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青少年钢琴启蒙教学之要点

2020-11-23邱雪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启蒙教育节奏

邱雪茹

摘要:钢琴,一直被称为“乐器之王”而深受人们喜爱。如今钢琴教育已走进普通家庭。学习钢琴可以开发智力、启迪心灵、培养毅力、提高综合素质。学过琴的孩子更自信、自立,做事认真专注。所以学琴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要更好地学习钢琴,首先必须重视启蒙教育。启蒙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打基础阶段,万丈高楼平地起,启蒙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学琴之路,如启蒙阶段的手型的掌握、支撑的方法、指法的重视程度、正确的读谱方法、节奏的训练、富有丰富的想象力等都必须在钢琴启蒙教学过程中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从事钢琴启蒙教育多年,在学习钢琴的学生中,有的为了考学,有的为了兴趣,有的为了培养综合素质,有的为了培养学习毅力。不管学生为什么而学,笔者都从专业的角度去要求学生,把手型、支撑点、指法、读谱、节奏、想象力、科学的背谱方式等作为重点,以期让学生从启蒙阶段打好扎實的基本功。以下是笔者在钢琴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启蒙教育;弹奏方法;节奏;读谱;背谱;音乐形象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120-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77

一、前言

钢琴,一直被称为“乐器之王”而深受人们喜爱。如今钢琴教育已走进千家万户。学习钢琴可以开发智力、启迪心灵、培养毅力、提高综合素质。学过琴的孩子更自信、更自立,做事更加认真专注。所以学琴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要更好地学习钢琴,首先必须重视启蒙教育。启蒙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打基础阶段,万丈高楼平地起,启蒙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学琴之路,如启蒙阶段的手型的掌握、手指手掌支撑的方法、指法的重视程度、正确的读谱方法、节奏的训练、富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正确的背谱方式等都必须在钢琴启蒙教学过程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手型的掌握

什么样的手型才是弹钢琴的正确手型?应该是:站立时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双手自然卷曲,再把手轻放在桌子上,大拇指的侧边和其余四个手指的指尖轻着桌面。此时需要掌关节控制好手型,各指指关节自然突出,不能往里塌,感觉用五个手指指尖支撑整个手臂的力量,手的重量感或叫支撑点必须在每个手指的指尖,手掌和掌关节几乎是平的。手腕不能抖动,肌肉不要紧张,手的各个部位动作要协调一致,五个手指是否站好站稳,此时掌关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手掌也责无旁贷。

三、手指支撑的训练

对于初学钢琴的人,不管年龄大小,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开始学习钢琴手指都是软的,都必须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有一个阶段性的必经之路。所以学钢琴首先要解决的除了正确的手型外,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手的支撑,支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弹琴质量,每个手指能在琴键上单独支撑是非常重要的。如小孩刚刚学走路,全身都是软的,一开始有很长一段时间,得扶着他走路。一步一个脚印,到了一定程度他就可以独立。对于五个手指,得有一个科学的训练方法,五个手指的顺序从拇指开始数是大拇指为一指,食指为二指,依次是三、四、五指,三指最长,二指和四指排名第二,一指最大,五指最短最弱,根据五个手指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从最长的三指开始寻找支撑点,把五个手指以正确的手型放在桌子或琴盖上,让五指指尖触键。开始练习先让三指指尖触键立住,其他手指松开,让第三指感受其支撑点,支撑整个手臂的力量,然后在瞬间把中指的支撑点转换到其他指尖上。可以把手指当做螃蟹的爪子,活螃蟹的脚是非常坚挺地竖起来的,观察过螃蟹走路的人都知道,当螃蟹的一只脚着陆走路时,其他的脚会竖起来离开地面。练习手指也是一样的道理,练习时要求学生从一个音移到下一个音的时候,感受其力量转移的支撑点。以右手为例从最长的三指依次三二、二三、三四、四三、二三四、四三二,六个组合开始练习,分别走两个八度上下行,因为这三个手指居中比较好掌握平衡和支撑点,然后练一二、一三、一四、一五、一二三、一二四、一二五、一三四、一三五、然后接着二三五、二四五、三四五,十二个组合,到四个手指练习支撑,一二三四、一二三五、一二四五、一三四五、二三四五,五个组合。最后再到一二三四五在练习过程中让手指自然下垂,并控制好手腕让其放松,手掌以下向外坚挺,手臂手腕放松,即前紧后松。在初级学习阶段每一节课必须安排一定时间的强化练习,先练断奏再练连奏直至完全掌握。其次,不管是练习断奏还是连奏,必须重视音与音之间的均匀度,均匀包括力度的均匀、时值的均匀、音色的均匀,只有用心反复练好每一个动作,用心体会每一次触键,用心聆听每一个音色,一定能做到事半功倍的练琴效果。

四、指法的科学安排

弹琴过程中时刻重视正确的手指指法,是钢琴演奏者必须重视且必须养成的练琴习惯。所谓指法就是指用哪个手指去弹哪个音。这个问题初看起来好像不是问题,因而有的人不重视指法的运用,不按谱上标出的指法去练琴,往往等到乐句句尾手指不够用了才注意到忽略了指法的问题。如果每一次弹的指法都不一样,肯定无法做到连贯和不出错。同一个调的音阶从一开始学习就得用同一种正确的科学的指法去练习,指法决不能换来换去的,如果谱面上没标明指法,则根据指法规律及根据上下句旋律走向安排科学的指法。尽可能按谱面的要求和提示去弹,同时安排指法除了着眼本小节,还得照顾前后乐句结合起来安排好指法。练习曲也好乐曲也好,从一开始必须用正确的科学的指法去练,而且自始至终,方能保证弹琴的效率和质量。

五、节奏的训练方法

音乐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叫做节奏。在钢琴教学中要重视节奏基本功的训练。不仅在于触键状态、跑动速度等方面,对于节奏要素的集中训练也必须给予足够重视。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骨架。有些学生弹琴不太数拍子,认为节拍节奏不重要,这是不对的。同一首乐曲,不同的节奏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因此必须做严格的训练,而且必须做分解的专门训练,如以四分音符为基本节奏单位,将四倍于四分音符的全音符以及将一个四分音符分割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各种节奏元素进行单独练习,即一个音一拍、一个音两拍、一个音三拍、-个音四拍等等的均匀分割训练,加强节拍节奏训练。而且必须有相对的强弱拍点,各种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不一样的。

学习新曲目,首先要按节奏读谱,分析曲子的节奏型、分割点、拍点等,通过训练能灵活均匀地哼出节奏分割,带动内心节奏的律动感。节奏准确了,再开始弹琴,做到心中有数,练起琴来事半功倍。

六、正确地读谱

乐谱上记载着作曲家希望传递给他人的全部信息,乐谱不仅是记录音乐的符号,还可以形象化的通过音高、节奏、音色等展现乐音的律动。对乐谱符号认真的读谱过程就是对音乐作品初步感受分析的過程。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谱习惯,正如钢琴家李斯特指导学生读谱时要求做到:看清音符的正位置、看清时值、分清乐句的音色、分析声部的线条、确定速度。教师要按照这样的读谱分析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注意用正确的弹奏方法,讲究弹奏技术。从一拿到新曲子就能用正确的技术方法弹奏新曲目,从谱号、拍号到音符的位置、节奏的长短、表情术语,既要看懂乐谱中的一切记号,又要将乐谱所包罗的音乐信息尽可能地表现出来,进而把握住作品结构、作品风格,挖掘出乐曲内在的旋律,表现出乐曲内在含义。因此,指导学生在读谱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的通过眼、耳、手、脑走在前,即意识先行一步,音乐走向和衔接、手、耳紧跟其后将乐谱上所要求的知识点正确地慢速地弹奏出来。学生读谱经常出现的问题:忽略休止符,分句错误,音符的时值不准确,保持音时值不足,看错谱表,看错调号,看错临时升降号等等,这些都是粗心和不好的练习习惯养成的。为了保证读谱准确,从启蒙教学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准确读谱。弹琴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照乐谱,慢慢地、耐心地检查自己是否把每一个音都看准确。即使完全背熟之后,也要经常读谱,看着乐谱演奏,保证完整无误。为了保证弹琴质量,必须从启蒙阶段开始养成严格准确细心的读谱习惯,学琴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七、丰富的联想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而音乐则是通过音响塑造境界、想象境界、追求境界。比如当你演奏《摇篮曲》时,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一副画面,在一间温馨的房间里,柔和的灯光下,妈妈守候在摇篮边,用手轻轻摇动着小宝宝睡觉的摇篮,嘴里哼唱着“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的画面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弹琴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旋律帮学生分析乐句乐段乐曲的走向,激发、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少儿期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正如父母讲的故事特别能激发他们想象力的发展,而丰富的想象力往往来自于联想,许多学生可以在你讲到一个事物时联象到多个与此有关的事物,这就是想象力的开端。要高质量的去演奏、去完成一首音乐作品,既要有理性的分析,又要和实际演奏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以后的学琴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八、结语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而且从初学开始养成良好的学琴习惯,重视这几点,相信学生今后的学琴之路会更平坦更宽广。

参考文献:

[1]   李重光.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试用教材《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2]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启蒙教育节奏
大狐猴也懂音乐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节奏
轻快漫舞
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分析
儿童启蒙教育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内联外延,巧妙衔接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