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以及对策
2020-11-24马晓
文/马晓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心理素质层面的提升也显得更为重要。在互联网信息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在其影响下产生偏差。而这种偏差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与未来的发展。在高校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原则为引导学生保持正确思想观念,面对学习工作与未来的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更为规范的行为状态,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一、学生就业市场情况与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异常凸显,就业机会也随之减少。目前,从需求来看,大学毕业生规模不断增长导致就业机会需求量大。2020 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又创新高,约为874 万人,与去年同比增长了近40多万人,而2020 年留学回国的毕业生规模大约在60 万人左右,如此庞大的毕业生规模无疑给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竞争力与就业压力,劳动力供给增多也导致毕业生会出现就业焦虑的心理。而在经济下行与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更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存现一定程度减少。经过调查发现,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单位类型。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企业延期复工,企业正面临生产经营压力,一部分中小企业正面临停产倒闭的风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削减人力资本,所以企业减少或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进一步缩小劳动力市场需求,也直接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国外疫情发展迅速,大学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将长期受到影响。
当下,各单位用人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稳定的劳务关系受到冲击。大学毕业生由于心理素质等问题,导致更换工作较为频繁。用人单位了解当前的就业状况,员工选择的机会较多。作为用人方而言,希望招聘到能够保持忠诚、稳定的心态的人才,作为后期用人单位的人才储备。如果用人单位培养了一个素质较好的大学毕业生,在利益驱使下,其他单位以更好的待遇挖走人才,则会导致用人单位人力成本等损失。这种情况是导致单位排斥没有工作经验新人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大学生毕业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1]。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知及对事物有一个准确判断。就业现状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对自我认识不准确,容易产生自负心理,具体表现为就业期望值较高,将薪资待遇是否优厚、是否提供住宿、交通是否便利等条件作为选择标准,不接受艰苦的工作,这样就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大学毕业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也不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了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对就业环境认知不够准确,对环境估计不足就会出现坐等的心理,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比较热门,有良好的职业前景,这些专业的学生思想不切合实际,只关注收入和工作区域,不愿意到待遇差、条件艰苦地方就业,错过了就业机会,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状。趋于理想化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会出现犹豫不决心理,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在当前人才招聘市场中,大学生难以实现就业,主要与自身对社会适应度低以及就业择业的心态不稳定有关。对于多数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仅是在专业中掌握了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社会实践经验。而用人单位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毕业生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种工作经验不仅是单纯的技术与知识,也是更大层面上综合资源的调配、人际交往关系的协调能力、个人情商、智商等多方面的融合。大学毕业生在此方面并不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心态不稳,频繁跳槽已成为家常便饭。用人单位面对频繁跳槽的员工存在一定排斥心理。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需要注重人才就业心理,让学生明确毕业后就业现状,辅助学生摆正自身思想状态,对社会以及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规划,准确做好个人定位,避免好高骛远等就业心态[2]。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引导的必要性
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建设十分必要。当下,大学生受互联网信息影响较多,在开阔大学生思维的同时,其中存在的各种负面信息以及错误信息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一定误导。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状态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各方面思想的影响。对大学生开展有关心理素养培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思想,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思维逻辑层面缺乏严密的推理能力,辨别事物好坏能力也相对缺乏,导致学生在自身职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清晰准确定位[3]。尤其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整个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环境相对紧张,企业在人才选用上更加注重人才的心理素养。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注重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引导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在大学开展心理素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攀升。作为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建设上面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避免做不切实际的工作[4],要更好地接地气,了解学生实际生活状况、想法,有目标地培养。
(一)建立基本网络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网络素养,避免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干扰。让学生明确意识到网络环境的复杂程度,开放的网络环境不代表不受法律约束,尤其是不利于社会稳定、有害国家公共利益的负面信息以及不真实的信息、谣言,这些都是国家严厉打击的对象。作为学生,对自己专业、地方环境、国家安全信息都需要承担保密责任。不可以随意泄露秘密,也不能胡编乱造,不可制造社会恐慌性言论。要减少网络负面信息对个人心理层面、思想层面的影响,避免自身因此产生负面情绪,干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中充斥着各方面谣言,对社会的安定稳定构成严重冲击。网络短视频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攀升,大学生在利用这些平台时,要学会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避免不良就业市场信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现实谣言案例的影响力,分析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网络时代“双刃剑”的严峻事实。作为大学生,为了自身发展,应积极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减少不专业渠道信息的影响,多收看地方以及国家层面权威媒体信息。
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面思想,避免负面情绪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冲击。在本次疫情期间可以明显感觉到,日常阅读、转发负面消息或谣言消息学生,其心理素质明显比隔绝这些信息的学生心理素质差。自觉隔绝负面信息,懂得辨别真伪信息,思想正面的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更为稳定,更为积极乐观。在面对问题时,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入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中难以自拔。
(二)注重实事求是的引导
教师要从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心理。在心理引导与建设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社会中找准自己位置,正确认识自己。学生要衡量自己各方面的实力条件,还要参照整个社会大环境状况。认识到个人能力的同时,放眼整个社会大环境,不断发现自身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改善。
(三)注重前辈现身说法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让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校分享就业经验,让他们将专业毕业之后就业情况等进行分享;也可以邀请行业前辈到学校进行讲演分享,让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就业市场有基本的了解,避免自己的想法与现实情况脱节。
实际上,学生思想与社会环境脱节的情况比比皆是。学生认识社会往往是通过网络去了解,但整个社会环境复杂,学生如果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就难以窥探到整个全貌,容易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对整个市场认识不够。所以,要多展开沟通互动活动;对教师而言,在教育工作中要保证内容的新鲜性,贴合实际社会变化,而不是一味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避免语言冲击力过强导致学生难以接受。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与心理素质,在与学生互动中,能够让学生信任自己,展开的心理建设工作才能有序进行。
四、结语
心理建设在大学生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教育工作者要考虑实际情况,避免完全回避现实谈理论。学校的教育教学一是要切入生活,贴合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提升教学的针对性,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