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模型”在体育课上应用的思考
2020-11-24阮强深圳明德实验学校
阮强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
明德的改革一直在聚焦课堂,聚焦课程,明德“课堂模型”正是程校长根据几十年教学经验积累、总结、研究、出来的,其聚焦点也在课堂。明德是一所新学校,新教师比例占全校教师的80%左右,新教师需要快速成长,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有经验的教师同样需要再学习、再提高,唯有如此方能促使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教学理念上和明德的办学理念保持高度的一致,从而顺利推进程校的课堂模型在明德的实践和进一步发展。
课堂模型主要由行为目标、还原背景、还原思维、还原变异、多维反思、动态视角、矛盾质疑等七个要素组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七个要素可以根据学科、学情等的不同情况进行排列组合,当然行为目标这一基本要素在各种排列组合当中不可或缺。
接下来我就明德课堂模型在体育课上的应用进行阐述。
首先是聚焦行为目标,体育课基本是围绕学习各种项目技术来开展教学,我们在设置每一堂课的行为目标时,要明确孩子们需要学会那些动作,这个动作要重复练习多少次,就是说教学目标要明确练习次数、练习强度、动作要求等等,教学目标清晰了,行为目标当然顺势得到聚焦。比如我在上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新授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能做到基本的传和接。2.原地练习时,两人间相互传接球达到150次左右。3.在半场对抗赛中,两人间的在传接球时要用本节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在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上,不仅明确了孩子们课堂任务,即基本上掌握传接球的动作,要求练习的次数,并且也把这些动作和技术比赛中怎样应用的,贯穿在教学设计中。另外,教学方法也围绕行为目标去设计,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对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都了然于胸。
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它的故事,谁发明的?怎么发明的?比如篮球为美国马萨诸塞州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教师詹姆斯·奈斯密斯博士所创。他并不是在改革一项运动,而是在发明一项运动。他当时只是为了给国际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院的学生们发明一种适合室内进行的运动,他的发明引起了积极的响应。最初,他将两个装桃子的篮,钉在学校健身房楼上看台的两端,以橄榄球作为比赛用具,向篮内投掷,后来改为铁制的圆圈,挂上线网。再后来剪开网子下口,成为今天篮筐的样子。为了完善篮球这一新生运动项目,他在1892年制定了18条规则,后逐步修改和增加条款,出场人数也逐渐减少,直至规定每队5人,这才成为现代的篮球运动。类似这样的背景介绍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篮球最开始不是每队5人的,而是多于5人的,规则也没现在的严厉,篮筐就是我们现在买菜的菜篮子等等,让孩子了解过去的篮球运动,再反观现在的篮球运动,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的拓宽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视野。
还原思维,即思维可视化的过程。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动作演示和语言描述技术动作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一般会根据老师的演示和讲解,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初步动作模型,并在脑海中不断演示,一旦需要孩子们来演示动作的时候,孩子们的动作就呈现出各种不同,每个孩子的思维过程也就呈现了出来,即对该动作的理解。这样的过程就给了老师发现问题和纠正问题的机会,方便老师进一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技术动作。从看到、想到再到练习、纠正,这几个过程正是思维可视化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思维流量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主要是拓宽思维流量的覆盖面。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们很重视孩子们的练习密度,在一堂课上孩子们要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这个就涉及了练习密度这个概念,在文化课上强调的是孩子们的思维,要动脑筋,要诱发孩子们去思考,而在体育课上则要求孩子们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促使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孩子们也是在思考,但是相对于练习密度而言,孩子们思考的流量要小于练习的密度。所以思维流量在体育课堂上的体现就可以反映在对动作的认识程度和练习密度上的拓宽。
最后再来谈谈矛盾质疑。篮球当中有很多技术动作,当我们在讲授和演示技术动作的时候,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阮老师,我这样的动作可以吗?”也许有很多老师在听到这样的声音后第一反应是不可以,我们讲的技术动作都是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这个动作学习,这样的想法稍微机械了点。我在给孩子上课的过程中时常会有一句这样的说法“你们先根据我上课教授的动作学习,以此为基础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动作进行练习”我认为要容许孩子们的动作和教科书不一样,而且大量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其实最后基本80%的孩子都是按照基本动作学习和练习,动作改变一点点的往往是少数。我这样做主要基于如下几点想法:1.篮球理论知识是不可以讲条件和改变的,但篮球技术动作是可以有些微变化的,因为篮球教科书只是相对于规范的教学动作,而在实际情况中,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孩子们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限的变化的。知识不能僵化,一成不变。2.当孩子提出这样质疑的声音时,他是在思考的,“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这个动作”“不可以这样练习吗”,让孩子保持这种质疑的习惯,贯穿在我的课堂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当有所偏离的时候我也会适当的进行矫正。3.不一定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篮球运动员,如果按照运动员的高标准去要求初学者,这样会对孩子们的积极性有所打击,很多时候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让孩子们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
基于程校长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形成的积淀,我们尝试用这样的课堂模型在自己教学领域不断应用、实践,这个过程正是我们青年教师亟须且宝贵的思考、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