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

2020-11-23周淑伟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8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倡议一带一路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既是“一带一路”的受益者,更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者,但反观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法律素养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因此,探析“一带一路”倡议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关系,厘清大学生存在的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律应用能力欠缺、法律信仰不够坚定之问题,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大学生法律素养;法治教育。

1.问题的提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统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经济发展打开了新格局,亦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部分——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需要其具备相应的法律素养。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依然欠缺,不能完全匹配“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会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2.“一带一路”倡议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关系

2.1大学生法律素养提高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将会与沿线国家开展密切交流,但任何交流与合作是以各国家的法律为前提和基础的,需要各方工作人员熟悉相关的法律及其文化。我国大学生作为优秀工作人员的储备人才,是其顺利完成的关键部分。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不仅要保护相关投资利益,亦需要赢得良好信誉和口碑,遵守当地的法律规范,这就对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出要求。因此,对于我国的企业及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储备人才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应的专业技能,亦需要熟悉当地的法律,具备相应的法律素养,才能更好地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

2.2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2012年,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梦”,“一带一路”倡议即是适应我国内部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旨在提升我国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以便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需要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既义不容辞,亦责无旁贷。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和素质,而且需要不断提升个人法律素养,这样才能成为思想上合格、政治上过硬,具有高度法律素养,堪当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相互统一,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3.“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法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但当下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仍存问题,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1法律知识储备不足

一方面,优质法治教育队伍人才欠缺,法学专业面临“毕业即转业”的尴尬境地,致使其就业上遭遇瓶颈,优秀法律教学队伍人才的缺乏,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有关法律知识不被重视,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大都由非法律专业的教师讲授,部分高校或允许专职辅导员讲授此课程,授课教师欠缺“一带一路”所需要的法律素养,从而便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另外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法律专业知识,不能从思想和认知上引起重视,加之,高校及当下社会尚缺乏健全的法治环境,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同时“考前全靠背,考后全忘记”的功利思想,会导致其学习法律知识的效果不佳,更不可能培养良好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3.2法律应用能力欠缺

但是目前来看,大学生囿于自身法律知识、法律思维的缺乏,在一些不熟悉的领域内,其很难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一带一路”的倡议,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不仅对于沿线国家的法律文化较为生疏,而且遇到问题时难于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及国家的合法权益。目前高校的法律实践活动较少,课堂案例教学尚不能发挥良好效果,普法宣传活动流于形式,法律人才培养欠缺完善机制等方面,限制了大学生将法律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提升。大学生法律实践、应用能力欠缺,致使其法律素养难以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3.3法律信仰不够坚定

目前来看,社会出现一些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负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大学生对于法律公正性的信仰与热情。对于大部分社会公众来说,“一带一路”的倡议仅存在于电视上,停留于国家政策上,更不用说与之相伴随的法律知识与素养了。在此种社会环境下,公众欠缺一定的法律信仰,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亦会受到不良影响,更甚至出现倒退现象。法律信仰是检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方面,但是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司法公正存在疑虑,对不良的社会诱惑难以抵制,致使大学生法律信仰不够坚定。

4.“一带一路”倡议下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

4.1完善法律基础课程考核

对于法律基础课程,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之后,课下没有及时地温习,达不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另外“课上不听课、考前背重点”的心理,大学生亦容易对此课程产生“逆反”心理,违背了开设此课程的初衷。因此,在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应当完善考核机制,采取主客观题目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于主观性试题不设置答案,由学生根据法律基础课程的真实体會写出答案;同时将学生的课外学习过程作为平时成绩,如可以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在相应的线上课程中设置强制学习时长,并预留法律知识与社会热点板块作为附加分,从而逐步完善机械的法律基础课程考核制度,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热情。

4.2改善高校法治氛围

“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高校,都应该把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作为履行社会主义高校的社会责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高校的发展战略,融入对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当中去。“一带一路”要求大学生掌握国内的法律规范,亦需要熟悉其他国家的法律文化,才能推动我国的企业走出去,真正地实现全面对外开放,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习国际法的有关内容,了解沿线国家的法律及其文化。一方面,高校需要培养一支思想合格、具有高度法律素养的教师队伍,积极为大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和提升法律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推进相关课程的改革,根据“一带一路”的倡议内容,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理念,丰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授课内容,拓展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面,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法律信仰,从而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提升其法律素养。

4.3提升大学生法律应用能力

培养及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不仅需要课本、理论的支撑,关键更需要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实践不仅仅包括课堂实践,也应当囊括社会实践。只有提高实践能力,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可以开展多彩的法律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一带一路”的倡议,引入法律维权的真实案例,让大学生了解跨境贸易及合作的风险,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和素养。同时,可以支持学生成立社团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普法宣传、知识讲座等法治实践,从而培育一批具有法律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的现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36.

[2]彭海.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2).

[3]杨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法治人才的培养[J],学术论坛,2018(3).

[4]杨锦帆.“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的法治建设[J],西部法学评论,2017(6).

作者简介:周淑伟(1993-),女,河南商丘人,助教。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倡议一带一路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