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说《红与黑》中的阶级对立

2020-11-23蔡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红与黑阶级社会

蔡文

摘要: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是一部举世闻名的著作,它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对它的研究被认为是西方的“红学”。文章从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法国复辟时期的政治腐败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关键词:于连;社会;阶级

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8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55

自1830年以来,在一个半多世纪里,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引起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共鸣。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关于《红与黑》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西方的“红学”,这显然不是某种夸大其辞,因为司汤达本名为亨利·贝尔,所以司汤达这部名著《红与黑》就有了“红学”和“贝学”,从中可以看出这部作品蕴含了无穷无尽的思想内容。有人从中看到了革命的种子,也有人读出了悲惨的爱情,有人领悟到那个时代的政治内幕,还有人则看到了一个青年的人生。古人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怎样理解才能品出这本书的滋味呢?

纵观整部书,于连的悲剧命运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由于当时法国社会的堕落与平庸,使得生活在这个污浊而又显得富丽堂皇的社会里的于连不自觉在他稚弱的心灵深处,对此产生莫大的厌恶。他曾尽力摆脱自己受欺凌遭蔑视的地位,以为在贵族社会里爬上高位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结果他攀附的这个阶级根本不能容忍他,于连在狱中终于认识到这一切:以侯爵为代表的贵族千方百计阻止他爬上去。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了绝望,所以在最后的法庭辩论上,于连说:“我对你们不要求任何宽恕……我绝不存在幻想,等待我的死亡,而死亡对我是公正的……即便我的罪不这么严重,我看到某些人也不会因为我年轻,值得怜悯而就此止步。他们仍想通过我来惩罚一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让一个阶级的年轻人灰心丧气。”

至此,于连的反抗也达到了高潮,这番话完全得罪了法庭,因此于连虽罪不至死,却仍被判处死刑,他的死反映了贵族阶级与平民的尖锐对立。

《红与黑》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它是一部政治小说,是“最强烈的现实小说”。实际上,作者试图通过小说反映当时整个法国社会的黑暗: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耶稣教会横行霸道。于连生于这样的社会,只能说是他的不幸,他不过是一个被这个社会所摧残的牺牲品。

《红与黑》描述的法国当时分为两个阵营,一边是各种各样的愚蠢者和伪善者,另一边是受压迫者和善良的人。德·莱纳市长是贵族的代表,他将于连看作奴仆,蔑视于连,这激发了于连的平民反抗意识,在他的思想深處,他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对贵族的趾高气扬怀着深深的抵触情绪。

如于连受到市长的侮辱,德·莱纳夫人为了安慰他,对他特别照顾,于连这时却想:“瞧,这些有钱人就是这样,他们侮辱了人,然后又以为用些手段,可以弥补过来!”于连的思索反映了他对贵族本能的反感。

接着他对德·莱纳夫人的行动,他把这看作是一场战斗和对贵族市长的一种报复。他的反抗精神十分强烈,障碍越是大,他的反抗行动就越是坚决,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为了实现他的巨大抱负,于连除了处处显示自己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还要采取种种不光彩的手段,如虚伪、作假和违心之举,包括他对玛蒂尔德的爱情,其实他并不喜欢玛蒂尔德的性格,是他的野心支配着他的行动。当他得知德·莱纳夫人指控他的信后,气昏了头,他看到自己的前程受到了威胁,在绝望中枪击了德·莱纳夫人。其实这封信是侯爵策划的,是为了破坏于连和玛蒂尔德的婚姻,这一行为表现了贵族阶级坚决反对平民跟他们平起平坐,体现了这两个阶级的不可弥合鸿沟。

也许这不只是于连的悲剧,这是当时的现实,在一个浑浑噩噩的社会里,一颗美好的心灵被戕害是不可避免的,正如于连。也许他懊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许他对当时法国社会已经失去了信心,美好的梦想被击得粉碎,对于连来说,还能再希求什么?通过他的悲剧,作者揭露了法国复辟时期的政治腐败以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和阶级对立。

参考文献:

[1]   Stendhal.The Red and the Black[M].Pei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6.

[2]   郑克鲁.法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法)司汤达.红与黑[M].李军伟(译).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红与黑阶级社会
情人礼赞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只爱黑白红
红与黑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