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全球纺织网开发App实践的几点启示
2020-11-23赵百源潘兴云钟秋琴
赵百源 潘兴云 钟秋琴
摘 要: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前置条件是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与企业产业发展、岗位设置、产品质量标准深度融合,打造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和专业链,提高学校服务企业能力。本文探讨校企共同开发具有“多语种、多联动、多组合”特点的“全球纺织网国际站App”,探索拓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渠道和方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App 启示 中职学校
在“互联网+”时代,中国轻纺城全面进入电子商务时代,其经营模式的拓展,倒逼职业教育必须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及时跟踪产业变化,了解产业需求。校企双方共育人才,才能为地方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全球纺织网国际站App的基本内涵
全球纺织网是全球最大的纺织专业电商B端平台,拥有TNC、QFC、有布3个App。全球纺织网国际站是服务于国内外纺织产品生产商、贸易公司的一个纺织行业的专业贸易平台,目前已吸引全球来自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约200万会员入驻。
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学校”)在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校企两栖”专业教师队伍,在时间上采取2+2+1模式,即2天在校开展日常教学,2天在企业进行调研实践,1天在学校进行小结;在内容上要求专业教师了解行业动态、发展方向,及时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都符合行业要求,贴近市场需求。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入驻全球纺织网后,第一阶段根据企业要求及中国轻纺城客户共性需求,相继在TNC、QFC、有布3个App中加入了面料试衣、启动页展示、拍照找布、纺织黄页等功能,完善了3个App的功能,但是在复盘一系列的境外展会和对接会后,特别是分析了电商O2O发展现状后,认为纺织面料跨境贸易已经下沉到终端市场,这些客户的语言以本国语言为主,必须主动迎合,才能争得先机。第二阶段学校教师主动向全球纺织网提出“服务平台重启”,为全球纺织网构建一个“全球纺织网国际站App”,使全球纺织行业的采购商和供应商可以通过此款App轻松发现产品和商机,实现高效对接。到了后期,中国轻纺城技术人员与学校电子商务、纺织、服装等专业教师开展双融协作,并不断进行完善。全球纺织网国际站App具体亮点如下:
(一)多语言服务
全球纺织网国际站App(以下简称“此App”)目前支持9种语言,分别为汉语、英语、日语、韩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越南语、缅甸语。计划在年底前上线另外8种语言,即印地语、阿拉伯语、柬埔寨语、泰语、印尼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语言的获取运用了AI技术。
(二)网络和实景联动发布产品信息
供应商可以在此App上开通商铺并发布产品信息,且商铺和产品相关所有信息均可由系统自动翻译到用户开通的多语言站点进行展示。同时,商铺信息和产品信息发布成功后会自动生成对应的二维码标签,用户可以下载保存或直接打印。供应商可在此App的用户中心对商铺、产品、采购商留言等信息进行管理,并可随时随地用配套的便携式蓝牙标签打印机打印公司及产品信息的二维码标签。
(三)多场合组合拓展寻找产品和商机
此App上有海量纺织类产品,采购商可以在此App上搜索想要的产品,并可直接向供应商发出快速索样、报价等请求。同时,若供应商在线下样布展示中贴上此App中打印出的二维码标签,采购商可直接通过手机扫码查看该供应商的企业及产品的详细信息。
二、服务全球纺织网成功开发此App的几点启示
(一)产、学、研、用合一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用合一,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融协同、集成化合作,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产生学校专业建设的溢出效应和服务效应,有利于促进纺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企业出题、学校能答题,是产教真融真合的前提。全球纺织网是科技服务型企业,以整合共享为基础,以系统和数据产品服务为核心,赋能商家建设网上服务平台。此App开发和升级需要联合多专业教师紧密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完善和丰富功能,提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用户的满意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专业融合、技能复合是培养岗位契合型技能人才的新方向
学校在与全球纺织网合作过程中认识到,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从注重专业技能向注重基本素养转变,二是從单一技能向复合型技能转变,三是从首岗适应向多岗适应转变。学校提出专业要融合、技能要复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融合课程跨界学习专业知识,实现了由单一技能到复合型技能的蜕变。
(三)培育“两栖教师”是解决“教什么”问题的新思路
校企“两栖教师”的培养,立足于产业背景需求和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存在的问题,将专业教师置于“校企两栖”的环境下“锻炼”,让专业教师在校企两边做“窝”。“栖”在学校,以便完成学校必要的教学任务;“栖”在企业,以便跟踪产业发展情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利于培养高阶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目前,学校外派6名教师入驻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其中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金巨灿老师入驻中国轻纺城。入驻期间,金巨灿老师带领相关教师和企业员工,帮助企业进行App开发,为公司举办海外展会、对接会助力,为中国轻纺城走向世界助力。教师通过进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了解了企业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学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使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一半以上做到了与市场同步。
(四)产教协同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从办学主体来看,中职学校和企业是开展职业教育的两个主体,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企业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从职业素养养成路径看,学生职业素养是学生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基本要素,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校企协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中职学校一方面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将专业、学生和职业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要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和考核,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使学生形成适合现代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从技术技能形成轨迹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学生1+X技能体系,通过制订各项技能标准,加强日常训练管理和考核,让学生形成专业基础技能,拓展X项发展技能。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发挥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各自优势,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协同育人,有利于生产和教学融合,有利于校企双方相互支持、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实现教育与生产协同发展和校企双赢。
三、小结
服务全球纺织网开发App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立足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打造校企“两栖”专业教师队伍,坚持教学与产业直接衔接,才能充分发挥中职学校专业优势,为企业在产业技术上提供近距离的优质的贴身服务,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百源.产教融合的“柯桥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0(1).
[2]郝天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要性、内涵与重点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职教通讯,2019(3).
(作者单位: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