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存档案看清朝科举考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作用

2020-11-23张一溪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8期
关键词:清朝科举考试

张一溪

【摘  要】我国的社会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发展,我国的选官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在清朝时期,科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八股取士、当时的科举考试早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发展,因此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最终以消亡而告终。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每个时代的考试制度以及人才选拔制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有时候也正是由于这些缺陷而导致选拔的人才无法胜任所匹配的岗位,从而给社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王朝的灭亡。基于此,本文主要根据对如今存在的档案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索清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人才的选拔作用,以此来为更多地研究清王朝时期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也希望能够从研究中获取必要的策略来推动如今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清朝;科举考试;人才选拔

引言

每个朝代都需要人才,而每个朝代选拔人才的方式又有所不同,我国的清朝时期,选拔人才虽然是采用科举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腐败性以及文化的落后性,从而导致了清朝采用的科举考试最终走向了灭亡。通过对清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分析,就可以发现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考试的不合理性,能够引发众多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思考。

1.清朝科举考试从开端到灭亡

1.1科举考试的发展

通过通读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而在汉朝以前是没有形成完整的选拔制度,那个时期,基本都是采用世袭制度,自从到了两汉,这种世袭制度才被废弃,逐渐通过推荐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主要是举孝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主,用这种模式选拔人才,从而达到为国家的运行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到了隋朝时期,隋朝统一全国,选拔人才的权利发生了转折,从地方移交到了中央。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度相应诞生,科举制度从隋朝时期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历时1300多年。

1.2科举考试的消亡

在史馆中存在着大量的清朝时期的资料,通过部分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清朝的考试制度与明朝是一样的,同样是采用的科举考试,但是清朝以满族为主,其民族歧视根深蒂固,比如清朝的满人做官就不需要通过科举途径,不管是在乡试考试还是在会试考试中都具有一定的特殊待遇,一般他们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考试,而是只需要将一篇文章进行翻译即可。

众所周知,国家选拔人才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为了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到了清朝时期,科举考试不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那个时候科举考试是以八股取士为主,八股取士比较死板,限制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加上国家中央集权比较明显,许多读书人发挥创造力容易出事,轻则受罚,重则株连九族。因此在当时落后的科举考试并没有促进社会的进步,最终科举考试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

2.清朝的科举制度为人才选拔做出来重要的贡献

通过查阅档案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古代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制度有察举制、世袭制、皇帝征召、九品中正制、按功授爵、科举制,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就是科举制。也因此,古代才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流传下来。

科举制度的开创,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从出发点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一种产物,这种选官制度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和察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明显进步。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晋代的郭巨因孝而被推举为孝廉,“埋儿奉母”这个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明清时科举制中的八股文,在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上打压了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相匹配,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八股取士“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致使“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应该说八股取士造成了科举考试的弊端,而这个弊端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所造成的,并不是科举考试制度本身。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所体现的公正、公平、公开和选拔性的原则仍然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历代王朝人才选拔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

通过对现存古代档案,尤其是清代档案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各种选拔人才制度都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和漏洞。

汉代的察举制度注重的是被荐举者在当地公众中的形象和口碑,在开始时还比较合理和公正,这些被举荐的人被荐举到朝廷后,前两科或经皇帝策问后择优录用、或竟不问而即任用;后一科则要进入太学继续深造。但到东汉以后,由于地方上豪强势力的发展,各地人物的品评臧否渐由这些豪强垄断,许多别有用心的人用所谓的“举贤不避亲”来掩盖自己的私心,乡举里选也被他们所把持,徒具了形式。

唐代时部分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流传下来的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后来随着选拔人才制度的广为流传,武官也开始进行选拔。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就产生了各种规章规则的武举制度,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考试科目有平射、步射、马射、负重、马枪等。

宋朝基本沿袭了唐代的科举制度,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大为减少,相比于唐代,常科中的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显而易见,宋代科举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相较前代更为重大的改革。

元朝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其原因在于蒙古人统治中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明朝进学校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的身份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开始逐渐减少,但是相比较其他普通的读书人,监生参加科举考试还是拥有一定的优厚待遇,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4.结束语

通过对历代王朝的考试制度的分析,可以发现每个朝代的考试制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特别是在清朝时期,其科举考试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有必要借鑒历史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完善考试制度,以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公正选拔。

参考文献

[1] 王海雷.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现代影响[J].西安社会科学,2010(1):40.

[2]刘威, 李萌萌. 从档案史料看定海三总兵的抚恤问题[J]. 兰台世界, 2018, (11):144-146.

猜你喜欢

清朝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论清朝的秋审制度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浅析阿拉善定远营城在清朝期间的发展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清前期的商业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科举考试与语文高考的比较研究
从清朝官场制度看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