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部市县级“舞狮”进高校的分析研究

2020-11-24

武术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社火舞狮陇南

李 珍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甘肃 陇南 742500

1 甘肃省高校“舞狮”发展概况

与全国相比,尽管古代的甘肃是舞狮东传的前沿地带,但现代学术研究却相对滞后,“狮舞”进校园也明显落后于全国。2018年11月,甘肃省龙狮运动协会才在兰州成立,进入高校的高校时间也相对滞后。兰州文理学院是甘肃省高校中开展舞狮运动最早的学校,其前身甘肃联合大学2001年开始把“舞狮”引进校园,当时专门委派教师到广州参加专业培训,并引进12对南狮。2008年,学校成立了舞狮俱乐部及舞狮文化研究中心,学生广泛参与,成为近年来代表甘肃甚至西北的高校“舞狮”团体,多次在全国、省市专业竞赛中获奖;2004年西北师范大学外聘兰州民间舞狮教练作为社团指导教师,并开设舞狮课程,初期购置5对北狮,1对南狮,12对小狮子。

2 “狮舞”进校园的可行性分析

2.1 地方民俗中丰富的“狮舞”资源

古代丝绸之路几乎纵穿甘肃全境,狮文化随佛教东传从西域(印度)经新疆后传入河西走廊,然后逐渐融入古代已有的动物崇拜风俗,“狮舞”逐渐从与佛教有关的活动进入人们的世俗生活,大约在盛唐时期成为较成熟的乐舞一体的表演形式,广泛传播于汉文化圈及周边地区。[1]可以说,古代甘肃是“狮舞”进入中原的桥梁和纽带,此后一直向东南传播至全国各地。现甘肃各地留存有诸多古代狮文化孑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活态文化”形式存在的“舞狮”表演,主要融入社火等民俗活动中,每年春节都会在各地上演,其中有些表演形式古朴,历史传承特色较为明显的如兰州市永登县山区兰草、何家营一带的“硬狮子”舞,尚保留有一些原初形态,2011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 大学生对“狮舞”认知调查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陇南师专一、二年级共22个班级(教育类16个,高职类6个)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1044名学生中,随机抽取样本100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2.2.2 结果与分析

2.2.2.1 参与积极性高,且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社火作为西北地区最常见的民俗表演,因其与宗教祭祀活动融为一体,故其传承得到了较好的保护,21世纪之前参加社火表演的大都是青壮年,且有老人作指导。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以及农村人口的锐减,社火表演的主力军成为各村社的学生,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各司其职,所以,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学生都有参加本村社社火表演的经历,曾学习并参加过“舞狮”表演男生接近四成,这为学校开展相关课程与活动奠定了基础。对于传统民俗文化而言,对其的认知一般是从小开始的,这样才会有与生俱来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点对以后学习的兴趣以及深入程度影响巨大。此外,从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调查显示,陇南师专的学生对“舞狮”运动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其走进校园并参与相关活动有较高的兴趣,期待参与的意愿强烈,尤其对于参与过“舞狮”活动的男生。陇南师专的生源来自西北五省,据调查,甘肃籍占92%以上,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调查显示,农村学生对于“狮舞”的了解度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其主要原因是农村每年春节大都有村社进行社火表演,而“舞狮”是非常重要且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项目。

2.2.2.2 有武术基本功或武术学习经历的学生较多

狮舞在唐代及以前是以乐舞的形式传承的,表演风格也以西域分格的灵动调皮为主,后来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武术结缘,在表演中无论是引狮人还是舞狮者都加入了相当丰富的武术动作,以增强其力量感与美感,这也是北狮形成的主要原因。西北地区历史上常处于战乱纷争的状态,故形成源远流长的“尚武”传统,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安定、彭原之北,阳、天水之西,接近胡戎,多尚武节。”[2]可以说,陇右(今甘肃大部分)地区是一个传统武术宝库,受此影响,这一地区的孩子自小多习武。据统计,陇南师专学生中有武术童子功的较多,此外,体育学院专业学生都开设武术专业课,而面向其它学院开设有武术选项课和选修课,另外,初等教育学院还开设了武术特长课。据统计,现存“陇右民间武术有多达30多个拳种,600多个套路。”[3]综合下来,学校参与武术学习与训练的人数较多,形成了较为浓郁的武术文化,有利于“舞狮”活动与课程的开展。如果以2020年在校学生总数约6300计算,学生中近2500人次有或者正在参于武术学习,减去其中重复参加人数,较确切的人数是1800人左右,其中男生约占一半,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基数,完全可以支撑“狮舞”运动的开展。

2.3 “狮舞”进校园的困境

目前西部地区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一所高职(含高职院校),而国家层面以纳入“非物质文化名录”的形式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包括省、市、县各有相应级别都有相应的“名录”,这就需要各地需要协同地方高校与其它社会资源进行共同传承与保护。“舞狮”作为“活态”形式存在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活态”文化的遗失速度很快,而商品经济的冲击更加速了其消亡的进程。所以如何传承和保护成为重大课题。就“狮舞”而言,甘肃地方“狮舞”大量尚不在名录之列,说明其已失去了文化传承的纯粹性,历史价值有限。的确,今天各地民俗中的“狮舞”看似场面热闹,实则内涵空白,审美粗糙,主要变现在:

第一,风格不明显。狮分南北,主要因表演风格不同,“北狮”无论从狮具形象还是表演套路,都比较写实,狮型庞大,重在演绎刚猛雄强之势;而南狮则体型较小,重量较轻,狮舞以轻盈秀美为尚。20世纪八十年代前甘肃各地社火表演中所用的狮子道具,每个地方都有专门的手艺人祖传制作,市场上基本见不到“南狮”商品,但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许多祖传制狮艺人因经济原因放弃手艺,尤其缺少年轻一代传人,而市场上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狮具,尤其是轻巧鲜艳的“南狮”更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现在,许多村社社火队都有北狮南狮形象共存的情况,而具有古典美的“北狮”表演也在迅速消失,民俗表演核心特征的丢失也是“狮舞”失去了人们的关注,尤其不能为年长者所接受。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地方民俗传统,引进 “北狮”舞,但目前大多高校选择的是趋于“竞技化”的“南狮”。

第二,商业舞狮的消极影响。商业舞狮是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兴起来的,因为以盈利为目标,表演主要追求场面的热闹欢快,多以鼓乐相配以轻巧的“南狮”道具表演,受此影响,本来传承已陷如困境的民俗舞狮被快速商业化,无论是狮具的选择,还是表演的形式,越来越远离传统。

猜你喜欢

社火舞狮陇南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闹社火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迷宫弯弯绕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陇南记忆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圆梦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