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校园文化的思政实践课教学模式研究
2020-11-24辽宁工程职业学院张远航
文/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张远航
随着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思政实践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思政教师一直在进行思政实践课改革的尝试,一直不断寻求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创新,然而思政实践课的实效性低,资金投入、教学资源投入不足,没有建立完备的思政实践课教学体系,学生参与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凸显,导致思政实践课停留在虽然大家不断突破,但总体停滞的状态。
一、思政实践课存在的问题
(一)流于形式,实践课教学效果不好。思政教师和学生对于思政实践课的认知不足,学生为了完成思政实践课的学分而参与实践课,教师为了完成思政实践课的教学任务而开展实践课,使得思政实践课多数流于形式。
(二)思政实践课形式单一。多数实践课模式已经固定下来,教师会选择已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有例可循,有据可依,但这样的方式让思政实践课形式单一,没有创新性研究,不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课的兴趣。
(三)教师投入的精力过大,却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一堂成功的思政实践课要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指导、考核、参与才能够完成,这其中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的参与性、趣味性没有调动起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够真正学会知识、完成内化过程,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师的心血白费。
(四)思政实践课均为思政教学管理部门单独进行,没有结合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思政实践课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是因为思政实践课没有利用好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五)校内、外的实践课没有融会贯通。思政实践课是一体的,校内外的实践课是相辅相成的,从理论上讲不可割裂,从实践的统一性来讲也是不可割裂的。
要想解决思政实践课上述问题,必须开辟一条适合的道路。不但能够创新思政实践课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利用好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达到教有所依、教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的教学目的。
二、思政实践课融合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构建融合校园文化精神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思政实践课模式,结合校园文化精神进行思政实践课教学改革,通过拓宽实践路径,建立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参与兴趣,让学生体会自我社会价值的实践课程体系。解决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参与度的问题,打造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整合教学资源。校园文化里蕴含的精神和采取的形式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并不断地被校园文化所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校园文化起到的教育作用不谋而合。校园文化中的活动是学生交流、锻炼能力的平台,是思想碰撞最直接的所在,运用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资源开展思政实践课,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使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让校园文化建设更有思想教育的目的,让思政实践课教学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
(二)开展隐形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育,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更能够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每天生活在校园中,每天都会接受校园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校园生活,正确运用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关联性,开展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更有意义,才能让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发展下去。同时,校园文化的渗透与引领,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更积极、正向,能够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三)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环,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具备使命感和责任感。思政实践课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可以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能够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心理、思想等,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更快地让学生了解自己思想的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改正自己的思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修正,并形成内化的过程。
三、构建思政实践课校内、外教学体系
(一)思政实践课融合校园文化进行。思政实践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堂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实践中进行感悟。思政实践课教学不应该是孤立的、与校园文化割裂的,应该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理念,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学习生活中感悟思政课的目的,感悟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民族精神、创新精神、时代精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雷锋精神等等。第一,利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进行思政实践课教学。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校园品牌活动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校园品牌活动是引领学生价值观的最好平台,通过品牌活动,学生可以实际参与其中,并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是独立于实践存在的,而是通过实践逐渐发展并且得以完善的。透过各种形式的品牌文化活动,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精神等充分融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让学生体会理论的魅力。第二,建立思政实践基地,凝聚校园文化精神。在校内建立大思政实践基地,利用学院实训基地等建立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的软、硬件设施资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引领学生去感受自己的思想,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校园文化精神,体会技能强国、技能报国的重要性,体会理想信念的作用,体会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第三,运用校园社团的力量,塑造理论之力。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让理论社团在校园文化、校园宣传中发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让学生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实践中,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切实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魅力。
(二)校外实践课融合校园文化进行。要对校外思政实践课进行深入的挖掘,融合校园文化中的品牌活动,思政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精神,结合区域内红色基地资源、企业资源进行思政实践课教育。首先,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作用,让社团对学生进行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时代精神的主题教育。其次,选择优秀企业,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环节,结合校内大思政实践基地的教育,完成培养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教学任务。最后,将校外实践内容融合校园品牌活动,完成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校外实践课融合校园文化,能够更充分地运用校内、校外的实践资源,将思政课校内、校外实践课程系统化,使学生的思政实践课程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不与理论知识脱节,不与身边的生活和学习脱节,不与自己的思想脱节。
四、建立学生实践课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思政实践课的量化考核工作,不仅是思政实践课最终结果的考核,也能够促进学生将实践课所学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根据校内、外不同的思政实践课做出不同的量化考核方案,采取更为先进的网络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要将学生的自我考核和小组间的相互考核与教师的考核相结合。要重点抓好对校园文化与思政实践课融合的考核,对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行为与表现、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等进行考核,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内化情况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阶段性的行为模式进行考核,检验思政实践课的教学成果。
思政实践课的考核评价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监测,对学生的内化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建立思政实践课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政实践课的理解和认知,提高思政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思政实践课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和研究,思政实践课要想真正起到作用,需要不断摸索。本文仅从融合校园文化的角度对思政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构建进行尝试,旨在建立起思政实践课教学体系,整合现有的校内外资源,提升思政实践课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