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臂录》枪法技理的传承方式与当代启示

2020-11-24吴魏魏

武术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枪法传统武术手臂

吴魏魏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二小学,上海 201615

枪作为“百兵之王”,历史悠久,凝聚着智慧和力量且技法繁复、技理精深。在冷兵器时代,长枪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纪效新书》《耕余剩技》《阵纪》《江南经略》等典籍中记载有少许枪法。《手臂录》主要记载枪法,是唯一一个系统详尽记录枪法并集枪法大成的武术典籍。该书系统精辟记述枪法奥妙,冠绝古今。本文整合《手臂录》已有研究,以《手臂录》为研究依据,探讨枪法技理的传承方式及其对武术传承和发展的当代启示,旨在为传统武术传承和竞技武术、长兵对抗的发展提供启发。

1 《手臂录》枪法技理的传承方式

1.1 吴殳及《手臂录》枪法的动态传承

吴殳,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又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后入赘昆山,终年85岁。吴殳年少时有感于中原“多事”,一心想为国家效力。其一生学识渊博、精通诗律、酷爱武术、文武兼修。吴殳是明末清初的诗人、史学家和武艺家,是清初东南移民群体中一位学行奇特而文武兼长的学者,也是一位多有争议的人物。[1]吴殳是清初诗坛重要的诗人和诗论家,一生笔耕辛勤,著有《围炉诗话》《西昆发微》《逃禅诗话》《舒拂集》《答万季野诗问》以及史论《服膺录》等,删定《怀陵流寇终始录》,《围炉诗话》是其影响最广的一部文学著作。他一生读孙武,习骑射,特别对戚继光等人的武学专著兴趣颇高,完成较多武学著作,著有《手臂录》《纪效达辞》《梦绿堂枪法》(收录于《手臂录》附卷下)《峨眉枪法》(收录于《手臂录》附卷上)《无隐录》。在清初的文坛上,吴殳并不是无名之辈,在明清武艺革代嬗变的过程中,吴殳更是精研覃思,承前启后,声名赫赫。[1]

吴殳学枪,功夫扎实,跟随多师学枪,刻楮功巧,最终归于峨眉。崇祯六年(1633年),22岁的吴殳约同乡里跟随石敬岩学习枪法和刀法,石敬岩师父“一法未熟,不教第二,二法未熟,不教第三”(《手臂录·卷二·针度篇》),重戳、革二法,注重基本的枪法训练,戳、革既熟,然后教以连环。戳革连环,既熟既精,然后教以破法、行着及各种枪诀。吴殳后来向郑华子习得马家枪法,与倪近楼学习了沙家枪和杨家枪两家枪法,读《少林棍法阐宗》《长枪法选》,学习程宗猷枪法技术,读少林僧人洪转之书,识得少林枪法,在山东聊城得“石敬岩所自出之淄川韩氏枪法”(《手臂录·卷二·针度篇》)。在其中年之际,遇到程真如弟子朱熊占跟随学习峨眉枪法。峨眉枪法有倒手十二,扎法十八,不言立势,不言步法。“峨眉之法,既精既极,非血气之士、日月之工所能学”(《手臂录·手臂录自序》),吴殳自认为其他枪法与峨眉枪法相比是相形见绌的,也极力推崇峨眉枪法,并以峨眉枪法为正宗。

1.2 《手臂录》枪法的静态传承

《手臂录》是明清武术典籍大发展时期的典籍之一,作为静态传承的一种存在方式,有明确的物质载体,从古代的竹、木到现代的纸、书,距今已有三百三十多年。该书成书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融经论谱诀于一体,图文并茂,理法技艺俱佳”,[2]对各家枪法、单刀、双刀、剑、狼筅等作了精辟论述,内容多为当时武术家不传之秘。枪法是作者吴殳学习大枪的心得和经验总结,纵向主要记录师承源流、训练程序方法,横向主要比较分析当时各家枪法的特征、优缺点。枪法论述是该书主体和瑰宝。《手臂录》运用自己发明的枪圈理论来解说枪法技巧,在对枪棍的区别、力量的运用上更是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手臂录》集枪法之大成,系统精辟记述了枪法技术和枪法奥妙。

《手臂录》一书,主要有四卷,上承俞大猷《剑经》、戚继光《纪效新书》、程子颐《武备要略》、程宗猷《耕余剩技》、王介祺《十三刀法》等,记载了峨眉枪、石家枪、少林枪、沙家竿子、杨家枪、马家枪、程宗猷枪等多种枪法及其枪法渊源。书中对各家枪法均详加诠释与辨析,一一讲明其优势异同,先从石家枪法入手,最后归之于峨眉,系统而完整,多有独到见解,使人对古代枪法一览无余,开卷受益。[2]手臂录自序中,“虽然,殳何人而敢言此。唯以壮年所广集,汇为一编,以定其邪正浅深,贻之子孙而已。”[3]《无隐录》自序中也有相似表达,“峨嵋偏在西南,从学者鲜,而敬岩、真如又无传人,余深惜之,故作此录。”[4]从中我们看出,吴殳书写整理《手臂录》的出发点:在其中年之际,对所学之法评定孰正孰邪、孰深孰浅,传给后世而已。

2 《手臂录》枪法技理对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当代启示

武术古籍《手臂录》的主体是枪法,吴殳认为,在冷兵器时代,枪是兵器中最具威力的器械,“诸器遇枪立败也”(《手臂录·卷一·枪王说》)。《手臂录》记载了多种枪法的渊源和特点,尤其强调峨眉枪法的实战性和攻守兼施特点,并极力推崇峨眉枪法的精妙致用。《手臂录》枪法技击实战性的出发点,对竞技武术套路枪术和长拳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吴殳拜师学枪的动态传承以及《手臂录》这种书籍载体的静态传承,对传统武术的传承有着启示性的作用。《手臂录》枪法的运用,对长兵对抗项目的开展具有技术指导意义。本研究主要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传统武术的传承以及长兵对抗项目的发展三个方面,得出《手臂录》枪法技理对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相关启示。

2.1 《手臂录》枪法技理对竞技武术套路枪术、长拳发展的启示

2.1.1 遵循枪法技理规律,细化完善枪法技术

枪由枪头和枪杆组成,它在进攻中讲究借助枪杆来发挥枪头的巨大威力,最终由枪头来实施杀伤力。“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枪法“去如箭,来如线”,套路演练穿梭缠绕、游活连贯,似“游龙”般上下翻飞,技法精妙。在《手臂录》中,吴殳师父石敬岩教授枪法重视戳革二法(类似扎枪和拦拿枪),“戳”的基础打好了,才教“革”法。“革法”是枪法各种防守方法的总称,具体的讲就是“拿拦革中,钩剔革上,提掳革下”(《手臂录·附卷上·革法一篇》)。石敬岩师父教革法的两大特点是后脚站死和全力对扎。“练革无终期,十年二十年宜善”(《手臂录·附卷上·石敬岩枪法记》),革法如果不长久练习就无法保护自己,只有先保护了自己,才能进攻敌人,正如武术谚语所讲,“‘攻’字当头,‘掩’字为先”。[5]戳、革都练熟之后,然后教以连环。连环就是二人互为主客的扎枪和拦拿枪,石师教授的连环强调二人“相杀如仇怨”,扎枪时二人若是稍微留情,技术就会逊色。戳、革、连环练熟之后再教以破法、行着和枪诀。竞技武术套路枪术相比石师之教而言,技击性相对较少。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丢了这一点也就脱离了武术的本质。此外,枪法中的阴阳变化,以及“守则见肉分枪,攻则贴杆深入”(《手臂录·卷一·闪赚颠提说》)、鼻尖、枪尖和脚尖的三尖相照、“临敌八戒”等枪法技理规律,也应是竞技武术套路枪术一直遵循和不能舍弃的。

在枪法中两枪交叉便会形成“×”字,交叉之后两枪形成一左一右的局面,从而就有了圈里和圈外两种形势。相对于一方来说,脚尖、枪尖和鼻尖形成的立体面在身体内侧是圈里,在外侧则是圈外。圈内和圈外的形势不同,攻防效果也不相同。《手臂录》卷二戳法中有“穿指”与“穿袖”的技法,“穿指”是指我枪由圈外扎对手,对手拦我枪,我枪贴杆闪赚至圈里扎对手前手手指,而“穿袖”是指我枪由圈里扎对手,对手拿我枪,我枪贴杆闪赚至圈外扎对手前手手背。两种扎法一个圈里一个圈外,对手所使用的防守不同,攻击的部位也会不同。在竞技武术套路枪术某一特定动作中,若有需要应明晰枪术使用的圈里、圈外技术,也符合武术的技击性内涵。另外《手臂录》对“关”这样描写:“未进关手宜轻虚,已进关手宜重实”(《手臂录·卷二·枪法微言》),“关”在此处是指守方的前手。在未触及对手前手时,两人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可以调整枪势,所以动作应轻虚一些,伺机而行,而在触及到对手前手之时,再做变化就很难了,所以此时用力理应重实。枪的运动主要在直线上和“圈”的弧线上,在实战中舞花和跳跃的价值不大,腾空过高的跳跃动作不仅不便于使用枪法,而且人体在空中运动路线长而使进退闪转相应减慢。[6]在枪术套路中过高的跳跃和多圈的翻转是没有必要的。《手臂录》卷二中有一种革法叫“勾”,和拦枪相似也不尽相同。“勾”动作较为紧密,前肘紧贴肋下,用于对付近身的鞭、锏攻击,而拦枪前肘不须贴肋下。这些细腻枪法技术、动作以及观念的不断加入与交融,也将丰富和完善竞技武术套路枪术技术的发展。

2.1.2 明晰长拳演变历程,稳固根基创新发展

“考世系,知始终”,万事万物若想要发展,需要了解事物发展的全部历程。竞技武术根植于传统武术之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古时称“枪为诸器之王”,持其他器械之人和持枪之人决斗极难胜利或少有胜利,足见枪在古时的地位之重。相传,黄帝战蚩尤时即有枪。[7]枪在经历了各时期的殳、戈、戟、矛等形制的演变之后,最终在唐代成形并得到较普遍的使用。明清时期枪术有“兵枪”和“游枪”两种形式,并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向“游枪”过渡。枪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过程中衍变出了“四大名枪”,以及马家枪、沙家竿子、程宗猷枪等等。各家枪法有共同的技法原理,但也各具特色。杨家枪技击战术以“快”为主,虚实、动静分明;少林枪枪棍合一,刚柔兼备,风格独特;峨眉枪技击性强,系统合理,精妙实用;吴殳的吴家枪枪如蛇形,攻守兼施;马家枪短硬,腰重头轻,枪势紧密而迅疾,其用在手;沙家竿子较长且软,枪势阔大迅疾,其用在两足;程宗猷枪在少林枪法的基础上突出了以力度见长的大封大劈和猛崩硬扎。近现代以来,枪术逐渐竞技化,我们相继创编了初级枪术、比赛规定套路枪术和国际武术竞赛套路枪术(一至三套)等等。它们根据长拳类套路普及需求改编而成,其创编基础仍是传统枪术技术。

长拳套路也经历了枪术套路同样的发展历程。传统拳术历史悠久,到了20世纪50年代,国家根据传统拳术自身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编制了规定套路。规定套路在吸取中国传统拳术查拳、华拳、炮拳、红拳、洪拳、少林拳、弹腿等舒展大方、节奏鲜明、快速有力动作的基础上,对动作加以规范,其观赏性和普及度都大大提高。此时的长拳没有脱离长拳技术发展的本质性,“发展武术难度的想法还未提及,武术中的旋风脚等难度动作还属于地面动作,还不具备难度属性”。[8]竞技武术套路长拳发展到现在,套路编排更趋合理,艺术性和观赏性更强,武术中的旋风脚720度等难度动作也已普及,技术难度逐渐加深。武术套路长拳的发展从借鉴《手臂录》枪法传承的角度来看,应从源头着手,挖掘传统武术的价值和功能,稳扎基本功练习,突出技击实战性,把握传统拳术发劲用劲的方式,在稳固根基的基础上做到创新发展。

2.2 《手臂录》枪法技理对传统武术传承的启示

2.2.1 重视静态传承,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静态传承,主要是以物传承的文化传承方式,有明确的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传承载体也从远古的石、骨、贝壳,到古代的竹、木、皮、金属,再到纸、书、绢、布,直至现代的各种电子载体。[9]《手臂录》作为一本经典武术枪法典籍,书中附有枪势图片、阐发枪圈运动轨迹的图形、枪法不传之秘的文字记述等,是一种普通的传承传统武术的静态传承物质载体。这种传承虽然不是传统武术传承的根本方式,但是传统武术传承必不可少的方式。以图片、图书、文字资料、录音、影像等形式留存下来的武术文化形态能够长期保存下来,这种静态的资料性成果也为后来的武术动态传承创造了条件。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武术的静态传承,服务于当下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我们直接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静态传承传统武术提供了便利。例如,可以利用广泛使用的微信、二维码、网站、慕课、视频等,也可用“立体书”的理念更加整备完善纸质性图书资料。微信作为现代社会较流行、使用率较高的网络通讯工具,微信公众号网络信息平台可每天向关注的用户推送相关文章和视频。如公众号“武术学”“武文化”“武术人”“中华武术”等,会定期向用户推送至少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或者视频资料。这种形式也较适合双方的需要,用户喜爱即可关注公众号,公众号也愿意向更多的用户推送信息。武术慕课和视频网站是武术爱好者学习武术的另一种方式,此种形式输出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也有助于学习和接受。而“立体书”把书做成一本集视频、文字、图片于一体的相互衔接、层次清晰的纸质图书,书中增设二维码可供手机扫码,既有文字、图片,又可扫描观看视频。“立体书”充分利用了手机这一通讯工具,为传统武术的静态传承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2.2.2 加大人际传播,鼓励师徒传承

人际传播,处处可寻。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交流活动。虽说电子媒介应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让我们的信息传播四通八达,但自始至终,我们都可以把媒介中的自己和社会中的自己区别开来,“人类社会的诞生和发展、文明的孕育与传承、生产生活的维系与运转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人际传播”。[10]同样,传统武术的传播也需要人际传播。教师传授学生武术文化和武术技术,师父传授徒弟武艺,个人之间的切磋交流等,都是武术的人际传播。由于传统武术是一种内外双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只要“外练筋骨皮”,更要“内练一口气”,除了需要口头语言进行交流之外,也需要用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符号进行表达。武术的人际传播信息反馈及时,长久的进行人际间的交流,更能整体的传承传统武术。“人”在传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种人际传播也是对传统武术的一种动态传承,其传承方式可通过口口相传、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教育培训等方式。言传身教是传统武术动态传承最主要的方式,“以身体艺术为特征的武术只有通过口传身授才能保障技术与文化的传承,即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11]如果更进一步的针对传授者和接受者来讲,师徒传承是传承传统武术最完整的一种方式。

师徒传承是由师与徒双方聚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12]纵观吴殳的一生,在拜师石敬岩三年之后,一直在拜访各地名师,奉行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武学思想。吴殳第一次拜师于石敬岩,师徒三年,而后向“渔阳老人”学习剑法,向项元池学习双刀,向郑华子习得马家枪法,与倪近楼学习沙家枪、杨家枪两家枪法。吴殳51岁时,碰到了程真如的弟子朱熊占,始知峨眉枪法的精妙,然后又向朱熊占学习峨眉枪法。吴殳的学习之路就是典型的人际传播,有路途偶遇,有登门拜访,有拜师学艺,但对吴殳枪法技术特点影响最大也最深刻的是师父石敬岩的传授,师父的一言一行都鞭挞和警示着徒弟的习武和做人。徒弟经过拜师仪式之后,就要承担起继承发扬本门功夫、维护本门派团结的义务,“武术拜师承载着亲情、伦理和对拳和师的理想,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13]鼓励更多师徒形式的传承或者更多地吸取师徒制的传承理念,它不仅可以保留优秀的武术技艺,还可以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建设性人才。

2.3 《手臂录》枪法技理对长兵对抗项目开展的启示

2.3.1 规范长兵对抗项目的技术标准,建立起核心技术体系

长兵是对枪、棍、大刀、戟、戈、矛等长兵器的总称,而长兵对抗是指使用枪、棍、大刀等技法进行的两两对抗。现代出于安全考虑,多穿戴护具、手持枪杆进行对抗。随着火器的发明使用,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长兵运动的开展一直不容乐观。虽然民国时期“国术考试”中曾设立过“长兵”比赛项目,以及后来各省的“国术考试”中也有长兵对抗项目,但长兵比赛一直未持续下去。如今短兵对抗的开展逐渐升温,而长兵对抗仍然很少人问津。长兵作为武术器械对抗中的典型代表,不应该被我们忽视。长兵对抗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核心技术体系。因为长兵比赛按照西方竞技体育格斗竞技类比赛的要求而开展,所以只有形成自身的技术标准才能立足于格斗竞技类的比赛中。长兵比赛应走标准化发展之路,通过“标准”的形式把传统大枪技术“诸多优秀特质固定下来,以最为简便、直接、清晰的方式呈现给世界”,[14]才能让长兵比赛简便易行而立足于竞技体育之中。虽然长兵技术标准化的过程中会面临枪法流派多、技术风格不统一,以及技术具有模糊性,内容不够简化的问题,如若我们尊重传统枪术的文化特色并树立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就可以做好对长兵对抗项目技术标准的规范。[15]

长兵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进攻技术、防守技术、防守反击技术以及其他的技术。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总结,总结出进攻技术、防守技术、防守反击技术和其他技术各自所包含的内容。长兵进攻技术包括刺、点、崩、劈、挑、抡、扎、割、横击、反把劈、反把横击,防守技术包括格、拨、退、架,防守反击技术包括刺法反击、点法反击、劈法反击、横击反击。[16]由于长兵对抗的进攻主要为扎和刺,易凑效并且比较难防守,所以长兵技术是易攻难守的,应多进行进攻技术刺和扎的练习,运用精纯,才易于取胜。防守技术中“拨”的技术常用,架、格、退很少使用。防守反击的技术也很少使用。长兵对抗核心技术体系的建立,会在实践中带动其它体系的建立,逐渐发展完善,最终整个长兵对抗项目也会有序稳固开展起来。

2.3.2 借鉴《手臂录》枪法攻防实战用法,直接服务于长兵对抗

《手臂录》在枪法攻防实战方面,特别是在大小、长短、进退、高低、远近、轻重、虚实用法以及“见肉贴杆”方面,拥有许多精妙致用的用法,对长兵对抗项目的开展具有技术指导意义。在枪势大小方面,“以大破小,须于彼此皆小时,忽然用大,乃胜”(《手臂录·卷一·闪赚颠提说》),长兵运用阔大的要想战胜长兵紧小的,需要在彼此长兵都小的时候,忽然用大,才可战胜,“初时不重实阔大,为无体,无以临阵;后来不轻虚紧小,为无用,技不造极,游场受辱于人”(《手臂录·卷一·脱化说》),长兵的阔大与紧小是在长兵的不同阶段,技术成熟的时候,需要紧小才能在场上比赛赢取胜利;在枪势长短方面,长兵器械较长对峙器械较短的时候,不要一直进攻,一直进攻容易被对方进入而失分,如果前进进攻时忽然退步,继而再进攻就很容易胜利而得分,在长兵器械较短对峙器械较长的时候,持长器械的一方一直进攻,我持短器械趁机贴入长兵就很容易得分,而长器械一方忽然退步的时候,我若能够快速跟入贴入进去,也是容易取得分数的;在高低上,长兵姿势取高,就会抢先占有进攻的机会,抢先占据优势,对手如若再反劣势会有难度。“我取高而与彼以下,取高则彼不能侵突,我得乘势而临之”(《手臂录·附卷上·形势篇》);在距离远近方面,需要根据长兵器械长度以及时机来把握,长器械可以控制住对方不让对方深入,利用长度优势赢取对方,短器械需要引诱对方进攻,进而贴入进攻赢取对方;在力量轻重方面,“凡开枪,先轻拿,近彼手乃重,起手重,则无救应。轻重疾徐,贵相当也”(《手臂录·附卷上·总要篇》),“未进关手宜轻虚,已进关手宜重实”(《手臂录·卷二·枪法微言》),长兵对抗时应先不使全力,到达对手身体时再用力,起手重,会形成孤立无援、自己无法救应的形势。

《手臂录》在枪法攻守上面提出“守则见肉分枪,攻则贴杆深入”(《手臂录·卷一·闪赚颠提说》),也称作“见肉贴杆”的攻守法则,对长兵对抗具有重大启发意义,也是长兵对抗核心法则之一。长兵防守时在对方长兵完全扎出但还未触及到自己身体时,此时拨开他的长兵,是最合适的时候,此时对手已经完全扎出而无法控制长兵的变化,所以此时格挡防守成功率很高。长兵进攻时为了避免对手将我的长兵拨开,要顺着对方的长兵杆子贴入,进攻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在枪法虚实用法方面,梦绿堂枪法非常讲究枪法的虚实巧斗,它不提倡硬对硬,避敌之力之后以软破硬、借软用硬或者借硬用软。长兵对抗中需要看对手的强弱虚实而布置技战术,不必硬拼,“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后人发,先人至;致人而不致于人”(《手臂录·附卷上·石敬岩枪法记》),让对手捉摸不定。长兵对抗属于格斗竞技类体育项目,暂时无体重等级分组,体重轻者虚实运用得当,胜负也未可知。

2.3.3 器械长度一定范围内可因人而异,凸显中国传统的人文性技击思维

竞技体育项目为了公平性这一比赛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追求公平性实现的最大化,有规定的服装、器械、场地、体重分级以及比赛规则,例如击剑比赛中的花剑,场地14×1.5m,剑总长110cm。这是西方竞技体育科学性思维的表现之一。长兵对抗项目作为风格独特极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长兵器类别的竞赛项目,比赛中没有体重等级限制,具有高度趣味性和观赏性,非常有利于推广。但相对来说对身体生理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肌肉强大的爆发力和肌耐力,还需要细腻的肌肉操控能力。[17]长兵对抗项目至今未广泛开展,虽然建国后在陕西等省份开展过先驱实践,但都是小范围、实验性的探索,具有可行性但没有形成大范围全国性发展的态势。基于长兵对抗项目长远性发展,弥补无量级限制的不足,以及依据《手臂录》各家枪法不同长度不同用法的考虑,长兵器械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可因人而异。长度范围的限定借鉴沙家竿子一丈八到二丈四(明营造尺,约合5.6-7.5米)、杨家枪一丈二到一丈八(3.7-5.6米)和马家枪九尺七寸(3.1米),以及《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人身五尺,枪至丈五为正”,一丈五约为4.67米,最后将长兵器械长度范围定为3-4.67米。

人文思维在中国是传统武术思维方式的主导,并以人本主义为核心。[18]它明显区别于西方的科学思维,长兵比赛在其他规则都统一一致的基础上长兵器械长度可在3-4.67米范围内自主选择,展现了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的融合与统一,更凸显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性技击思维。人文的思维方式跟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科学思维是从静态出发的,或者是从具体的物出发的,而中国的人文思维,则是从人出发的,或者是从人事出发的,是动态的;科学的思维方法适用于实验室,追求的是一种普遍适用性,人文的思维方法一直在变动之中向前推进,更多注意个体、个性化的东西。[19]人文性思维在普遍适用性的基础之上是对科学性思维的补充和完善,弥补了科学思维个性化的不足。沙家竿子长一丈八到二丈四,竿子最长并且较软,其用在两足,腕随其臂,臂随其身,身随其足,两足进退追求快速,枪之胜负全在脚的快慢;马家枪长九尺七寸,身重而短,枪中夹棍,足以助身,身以助臂,臂以助腕,其势紧密而迅疾,其用在手;杨家枪长一丈二到一丈八,长度介于沙家竿子和马家枪之间,枪法虚实兼备,刚柔相济。三家枪法不同的长度,有着各自不同的用法。长兵对抗比赛长兵长度与技术的选择使用密切相关,长兵比赛尊重个体对长兵长度的选择,有助于适合个人长度的长兵技术的发挥,也有利于针对不同对手采取不同长兵长度的技战术运用,在客观上也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程度。传统的人文性技击思维的典型运用,横向上为长兵对抗项目的开展助力,纵向上维持长兵对抗项目的长远开展。

3 结语

《手臂录》是集枪法大成的武术典籍,作者吴殳既是诗人,又是史学家,一生钻研武术,拜访名家,枪法技艺精湛,堪称武学大家。《手臂录》内容多为当时武术家不传之秘,是现存珍贵的古文献之一。从古文献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古文献的历史功用,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是我们对待古文献的正确态度和重视古文献的行为。传统武术如何更好地传承,武术套路、武术对抗搏击类、武术功法类项目如何更好地开展,都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如果竞技武术套路能够强化技击实战性,传统武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并吸取师徒制的传承理念,长兵对抗在规则和护具完善的基础上突出个人技术风格。中国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必将走上中华武术的复兴之路。

猜你喜欢

枪法传统武术手臂
传统武术怎么了?
手臂上的抓痕
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的Bt抗虫基因转化芥蓝
章鱼长长的手臂是用来做什么的
决斗的奥秘
抱手臂的娃娃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开心炸弹
三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