要坚持多部门分工配合、上下联动、密切合作的工作原则,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同参与,促进体教融合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促进。教育部门应该加强统筹,强化对地方抓落实的督促指导,完善体育资源配置,及时评估体教融合政策的落实。同时,《意见》为社会、市场参与学校体育提供了制度接口,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相互协同,为完成总目标聚焦发力,建立多元开放的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的治理体系迫在眉睫。因此,体教融合要想取得新的成效,就一定要树立多元开放融合的治理理念,让不同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同时通过相互配合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才能积极的对接社会、对接市场,推进更多的主体参与到青少年体育发展之中。
3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新路径
3.1 夯实体教融合“一体化”推进的组织基础
长期以来,在体教结合实施过程中,部门之间存在典型的本位主义和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各种资源如赛事、人员共享程度严重不足,制约了育人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深化体教融合,需要破除体育、教育行业的传统认知,彻底消除部门之间的隔阂,树立一体化的发展逻辑。因此,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实施要重视发挥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作用,破除制约多部门合作的体制机制问题,重构体育与教育部门的现代化治理新机制,实现相关决策部门一体化设计的思路,制定一体化实施的执行方案,实现横向一体化的组织关联,推动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形成空间上相互支持,功能上互相补充的发展格局,彻底实现体育与教育系统两个运行系统的深度融合,从而最终实现青少年文化教育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1)要实现顶层架构和基层运行组织的有效联动。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方部门实施的可能性。在微观运行方面,要体现地方实施经验对国家顶层设计的补充,确保在相关体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过程中,能够体现上下组织间良好的联动态势。如云南中考体育100 分,为国家完善中考体育制度提供了可借鉴性方案。(2)要实现政府、学校与社会体育组织的有效联动。要鼓励发展青少年俱乐部,制定社会俱乐部进校园的标准,为学校体育赛事活动、体育运动培训供给、优秀运动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和市场资源的互动,全面夯实体教融合发展的组织基础;(3)要实现不同类型学校间的有效联动。推动传统项目学校、体校、普通学校之间的融合,发挥全国各类高等院校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带动作用,推动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体育发展的系统衔接工作,彻底解决人才培养与体育事业发展严重错配的问题。
3.2 优化体教融合“一体化”推进的运行机制
经过长期实践,我国体育部门负责竞技体育和教育部门负责学校体育的格局业已形成。在传统的运行机制中,通常体育部门负责专门的竞技人才培养,并辅之以基础和通识教育;教育部门给学生提供基本的身体锻炼技能与方法,但对专项化、技艺化和高水平的运动项目教育服务供给不足。从育人目标的长期性来说,体教融合是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理念。因此,一方面,体教融合不是脱离体育系统,反而是强化体育部门在整个育人体系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体教融合也不是让体育部门从属于教育部门,而是要伴之以政社协同推进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联合督导机制、社会力量参与的市场机制等,在机制上把“被动参与者”变成“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新常态下的体教融合制度创新、方式创新以及内容创新,让学校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战略基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参与意识,让体育素养成为我国普通公民的知识内容、基本特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实现体教融合机制方面的协调,确保跨部门合作中权责清晰,就要建立一体化的运行体制。(1)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机制。体教融合的实施需要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实现优秀人力资源共享,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体育系统教师与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制度和中小学校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制度等,从政策上保证他们的地位、待遇和发展机会同等对待;(2)形成一体化的赛事运营机制。要共同制定和完善体育系统赛事和教育系统赛事并轨后的参赛资格、成绩标准和等级认定制度,破除既往两个系统赛事的壁垒。要做好赛事分类管理和配套工作,理清不同赛事的归口部门,做好赛事运动等级评定工作;(3)建立体育服务购买机制。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完善相关收费制度、体育教学活动质量监控标准制度,从而实现社会体育俱乐部顺利进入学校;(4)建立多主体的互动机制。学校、社区应不断完善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并积极免费向青少年提供,定期提供体育健身指导和举办运动会;社会组织要合理有序的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训练、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带动作用;家长要在思想上转变对体育的认识,并在行动上引导孩子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3.3 建立体教融合“一体化”推进的保障体系
新时代体教融合能否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政策、评估、监督、整改等为主体的“大保障”体系。体教融合目标具有多元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涉及到教育、体育、民政和市场监督等多个政府部门的业务范畴,建立体教融合一体化推进的保障体系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曾指出:“优秀运动员培养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不完善,阻碍了多方主体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的积极性。”可见,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事关体教融合育人目标的达成,也是检验青少年体育发展效果的“试金石”。新时期,要重视体教融合的政策保障,科学制定体教融合评估考核体系,将体教融合的评估考核结果作为改进体育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尺,成为监督地方政府加强体教融合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引导不同主体形成推动体教融合工作的合力,将打造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一体化育人模式作为有效载体[15],要在政策、评价、监督等各个方面设立专门性制度,尤其要建立体教融合的激励保障机制,从而提升各级主体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健全深化体教融合的制度体系。要围绕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国家出台的相关制度进行定期修订,如建议针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进一步强化体育、教育、卫生等主管部门的职责协同,实现职能、权力和责任的有机统一;要对学校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进行专门约定,提升青少年的运动防范意识;还要发挥有关部门的评价与监督职能,提升体教融合工作的实效[16]。另一方面,建立体教融合评价标准体系。教育部门要会同体育、卫生健康部门共同制定学校体育标准,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使学校体育成为推动体教融合的有效载体[17]。建议将立德树人与体教融合育人相结合,进一步体现体教融合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评价层级上建议打造国家、省、市、县四级体教融合评价体系,在国家整体宏观指导下,各省市要对体教融合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各个区县要成立专门的督导评估小组,强化对传统体校的体教融合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将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重要内容,全面保证体教融合目标的实现,真正使体教融合战略任务能够落地生根。
4 结 语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新时期,充分利用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历史契机,大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是时代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体教融合是我国体育和教育转型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变革和战略任务,站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体育强国战略的高度提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新理念,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一套行动指南具有重要意义。在体教融合任务的落实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深刻理解体教融合的新内涵、新理念和新路径,还需要精细化的设计实施方案,通过体教融合转变发展观念,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价值。新时代,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必须坚持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主要导向,始终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总体原则,彻底解决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矛盾和短板,推动体育与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