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我不是神药
2020-11-23
生活中,在商业推广和不规范宣传的影响下,加上自身经验不足,我们开始产生“板蓝根治百病”的错觉,甚至认为“常喝也没问题”。实际上,板蓝根不能“没事儿来两口”,过多服用板蓝根可能伤及脾胃,引发皮肤过敏及消化、造血系统不良反应。
“每当传染病疫情出现,板蓝根就保不住了。”近期,网上热传“复方板蓝根在体外测试中能够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这让复方板蓝根迅速走红。
板蓝根是如何走上“神药”之路的?“板蓝根现象”又是怎么回事?
如何成为“国民药”
1988年,上海市甲肝传染病暴发。经历过这场疫情的人,都知道一种据说可以防治甲肝的“神药”——板蓝根。
据当时分管卫生工作的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回忆:“虽然板蓝根未必多么有效,但因为有了‘吃中药板蓝根可以防治甲肝的传言,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板蓝根几乎都向上海运输。尽管价格不断上涨,依然供不应求,不少药厂和销售企业都赚了很多钱。”
其实,一般情况下甲肝病人是可以自愈的。甲肝传染期是在发病后一个星期到10天,病人住院治疗10天至两个星期后就可以回家休养,2至4个月后就能完全康复。“但这样的医学常识那时候并没有普及,而且病人和家属们即使知道也不太会相信。”谢丽娟说,“不过,按照中医的理论,吃清热解毒的药对治疗甲肝有一定的好处,所以这药还是有助于病人康复。”
2003年“非典”期间,卫生部在4月发布的《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中出现了含板蓝根的配方。
一時间流言不断,板蓝根身价倍增甚至处处断货。一些民众盲目服用过量板蓝根,甚至出现了呕吐、中毒现象。
从2009年甲型H1N1流感至2013年H7N9禽流感,传染病疫情出现时,板蓝根总是会脱销。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暴发,板蓝根还被捐赠给海外疫区。
在这些突发传染病疫情中,板蓝根“抗病毒”的印象被一次次加深。疫情之外,每到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高发时期,板蓝根销量就迅速上涨。
板蓝根不能“没事儿来两口”
事实上,针对流感病毒,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疗效确切、可供临床使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类:离子通道M2阻滞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中药板蓝根只是众多清热解毒型中药里的一员,主要用于风热感冒。如果患者表现为恶寒、流清涕,多属“风寒夹湿”类,就不适用板蓝根。
生活中,在商业推广和不规范宣传的影响下,加上自身经验不足,我们开始产生“板蓝根治百病”的错觉,甚至认为“常喝也没问题”。
实际上,板蓝根不能“没事儿来两口”,过多服用板蓝根可能伤及脾胃,引发皮肤过敏及消化、造血系统不良反应。
在2018年1月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中并没有板蓝根,关于板蓝根“包治百病”的辟谣也越来越多。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传染病来临之际,拒绝板蓝根的人仍是少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板蓝根价格猛涨。
对于板蓝根是否“抗病毒”,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鉴定与评价研究室负责人詹志来表示,不少化合物在体外细胞筛选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多数到了动物水平则并无相应的效果。因此,某些化合物“体外”抗病毒实验有效,并不意味着动物水平有效,更不意味着人体水平有效。有学者试图发掘板蓝根的药理,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也确实找到了活性物质。只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实验室研究,设计良好的临床研究极少。由此可知,板蓝根是否能抵抗新冠病毒,尚无答案。
“板蓝根现象”值得深思
2003年至今,17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摆脱“板蓝根现象”,其中缘由值得深思。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并未结束,世界范围内第二、第三波疫情已经出现。疫情反复,势必影响相关药品消费。
对公共部门、社会机构来说,在公布正在进行的项目或一项新发现、研究成果时,应该多想一步,预判到可能会引发的连锁效应。相关企业要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在带了一波销量、引发舆论极大质疑之后,才出面解释。
对于个人来说,遇事不要慌,要多求证、慎选择,没必要跟风去购买板蓝根。对中药研究来说,抗病毒作用机理不明确、药效物质基础不清晰是两大瓶颈。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疾病,人们并没有发现“特效药”,但这并不代表就没有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对某种疾病长期积累获得的方法,仍然可以通过“有效药”达到治疗目的。针对冠状病毒的研究,人类已经持续多年,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给科学一点儿时间,我们仍需要回归理性、耐心等待、做好防护。
(《南国早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