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2020-11-23李茜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8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生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高校研究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程度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以及民族团结。当前信息渠道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战略任务。民族高校研究生作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间力量,其意识形态问题是关系到能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稳定发展的坚固基础。因此探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势在必行,对于实现高校文化和谐共生与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民族高校;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民族认同,核心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

民族高校的研究生群体包含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包含了一部分汉族学生,同时作为高等教育的培育对象,研究生群体具有更加成熟、文化水平更高、发展路线更为清晰等特征。所以民族高校研究生在维护民族团结这一课题中起着带头作用,其中的少数民族研究生是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主力军,也是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强民族高校研究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使之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志青年就变得十分重要。

1.民族高校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1.1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民族高校中的少数民族研究生是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知群体,是当地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提高少数民族研究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增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曾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点对于民族高校来讲有为重要,在民族高校中,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交融更为明显,对于民族高校的研究生群体来讲,该群体的整体年纪相较于本科生更大,会表现出更加成熟的特征,但同时也会出现主观想法更加强烈的情况,因此民族高校需要重视校园民族团结教育,将其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以便于进一步的促进民族高校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高校对少数民族研究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也是深化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必要环节。

1.2坚定民族高校研究生的理想信念

民族高校研究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方向是拥护党的领导,认同中华文化,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多数少数民族研究生在升学之前没有走出过民族地区,受到当地文化和生活氛围的熏陶,会表现出对于其他文化的不理解和难认同,加之研究生群体在毕业后投身各行各业,促进相关事业的发展,特别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讲,研究生群体更是带动当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研究生阶段,不仅仅是要提升对于研究生群体的专业能力,更是要引导好他们思想上的进步,要明确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体的,国家的进步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高校要牢牢把握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把培育具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少数民族研究生作为自己的担当使命。这不仅关系到高校育人目标的顺利推进,也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1.3确保高校安全稳定全面发展

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各民族繁榮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校园的安全稳定是高校能否专注培养人才的重要前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带来高校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在生活态度和行为上形成更为融洽的关系,减少矛盾的产生,让各个民族打破文化边界,建立其共同的信仰,让各民族既富有特色又融汇共通。同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下,高校各民族学生思想交流会更为便捷通畅,价值观追求会更为接近,这样就容易建立起拥有共同价值观的高校学生群体,这对于高校的稳定发展,促进族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2.民族高校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境遇

2.1负面思潮的影响

目前人类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层出不穷,便捷程度逐渐提高,学生群体甚至不需要自己寻找就会被动的接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同时社会思潮多种多样,负面思潮更是披着真理的外衣,让未步入社会的学生群体难以辨认,让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少数民族研究生深陷错误的观点。例如当前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民主和自由”的旗帜恶意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错误的思潮会削弱部分民族高校研究生对伟大祖国制度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他们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错误观点会影响民族团结稳定,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2.2高校培育资源不足

研究生群体因所学知识专业性相比大学生群体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加之课业负担相对较重,所以很多时候会更加专注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具体表现为对于思政课兴致缺乏,同时研究生教育阶段,学校会减少对于选修课的课程要求,这就导致研究生群体很难直接接受到较为集中的共同体意识教育。目前高校人员一般是由教师岗的教学人员和管理岗等非教学人员构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思政课堂来进行传播,其他途径的传播率不高,这就造成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普及途径不足的问题。其次,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已做到全覆盖,但此类课程往往由于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够、授课形式枯燥乏味、课程平台建设滞后等原因也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推进产生影响。

2.3“共同体”培育不足

高校校园文化本应是一个由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多元文化,它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也包含各少数民族富有特色性的独特文化。然而当前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基本处于一个忽视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同时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对部分少数民族研究生产生影响,使其不认同本民族优秀文化甚至出现抵触情绪。高校各民族学生间“共同性”不足容易导致校园矛盾与冲突进而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2.4培育体系不健全

完善的培育体系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在培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民族团结教育或民族共同体培育的相关课程,仅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民族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也结合较少,导致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不认同。此外,高校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民族团结教师数量较少或者直接缺失,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开发出能引起少数民族研究生共鸣的方面,这对于部分少数民族研究生来说效果较差,不能达到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

3.民族高校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3.1思想教育要融入民族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理论融入进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作用。比如在课程内容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其编入课程体系中去,让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璀璨历史的教育。同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核心,让学生对民族共同体理论有更好的理解,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此外,要加强民族高校研究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教育,让他们自发的认同中华文化进而不断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

3.2建立高校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

各高校是学生培育的责任主体,也是重要的育人平台。因此,各个高校可以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领导小组,由校党委牵头,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干部组成。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要明确第一责任人,找准各自定位和工作职能,同时为避免培育工作流于形式,各部门要建立相关考核制度和责任清单,根据指标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责任清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此外,从学生方面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细化成若干指标融入到学生评奖评优和就业中去,加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考评以促进全校上下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合力。

3.3培育榜样先锋

榜样是实际学习生活中最直接的引领,树立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标兵对民族高校研究生的思想引领、价值观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要重视少数民族研究生先进典型的遴选和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典型是少数民族学生中具有坚定政治理想信念、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不仅是聯系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关系纽带,也是依靠自身体现的正能量影响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标兵榜样。对于高校中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少数民族学生典型的出现会对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对少数民族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4结合高校地方优势资源

高校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依靠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传授,也应当重视其他相关活动的应用。例如高校团委可以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动或根据高校自身情况设立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月,通过活动展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促进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互动交流,相互认同各自民族文化,让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找到存在感和幸福感。此外,各民族高校也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方民族旅游资源或城市文化内涵,推动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陈凤林.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52-56.

[3]王易,陈玲.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及路径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4):48-53.

[4]李静,侯小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9(10):43-44.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铸牢民族高校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项目编号CX2020SP143)资助。

作者简介:李茜(1994-),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生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