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迁移过程中儿童社会适应
2020-11-23李东宇
李东宇
摘 要:我国城市化率不断上升,城市群逐渐发展壮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向郊区扩散。为了更好的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导致许多居民要搬离居住地,由政府重新规划安置居民住所,产生了城市迁移过程。基于城市“多中心”发展规律,在多重利益或多种因素的诱导下,居民会产生意愿或对抗迁移居住地的博弈行为,儿童迁移成为关注的焦点,考虑他们能否适应社区、学校等中观环境,能否契合社会发展、融入社会社群。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城市移民中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必须分析迁移中儿童群体社会融入的内在困境,结合家庭关系建构、社区资源整合、社会政策影响等方面,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构建社会适应体系,帮助儿童群体尽快完成社会融入。
关键词:城市迁移;儿童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理论
一、引言
城市规划用地由政府统一调配,达到最有利于城市壮大的发展趋势。城市发展规划影响着城市各个区的动态人口分布。城市化率不断提高要求城市居民可能存在搬遷的过程。现如今,大部分现代化城市都是围绕着“一轴双城”的模式发展,“一轴”是指城市以某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为界限,“双城”是指界限的两侧发展旧城区和新城区,从而打造新旧两城崛起的城市建设模式。市政府对于城市用地的主要规划决定着城市居民是否需要迁移。以某市为例,老城区逐渐开始城区拆迁过程,同时,对许多城中村进行改造工程,将需要拆迁的居民区,进行拆迁补偿,并且安置到新的居住区。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居民成为所谓的“钉子户”,他们大多是不愿意搬离原住所,究其原因是无法适应新环境、空间。对新生活区域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社会融入中表现更差。[1]
儿童群体属于价值观和心理养成期间,对于新事物和新环境会容易产生不适应,适应较慢,甚至出现抵触新事物的心理问题。家庭住所的迁移意味着儿童接受教育的学校也要更换,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问题一直是该群体在搬迁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在学校之外,例如,在学校之外的社区环境,也是儿童群体在社会适应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期间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学习和儿童成长等。因此,为儿童群体创造良好的游戏和成长环境是儿童群体成长的重要条件。所以,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城市迁移过程中家庭儿童适应新环境是儿童群体经历的一个重要时期。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一)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是一个含有多方面、多维度的概念。吉登斯认为,“社会融入”代表着社会成员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以及相应的义务,意味着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的参与机会[2]。柯林斯认为社会融入是一种关于社会如何整合(integrate)和谐(harmonious)的理论,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团结,关注如何让每个社会成员在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的前提下,充分参与社会,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3]。徐丽敏(2015)认为社会融入是为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让每个人可以平等、均等机会的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而且指出实现社会融入有不同路径的选择,包括:教育、工作、社区介入、文化等融入手段,最终实现社会团结的过程[4]。结合国内外学者多方面的阐释,本文把“社会融入”定义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背景下,为了提高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参与度,全面的促进人人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机会均等”,深化社会治理能力,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儿童社会融入的困境与新机遇
张军华(2018)认为儿童群体在多次迁移转学后,造成了学习知识方面出现断层,打破学习的连续性,而且在学校接受传统的心理教育,会与周围同伴相比,出现劣势的心理弱势。同时作者指出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大了帮助儿童融入社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5]。伏干(2016)指出儿童社会融入指标分为四个指标体系: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心理认同和语言趋同。通过测量模型的建构分析融入程度,进一步探讨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6]。杨茂庆和王远(2016)在研究加拿大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时提出儿童出现融入困境主要表现在多样性语言背景,文化差异、文化隔阂以及社会服务制度缺失。而融入策略就是发展多语言教育,建立基于家、校、社区多方合作的教育融入机制以及追求对迁移儿童群体身份的社会认同
[7]。
三、制度与博弈:迁移儿童社会融入面临的挑战
(一)迁移过程中家庭的双重脱轨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发展,改变了经济发展的物理空间,同时也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城市迁移中许多家庭出现无法融入或者是“被孤立”状态,造成模棱两可的窘境。其一是迁移家庭从一方迁入另一方,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家庭中有的父母忙于工作,迫于生活压力,或对新安置房进行装修。迁居后无法维护原有的领里关系,与新住所存在的环境出现在“排斥”与“融合”的心理博弈和行为博弈。其二是迁移后的家庭在教育、医疗、社会地位、社会保障等方面会存在短暂性的不平等对待,这些家庭中儿童脆弱的适应能力更难接受新环境,儿童时期是价值观的形成期和心理问题出现的高频期,儿童群体在行为和心理有时难以达到父母要求,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家庭关系紧张。儿童感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温暖,逐渐在社会融入被排除在边缘化的位置。因此,家庭外部关系建立和内部家庭整合是社会融入的必要路径。
(二)迁移儿童的心理韧性不足
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者认为,处境或者环境不利儿童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会低于正常儿童。后来Anthony等人(1974)研究发现:尽管有些人经历了高强度逆境或者困难,但是后来发展却十分良好[8]。因此,利用心理韧性测量表来衡量处境不利者的表现情况,从个体差异中研究儿童群体心理融入能力。儿童心理融入是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儿童随家庭迁移后空间发生改变,其中家庭收入、转学时间、父母教育、学校类型等诸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对儿童的心理韧性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儿童适应能力。由于迁出地和迁入地在环境特点、人文背景、社会氛围、社区营造等存在差异,当迁移儿童社会融入出现困难时,其心理韧性要低于迁入环境对儿童的心理映射,儿童自我效能感不足,严重者出现自我认同危机、厌学和自闭症等。迁移儿童由于空间转移的特殊性,更加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的心理呵护和心理干预。
(三)制度层面下社会服务的缺失
迁移家庭在社会融入过程中产生与当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动态博弈”。不论是社区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容纳着不同价值观、不同思想和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群,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迁移儿童群体的社会融入缺乏制度和服务支持,融入会更加困难。社区是除了学校之外另外重要的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成长至关重要。由于儿童已经熟悉和接受原来的社区环境,并且有了固定的游戏伙伴。当他们换到陌生的社区环境时,一时间难以接受新环境,并且会产生短暂的孤独感。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社区有良好的社区营造,增加新住户的归属感。新居住区各方面都处在完善当中,社区环境和物业缺乏合理性。社区无法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儿童群体缺乏安全感,对社区的认同感不足,加剧了儿童的不适应。
另外,我国社会工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社工在很多地方的认可度不够或者是开展服务的项目覆盖性较窄,难以把一些不易被发现的人群纳入服务的行列。这类人群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也不愿表露自己的心声。社会组织对这类儿童群体比较陌生,而且兒童群体难以介入,一般都是社会组织主动发现这类群体出现社会适应的问题,迁移家庭向社会求助的情况少之又少,这就更加使得有问题的儿童群体陷入无助的困境中。因此,这类儿童群体不被社会熟知是有双向原因的,我国传统文化形成我们遇到问题会寻求亲朋好友而很少求助于政府和社会的观念,不被社会熟知,无法将这类儿童的问题推向一个高度,很难引起社会重视。另一方面,社会和社会组织对于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社会问题有深刻意识,而对于这种“新兴”群体探索度还是不够。
四、契合与建构:迁移儿童社会融入策略分析
(一)家庭成员关注儿童成长
家庭成员中父母应该是直接关心呵护自己孩子成长的重要成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和语言会对儿童产生深刻影响。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如果不能及时教导和纠正,儿童会向负面越来越坏的方向发展。当儿童搬迁到新的居住环境后,难免会引起不适和不习惯,会产生一定的孤独感,身边缺乏伙伴和同学。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更换环境后出现的不适和消极反应,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心理安慰和心理疏导等方法,鼓励孩子多和父母交流和沟通,及时和父母沟通在学校的状况,与同学相处是否融洽,其他同学是否有排斥新同学的情况,及时获取孩子的心理情况,让儿童心理保持健康。询问孩子是否有和其他同学正常交流,是否愿意表达和展示自己,并能够融入到同学们的圈子当中。搬迁家庭的父母要重视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如果出现相关异常的举动或者行为,要及时去干预和疏导,引导孩子的正确行为,并且在心理上要多关注孩子,给予呵护和关心,让儿童群体在这个阶段能够消除心理问题,更好的完成“阶段性社会适应”。
(二)社区关注儿童群体适应过程
社区环境决定和影响着儿童对于社区的融入程度。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人与生活环境是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元素从而组成的系统整体。如果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不能够得到满足的话,那么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要维护各个子系统和元素之间的平衡性,就要利用社区环境让搬迁来的儿童群体有更好的社区归属感。社区环境是学校之外的第二个社会适应的场所,社区是陌生的环境对于儿童群体来说,他们对社区环境和社区设施认同感不足。因此,社区要做的是给予新迁入的住户的儿童群体人文关怀,举办相关儿童健康成长的小朋友联谊活动,让这类儿童认识更多的小朋友,逐渐融入社区环境。儿童群体在适应社区的过程是需要心理适应为主,如果出现心理不适等问题时,要及时心理疏导和慰藉,主动鼓励儿童,增加心理适应感。要让迁移过来的家庭整体和谐,就必须要处理儿童与社区系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儿童在适应过程中的问题,社区作为重要的生活场所,儿童群体的重要游戏场所,所以,社区要设置固定的游戏设施和游戏活动室。在此过程中,社区是学校之外另一个需要关注儿童社会适应的区域。
(三)社会和社会组织落实政策和服务
迁移家庭过程中儿童群体是由于城市不断规划改造落实后产生的人群。这类群体刚开始出现时,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响。由于这类群体出现问题时并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困难,只是愿意寻求亲朋好友或者自己处理问题。这是由我国传统文化背景造成的,通常不愿求助于社会或者政府。政府和社会对此类人群的问题并不了解,无法制定相关政策。同时,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服务还是少数,绝大部分的社区活动还是由居委会组织制定进行,所以,社区需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服务,主动找出新迁移家庭儿童群体,及时发现问题,对于有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儿童,或者是融入社区环境困难,可以采用行为矫正和心理治疗等方法,及时关系和呵护儿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来政策的支持,在政策指导下的社区工作和服务,以及辅助儿童群体适应学校环境。同时,学校要安排专业人员给予转学进校学生专业辅导,帮助儿童尽早适应新学校的环境,辅助心理治疗方法,协助儿童摆脱心里的孤独感。总之,社会制定政策,社会组织要更进服务,让儿童群体更快的社会适应。
五、结语
综上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城市迁移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其现状成因的描述性分析,注重结果,对其融入过程与内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提出的促进城市搬迁儿童社会适应的策略与政府、社区、家庭、学校等建立没有一套完整的应用操作,对迁移儿童社会适应的问题改善不大。未来需要深化对城市搬迁儿童社会适应内涵及其机制的认识,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建构理论模型,探求对解决该问题行之有效的策略和路径。通过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社会组织等诸多方面来寻求对该儿童群体的快速社会适应。
[参考文献]
[1]徐礼平,邝宏达.初中随迁儿童自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01):63-66.
[2][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晓宁,李明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新西部,2019(20):25-27.
[4]徐丽敏.农民工子女城市社会融入的模式构建[J].学术界,2015(06):230-236.
[5]张军华.基于大数据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促进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90-92.
[6]伏干.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指标体系的建构——基于社会认同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6(11):155-159.
[7]杨茂庆,王远.加拿大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6,27(05):92-101.
[8]王中会,蔺秀云.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2(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