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静脉输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23时会
时会
摘 要:静脉输液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实用技能,在相关教学中迫切需要采用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本文探讨了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静脉输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并对这一教学法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 静脉输液教学 应用研究
静脉输液是医院临床治疗与抢救常用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保证患者安全,护士应准确运用有关静脉输液的知识,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静脉输液在我国临床上应用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静脉输液给药方式的使用比例在70%以上,我国静脉输液率几乎为住院患者的99%。与此同时,在患者的投诉中,涉及静脉输液的约占28.28%。因此,静脉输液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操作技能。这项技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向临床实习阶段过渡,还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一、中职静脉输液教学现状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学基础普遍薄弱,且静脉输液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听、学、记、练状态;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操作训练只是模仿教师的示教或视频,缺乏灵活变通;另外,静脉输液的理论知识点细小琐碎。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并阻碍了学生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向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顺利转变。
二、引导文教学法的来源和含义
20世纪80年代,项目教学法在德国企业的职业教育中获得广泛使用。引导文是项目教学法的灵魂,可视为项目教学的入门过程。能否成功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关键在于教师对项目中引导文的设计。引导文教学法是行为引导教学法的一种,它借助引导文等教学文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预先准备好引导文是教学的关键,引导观点可以与各种讨论相结合,旨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陈述观点,让学生自己考虑对不对;教师还可以故意提出错误观点,让学生动脑筋去判断。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消除掉错误观点,不能让学生把错误观点在固化的文字上保存下来。学生应参与项目的构建,带着主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自发学习。学生具备基础能力后,就能够自主学习、收集信息。
三、引导文教学法在静脉输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引导文教学法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通过教师精心编辑的引导文,学生可以独立获得所需知识和能力。教师设置、讲解学习任务,在引导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前分发的引导文材料进行资料采集,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引导文教学法的工作程序分为六个步骤。
(一)咨询阶段
引导文不是操作步骤,它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创新空间。教师布置问题任务,使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文材料,知道本节课要做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不直接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源,而是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书本、互联网等途径收集资料。
(二)计划阶段
这一阶段前期,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将学生分成四组查找关于静脉输液课程的学习资源;为了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到了后期可安排各组交换岗位。本阶段教师不必和学生一起做,只需要给学生提供引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拨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最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引导文材料预留的任务,制订静脉输液课程学习的书面计划。
(三)决策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与教师通过对话详细讨论如何处理引导文中拟定要解决的任务,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教师在这个阶段不需要对学生的计划做出评价,要转变“教师是课堂的主宰”的传统观念。如果学生的静脉输液操作犯了很明显的错误,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意见。
(四)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做授课和示教,由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在输液操作中遇到新的技能问题,教师可以提供支援,但仅加以引导。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思学、乐学、想学。
(五)检查阶段
本阶段分两步:学生检查和教师检查。
1.学生检查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本次课必须掌握的静脉输液理论和实训技能,学生根据已经制定好的学习监控单,对学习目标和效果进行质量监控并填入相应表格,独立完成检查。学生检查的方式可以是自我检查、同学互查、课代表抽查等,这些检查主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养,其方式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及错误发生的原因。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自查提出一定要求和引导。
2.教师检查
学生完成学习质量检查后由教师进行检查,教师应评估静脉输液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继续解决问题。在检查中,教师要发现、记录、扶持、提拔优秀操作能手,培养实训小老师,使实训小老师成为学习的榜样和表率,以激励学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
(六)评价阶段
这个阶段是整理不足之处并讨论将来如何改进,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应该仅关注学生的理论成绩,要将静脉输液专业知识与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结合起来,更看重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以学生为本,以能力评价为核心,将校内操作实训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结合进行评价,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推理、判断和评价能力。
四、引导文教学法在静脉输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符合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我国中等職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劳动者。教学必须以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宗旨,突出技能培养的特色。引导文教学法通过教师准备好的引导文,将静脉输液课程的理论素养、操作技能、能力提升等内容列入课前准备,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实训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使学生由“技能型”转变为“全面发展型”,凸显了中职“教、学、做”一体化的中职教育特色。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静脉输液课程引导文材料,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干涉,仅对方向性错误及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通过检查引导文反馈、课堂效果评价、课后激励和反思等多环节,考验学生的想象力、质疑和评判能力。学生将理念转化为方法,将思路转化为操作方案,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静脉输液传统教学将操作流程、沟通用语在课堂中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引导文教学法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充足的课外准备时间里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并能正确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新知,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加以思考,促进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对实训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对技能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引导文教学法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学更加直观化。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郭锡华.静脉输液用药监控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11).
[2]尚娥,李文珍.可控性护理差错的分析与规范[J].中国误诊学,2002(2)
[3]崔文静.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作者单位:桐乡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