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世致用思想在英语世界的研究

2020-11-23袁湘雁范丽娜杨阳

山东青年 2020年10期
关键词:明朝清朝汉学家

袁湘雁 范丽娜 杨阳

摘 要:西方世界的许多汉学家研究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想,并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研究角度。本文整理了英语世界对明朝前、明末清初、清末经世致用思想的研究成果,分析西方汉学家研究的动态演变和中西方研究者对经世致用思想研究的差异,并适当探讨了研究差异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视角差异。

关键词:经世致用思想;汉学家;明朝;清朝

一、西方世界对经世致用的解读

经世致用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之一,对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而始终如一的影响。从威严的儒家哲人、精明的法家思想家到晚清的政治家,经世致用不仅决定了统治者的治国方略,而且开启和加速了国家的现代化转型。西方哲学语境下的经世致用思想,不太强调个人的治国之道,而更强调从宏观的统治规则出发。在西方哲学语境下,经世致用思想是一个关于国家运作技巧的概念,因此,西方的汉学家更倾向于研究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文化背景等,尤其是民主、集体主义等重要的视角,使之与东方的思考方式不同。

二、西方世界对中国不同时期经世致用思想的研究

1 明朝前经世致用思想

董仲舒是治国理学的经典代表之一。许多研究者对董仲舒的思想进行了研究。Ivana Buljan主要研究《春秋繁露》的“保位权”,并对“保位权”作了许多积极的评价。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认为“保位权”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它的根本任务是保护统治者的地位。“保位权”体现了统治者权力、人性和社会秩序的相互关系。“保位权”综合了汉前思想,创造了自己的统治和治国方法。它综合了有利地位观、奖惩观、统治技术观。“保位权”与政治宇宙和官僚政治相对立。它的政治观,特别是奖惩的运用,可以看作是汉帝国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语境,“保位权”形成了独特的统治观。

2晚明时期经世致用思想

Jun Fang在纽约大学的论文《明清转型时期的文人治国与军事抗争:几社》阐述了明末松江文学社几社的创作、发展和活动。同时,分析了明清过渡时期创始成员组织的军事抵抗活动及其原因。从军事角度看,这种抵抗被认为是无用的,并没有改变结局。令人钦佩的是,几社创始成员对明朝的真正关心和坚定不移的忠诚,但他们关心的是成功或实现其目标的可能性,却不是具体的行动。这种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智力上对做他们所相信的事情的关注,而不管结果如何。在明朝末年,几社成员将注意力从文学创作和考试成功转移到解决帝国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认为他们是明代文人治国理想和实践的典范,是对几社及其大多数成员的公正评价。

3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晚清帝国仍停留在技术、经济、政治落后于西方的封建社会。学者和官员利用自己的治国理学和治国理念,组织了一场自强运动(洋务运动)。Li Chien Nung, Samuel Chu, and Benjamin Elman表达了对保守派反对派的强烈抨击,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改革政策不统一、制度腐败。Chu (Chu, 1965)说,“中国缺乏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层……[然而]绝大多数执政的官绅阶层的观点是保守的,认为创新可能威胁到其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权地位的基础。”此外,Elman(2004)指出,“缺乏领导,既得利益者,(和)缺乏资金是晚清国家的不足的原因。最后,他们认为朝廷优柔寡断的计划和政策使清政府和中国很容易受到外国军事进攻的影响”。在Samuel Chu和Benjamin Elman看来,他们认为这次失败的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缺乏坚定的领导。另一些人,如Michael Gasster(Gasster,1972)和Kwang-Ching Liu(Kwang Ching Liu)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是由于运动的哲学本身的缺陷。而学者Luke S. K. Kwong认为,自强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具体而言,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西贸易的共同产物。因此许多历史学者分析了这一失败的主要原因。无论是政治上的行动还是哲学思想,洋务运动都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以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例,他不仅是一个虔诚的修身者(包括黎明起床、经常练习书法、回顾经典和历史、写自省日记),而且是一个对行政问题有广泛关注的人(Fairbank, 1978)。然而,他仍然无法跳出“传统”治国的范畴,这意味着他的治国之道严重偏向于“人治”而非“法治”。在制度方面,保存清政府和社会的惯例是曾的主要思想,包括保留礼节仪式。他还认为,只有出现“德智双全”(Fairbank, 1978),才能解决严重的危机。西方学者认为他没有觸及清王朝衰落的核心原因。因此,1853年1月,曾被任命为湖南地方防长后,他在改革军队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曾决心在两方面改革,一方面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强调组织的有效性。然而,到了1856年,曾发现,大多数湖南官兵都无法摆脱“中饱私囊”的局面,而他所能做的只是克制自己不做同样的事。

从西方学者的角度看,晚清中国的经世致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洋务运动缺乏领导,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积极性,这表明洋务运动的经世致用缺乏系统性、被动性和小范围性。为了击退西方势力和影响,学者和官员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改善落后的军事和技术。换言之,激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封建主义,只要超出适当的改革范围,清廷就会进行阻止。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建立了富州炮兵、福建造船厂和北洋海军,这是中国历史上适应新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治国理政的反映。这场运动虽然不完全、失败,但也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局限性。从长期来看,洋务运动是近代史上体现经世致用的重要尝试。

三、中西方经世致用思想差异分析

对于经世致用的理解,西方哲学倾向于将其解释为宏观的国家统治规则。从广义上讲,它涉及到政府的政治行为、对民族经济和民生的态度、可用于国家实际操作的政策或技术,以及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更宏观的哲学立场。如Jason(2016)关于洋务运动中的经世致用的讨论仅限于维新派拯救清政府的宏观战略;而在东方的思维中,经世致用是一个将个人、家庭和整个国家有机联系起来的综合性概念。经世致用首先建立在文人的道德个体基础上,是国家和人民每一次遭遇重大灾难时,文人都会勇敢地挺身而出拯救他们的文化基因。正如Sun (1999) 所言,家与国的交融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仰,因此“修身养性、调节家庭、维护国家、安居乐业”成为儒家理想的人生目标。Sun (1999)还指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强调自我的存在,而儒家不仅强调道德伦理,而且特别重视个人与国家的交融。

我们可以归纳出西方汉学家在经世致用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两个特点。首先,汉学家在宏观层面运用多元化的视角研究经世致用,具有较高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例如鸦片战争后,帝国内部的学者和官员为了避免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企图超越技术。这种努力改革和效仿的过程被称为“自强运动”(洋务运动)。然而,这场运动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被认为是中国体制改革的缺失,但西方汉学家对改革政策不统一、制度腐败、哲学缺陷、缺乏领导和法院支持等看法不一。其次,汉学家善于分析史料,而不是空谈。同时,他们会认真地与原始文件进行对比。翻译引文时,他们会注意到选词。例如,作者利用有关建立尊卑制度的原始文献,遵循/适应天地的性情,证明政府的成功是基于人们的心理倾向。

[参考文献]

[1]Niu P. Confucian statecraft in Song China: Ye Shi and the Yongjia school[J]. 1999.

[2]范丽娜,李金姝.英语世界对曾纪泽经世外交思想和实践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9):294.

[3]孙功达,王劲.经世致用思想略说[J].兰州教育学报,1999(04):19-26.

猜你喜欢

明朝清朝汉学家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海外汉学家影廊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浅析阿拉善定远营城在清朝期间的发展
清前期的商业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