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现代学徒制实践运行的思考

2020-11-24宋小萍教授

商业会计 2020年15期
关键词:师傅校企职业院校

宋小萍(教授)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江苏苏州 215104)

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企业要创造自身价值最大化,除了拥有高科技人才外,还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然而,当前仍有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无法高质量就业,难以找到与个人能力和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或者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难以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4]9号),旨在以现代学徒制作为重要载体,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及时掌握职业发展的新动态,引入企业资源、拓宽专业视角,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程资源和获取更多的师生实践机会,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专业学习,促使职业院校依据产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与职业岗位相对接,切实发挥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腾飞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的积极作用。

现代学徒制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采用学校和企业深层次合作育人的模式,即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操作技能。它更注重技能的培养与传承,由校企双主体承担共同育人的责任,双主体共同建立该种模式下规范化的、符合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标准、评价方案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一、现代学徒制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有两个要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他们运用数据推算出当时的教育水平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证明了人力因素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这一研究结论也明示我们,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快速崛起,都必须提升本国的人才质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利和成长,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其生存壮大的必然选择。现代学徒制是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投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真实的实战专业体验,企业也可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本,为企业生产效率打开一条便捷高效的通道。可见,现代学徒制能为校企双方创造出更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价值。人力资本理论为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二)终身教育理论

1965年,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得到了教科文组织的赞同。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进一步丰富了终身教育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指引,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成为我国职教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基石。终身教育要求人们把学习扩展到一生。现代学徒制是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首先要强化自己的终身学习意识,获取不断变化的专业前沿知识,使自己所传授的知识紧跟时代要求,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岗位适应能力。企业员工也需要经常参加学习培训,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作为企业师傅,在带领实习学生的过程中也会有新的收获。可见,终身教育理论能够促进现代学徒制各方获益。

二、我国现代学徒制运行中的主要困难

英国学徒制的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学徒制的实施,为英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了该国经济的腾飞。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开展伊始,职业院校想借此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开新的路径,然而,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亟待解决。

(一)学校热,企业冷

调查发现,许多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是依托教师的个人关系和能力,企业并不热衷,校企合作缺乏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赢的基础。因为企业的目标是盈利,是使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而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会对企业的日常工作产生干扰,且最初学生是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企业,其专业技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企业职业岗位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才有可能从中获益。当前职业院校的学徒制与企业的用工制度并没有实现很好的对接,致使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

(二)资金投入不足,多元主体办学缺位

从理论上说,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本约为普通教育的3倍,职业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必须在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大量的职业训练,而这些训练离不开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和更多的有师傅指导的实习岗位,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更倾向于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资金占比连续多年下滑,社会以及与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也不愿意将资金积极投入到职业教育中,没有形成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影响了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参与方利益保障缺失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学生在学徒期间发生人身伤害等,责任如何划分的问题。若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仅依靠政府的一些政策支持远远不够。学徒制运作较早、也比较成功的英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学徒制法律法规体系,诸如《工匠法》和《国家现代学徒计划》等。2015年12月,为提高学徒制的培养质量,英国又颁布了《英国学徒:2020发展愿景》,对学徒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作了较为明确的法律界定,明确了参与各方的责权利,解决了参与各方的后顾之忧,使学徒制能在法律的保障下有序运行。由于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的运行并不是孤立的,它运行在企业所处的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大周期中,参与主体又较多,有职业院校、教师、学徒(学生)、企业和师傅等,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利益冲突或出现一些意外,面对冲突和意外,需要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而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建设落后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要求,缺乏解决此类问题的法律法规。正因为缺少对现代学徒制各方权、责、利的法律界定,参与各方均有顾虑,担心引起纠纷和利益损失。这直接制约了现代学徒制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影响了现代学徒制的正常实施和长效运行。

(四)师傅队伍建设缺位,学徒效果欠佳

师傅是师徒关系的主导者,但在实际工作中,师傅的队伍建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一些还没有现代学徒制实践经验的企业里,并没有安排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员工为师傅,对教学内容无法精准把握,对学生的指导达不到高度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学生难以获得更强工作岗位的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致使学徒制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后仍无法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三、完善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建立

要想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就必须明确参与各方在现代学徒制运行中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参与企业的资质条件,对企业的软硬件条件进行审查,这样既可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其在同行业中的威望,又能提高其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激发其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职业院校也因此可以获得更好的实践实习资源。为此,政府应加快学徒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这对现代学徒制的有序运行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政府可将规模型企业纳入“产教融合型”的企业目录,企业可自行寻找合适的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政府对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予以财政补贴、奖励、税收减免等优惠,并为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及学校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对企业内部的培训师傅予以补贴和优待。政府还可制定政策鼓励行业协会联合企业和职业院校,组建职教集团,统一现代学徒制在职业素养内涵及价值培养方面的思想认识,规范各职业岗位的培训基本内容和标准,系统化、专业化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并完善和统一现代学徒制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评价体系,维护现代学徒制的健康有序运行,提升和增强现代学徒制培训的综合实力,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层延展。

(二)循序渐进,由点到面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需要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系统性,但由于当前我国有关现代学徒制的顶层设计还不多,且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以获得适合我国国情的成功经验。为此,我们需要从遵循高职学生特点、成长规律和职业素养养成规律出发,边借鉴边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稳步推进,切忌盲目操作和急于求成。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发展需要等,筛选部分试点专业先行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在实践成功后,可为其他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路径,然后再推向所有专业,由点到面,以确保现代学徒制取得全面的、高质量的效果。

(三)强化师傅队伍建设,提升师傅队伍素质

在现代学徒制中,师傅是学徒获得实践技能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其对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成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师傅要肩负学徒在企业实践中的实践技能、岗位操作、工作经验传授以及企业文化的传播等任务,因此,企业首先要把好筛选师傅关,要把思想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既有高超的实践能力又善于表达的员工,选作师傅,同时,要让师傅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开发,参加专业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企业还要创造条件让师傅学习时代变迁下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新手段,促使他们与时俱进,拥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这样,企业会因此收获到更高素质的员工,提升知名度,同时,还能促进职业院校的教师、教材、教法的深入改革,进而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由此培养出来的职业院校学生才能拥有更强工作岗位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更快地适应从学员到职员的身份过渡,并获得更宽阔的成长空间和更顺畅的就业通道。在此过程中,参与校企合作的各方能够实现互惠互利,达到共赢,产教融合得以有效推进。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价

在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仍然沿用由职业院校来主导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采取政府主导和学校自评的方式评价职业院校整体教学质量、学生专业素质和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体系,会有失公允和偏颇。因为,学校和教师作为相关利益方对学生和自身作出评价,其评价效果有时会出现偏差,与企业的人才要求不能完全匹配。为此,应建立、健全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机制,可由独立于利益相关方之外的行业协会组建第三方考试委员会,制定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由学校和企业参考该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合作协同培养学生,由此促进职业院校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有效和公正,促使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日益壮大,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地方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库。

当前,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本。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必须将提高专业人才质量视为己任,边实践,边探索,不断改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运用已经被国外实践证明的现代学徒制无疑是一条极佳的路径。现代学徒制的运行需要多举并措。首先,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参与各方在现代学徒制运行中的责、权、利关系。其次,政府应以国家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为指导,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再次,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健全激励机制,聚集校企、行业和社会等多方资源和力量,提升校内外师资的综合素质。最后,创新评价方式,构建第三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提升评价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突破校企合作中的困境,化解现代学徒制在实施中的矛盾,切实发挥“双主体”教育教学优势,高质量地培养符合企业职业标准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原动力。

猜你喜欢

师傅校企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