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民族地区农村体育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帮扶策略①

2020-11-24艾安丽钟礼超仇倩湄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1期
关键词:粤北场地设施村落

艾安丽 钟礼超 仇倩湄

(韶关学院体育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1 问题的提出

2015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8年7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指出, 在贫困地区构建“体育+”或者“+体育”的发展模式,营造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良好局面,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1]。体育扶贫主要通过六项重点任务予以实施[2]。粤北民族地区是广东省农村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粤北民族地区的体育扶贫现状如何?究竟应该如何去帮扶?课题组成员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2 粤北民族地区农村体育精准扶贫调研分析

粤北民族地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相对贫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重点扶贫区域。课题组成员深入到辖区内南雄市的三角村、新田村,翁源县的马牯塘村、莲溪村,仁化县的古夏村等5个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

2.1 实现多主体联合帮扶

体育精准扶贫在健康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和经济扶贫等方面均起着补位作用[3]。课题组在对粤北民族地区下属贫困村落进行调研时发现,帮扶主体多元:一是广东省政府赞助,每个村镇的体育器材均有广东省体育彩票中心赞助的器材,有些器材上还标示着“广东省乡村振兴工程”;二是韶关市政府和相关单位赞助体育设施,比如马牯塘村对口帮扶单位市财政局、韶关学院等单位不仅派驻工作人员,而且筹集千万资金帮忙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社会组织,比如连溪村就有一些赛事活动由社会组织承办。

2.2 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充足

2018年广东省已经实现公共体育设施镇村全覆盖。调研中证实,三角村、马牯塘村、莲溪村等属于县级省级贫困的村落,受到场地设施建设资助更多。三角村有农户493户,村委会紧邻村小,篮球场、系列健身器材齐全,有部分崭新器材倒在地上,可见,无人使用,也无人看管与修理。马古塘村农户124户,贫困24户,现代体育场地设施也很完备,不仅有标准篮球场、乒乓球桌,还有系列健身器材,杂草丛生,久未使用;乒乓球桌被用来晒辈子,体育场地挪作他用。

2.3 发展农村体育能人

体育集强身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为一体,发展农村体育,离不开体育人才,体育能人是人才群体的核心力量。正如《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年) 》所强调的,“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 发挥人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4]”。课题组调研得知,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全民健身观念深入,一些体育能人纷纷登上舞台。比如,村妇联主任都是广场舞和文化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由于他们文化水平在村里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善于主动学习,能够将现代网络中的健身舞蹈等简单易学、方便开展的体育活动组织开展起来,并进行推广,使得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燃起了星星之火。

2.4 建设特色村落体育文化

体育扶贫与文化扶贫具有内在一致性与同源性。体育特色文化不仅具有现代体育活动,而且有些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调研发现,不同村里体育精准扶贫的体育特色文化不同。古夏村,采用传统”禾斋节”传承几百年家族习俗,“舞香火龙”民俗体育项目吸引远近相邻前往观看、体验、购物,带动乡村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莲香村采用创建新兴的节庆活动,如拔河、挖莲藕、捉鱼等活动庆祝丰富喜悦,吸引广大市民前往参与,增加当地农村市场及产品消费。特色村落体育活动促使人们参与锻炼,丰富文化生活,实现文化脱贫。

3 粤北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扶贫的三大困境

体育贫困是一种从物质到能力再到权力的多维贫困[5],体育精准扶贫应按照习近平提出提出“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等精准实施[6]。课题组选择了韶关市3个贫困村进行了调研,发现农村体育扶贫存在这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3.1 多主体帮扶责任不明

多主体帮扶过程中对接责任不清,责任不明。国家官网公布的2300元/年为贫困线建卡立档,辅以定性方法以观察、询问进行识别,“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和“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等方法来识别扶贫对象[5]。体育精准扶贫由于缺乏科学、精准识别办法,多主体在帮扶过程中很难精准施策,从调研的几个村来看,无论是省体育局、市政府还是帮扶单位,没有精准掌握贫困户及个人的体育相关信息,其帮扶责任不明。究其原因, 是与体育贫困自身的特征有关, 即体育贫困具有多维性、隐蔽性特征,使得帮扶主体难以准确识别,精准施策[5]。

3.2 体育扶贫设施错位与缺位

“体育+设施”是体育扶贫最容易测量和出扶贫效果的项目。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现代化体育设施齐全,闲置浪费;另一方面,每个村的特色活动却缺乏场地设施。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场地设施与民众需求吻合度不高:一方面,大多数村民健身意识不强,缺乏基本的健身知识和技能,缺乏体育指导,造成了体育器材的闲置浪费与缺乏相矛盾的状况;另一方面,村里组织的健身广场舞缺乏灯光场地。

3.3 体育帮扶上下融合力不足

体育帮扶不仅需要体现体育硬件设施上,还应该帮助体医融合的健康需求,文化扶贫产业项目。从调研中发现,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恶心循环链是切断贫穷的毒瘤。省体育部门帮扶健身器材,社会组织帮扶健身知识和技术、组织一些特色赛事,如新田村“舞香火龙”、连溪村“农事节”摸鱼活动,还有一些定向越野、徒步、半程马拉松等项目,所有的活动既要有政府、社会的引力,村落民众还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和组织,不能“等、靠、要”,目前从调研情况看,主要体现在政府自上往下的帮扶,农村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4 粤北民族地区农村体育精准扶贫的帮扶策略

4.1 精准识别,明确各主体帮扶责任

精准识别贫困地区农民体育贫困的关键与重点,应从体育经济、体育适应、体育认同与体育接纳方面找到“真贫者”,构建多维贫困衡量体系,最终确定被扶持对象[6]。在脱贫攻坚战中,应该从政府、社会到个人进行明确分工,比如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等通过体彩中心提供场地设施器材,帮扶硬件设施,政府部门引导社会组织帮扶体育赛事、娱乐活动,体育社工帮扶体医融合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让各帮扶主体既各司其责,又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4.2 精准帮扶,项目对接适宜

在精准识别基础上,对不同贫困者采取不同的帮扶形式。体育部门传统的帮扶主要采用的是输血式和救济式扶贫,主要从场地、设施上进行援助。但在调研中发现,完全输血式扶贫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成效并不显著。贫困村无论从体育健身到健康需求,还是特色体育项目产业化发展,都不能采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而是应该根据村落人口、资源进行规划,将城市及周边的人口优势、消费优势、经济优势与农村贫困村的资源进行有效对接,从而拉动农民体育参与、就业以及增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8]。

4.3 精准管理,各项措施制度化

体育精准扶贫应该从3个方面实施精准管理:一是从帮扶对象上,以人为本,精准区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状况的人员,实施体育监测建卡立档,精准帮扶体育健身知识、技能与健康数据管理;二是从扶贫资源上需要精准管理,不能挪作他用;三是帮扶制度上,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体育精准扶贫偏离靶心,防止返贫现象出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5 结语

粤北民族地区体育精准扶贫主要体现在对体育场地、设施健身的帮扶,体育彩票赞助为首,政府和帮扶单位筹资为辅,社会组织适当参与,但是在体育贫困的多个维度上很难精准识别,为其精准施策带来了相应的困难。在后续研究中应该加强对体育贫困的测量和识别。

猜你喜欢

粤北场地设施村落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气排球选项教学模式归纳与分析
粤北扶贫路上的青年
论粤北红军标语的特点与意义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利用与开放问题的研究
粤北采茶戏起源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