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诚信闭环的建构分析

2020-11-23方怡君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诚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方怡君

[摘 要]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借助其循环、曲折和螺旋式的发展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带来诸多启示。结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时代境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强化教师诚信引领、回归学生守信本位、坚持科学教育供给、畅通价值传播渠道及把握舆论价值导向的重要性,有效利用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等发展阶段,通过事前话语主体的教育镜像、事中话语对象的暗示画像与事后话语内容的疏导成像,构筑起话语体系中的诚信闭环。

[关键词] 否定之否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0-0025-03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时代境遇

进入新时代,诚信教育通过丰富多元、融會贯通的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宝贵的助力,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诚信教育的迫切性却在屡禁不止的考场违纪行为中得到了迅速传递。当所有人都在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考前诚信教育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否意识到针对作弊学生的考后诚信教育或将彻底改变一个青年的成长轨迹。借鉴原理、条分缕析,掌握规律、善始善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通过切实有效的举措,帮助违纪学生减少终身悔恨的埋怨懊恼,增强幡然悔悟的诚信认知。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诚信闭环构建的重要性

(一)发挥话语主体主动性,强化教师诚信引导

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话语主体,教师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将决定话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育人过程中的诚信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所发挥的主体作用,能够直接影响培养高校大学生守信品质的育人成效。以诚信为立身之本,话语主体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以师长为榜样、以诚实守信为原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者和生力军。此外,诚信教育也推动着各高校不断加强师资建设,加快形成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党务工作队伍和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的诚信教育工作力量,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道德培育和价值引领层面的学理支撑和方法指导。

(二)激发话语对象创造性,回归学生守信本位

学术不端频发、考场作弊失信、学费恶意欠缴、论文大幅抄袭等,屡禁不止的违纪行为凸显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诚信体系建立的紧迫性。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高校的诚信教育是否贴近话语对象的思想实际,能否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与之形成双向互动,是“三全育人”工作是否充分到位的重要考量之一。回归诚信本位,话语对象对于尊严、人格和情感的需求,时刻提醒着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主体平等和交互多元,转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有效淡化话语对象的抵触心理。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在融媒体环境中的理性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实现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目标,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凸出话语内容实效性,坚持科学教育供给

立足当前的教育环境,高校可以通过培养青年学生的诚信意识、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坚持用诚信教育铸魂育人,在话语内容的科学供给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借助精准输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特色与质量。结合相关案例研究、守信范例宣传、失信危害分析以及诚信机制探讨,科学的教育供给能够贯穿育人过程始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话语内容中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1]。诚信教育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浸润过程中,能够从多个维度帮助大学生抵抗负面诱惑与侥幸心理,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话语认同。

(四)增强话语方式灵活性,畅通价值传播渠道

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格局为思想价值理念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依靠信息流动创新话语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手段。畅通诚信价值传播渠道,增强话语表达的灵活性,两者对于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话语主体应善于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统筹运用各类诚信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打造价值理念传递、诚信工作交流和失信数据分析平台,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2]。此外,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诚信体系的探索,有助于高校深入研究新内容的语言特点和呈现渠道,掌握与网络发展趋势、受众喜闻乐见、校园主导旋律相契合的话语传播方式,立足实际开展平等对话,不断增强对话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强化话语语境统筹性,把握舆论价值导向

以诚养德、以信立身的价值导向让诚信教育的主旋律在当代社会中激起无数共鸣。相较于传统媒介文化语境,新时代的话语语境呈现出“公众化的话语表达”“全球化的意义背景”“多元化的文化形态”等特征[3]。作为承载话语行为的综合体,语境能够辅助受众增强对话语内容的理解和预设目标的实现[4]。鉴于此,诚信教育话语只有紧密联系高校语境,关注语境与话语之间的耦合关系,才能在契合发展规律的大势中完整呈现其丰富的内涵与价值。诚信理念能够借助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体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胜境,通过牢牢把握思想引领、立德树人和文化传承的主导权,不断优化和营造风清气正的话语语境。

三 否定之否定视阈下诚信教育的闭环构建与螺旋式升级

以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平台、话语方式等话语体系组成部分为切入点,笔者基于对福州地区高校学生失信行为的多维度分析,关注考试违纪案例中诚信教育话语建构的现实矛盾与运用发展。从否定之否定规律出发,事前话语主体的教育镜像、事中话语对象的暗示画像、事后话语内容的疏导成像共同组成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对于作弊失信行为,校方的立场、教师的原则、学生的情绪、守信的底线,不同层面的分析视角将带来深刻有效的分析方案。

(一)肯定阶段:事前话语主体的教育镜像

“互联网时代传播介质、传播渠道、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由现实到网络的丰富深化提供了广阔空间”[5]。在全新的话语语境中,大学生诚信教育肇始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肯定阶段,由担任话语主体的教师队伍通过正向引导、肯定教育、正面宣传等话语方式,传达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话语内容。此阶段的教育镜像映照出两个关键点:对违纪行为“零发生”的正确认识和对考试作弊“零容忍”的严肃态度。

1 纠偏镜像:片面追求问题“零发生”的错误心态

在与福州地区高校考试违纪学生展开深入谈话的过程中,诸如希望学校师长饶恕、恳求延迟通报、不愿告知家长、埋怨制度过严等表述被他们反复提及,制造违纪“零发生”的假象被当成了遏制负面影响的捷径。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违纪学生试图通过掩盖、拖延、隐瞒等方法控制事态的发展;缺少实事求是的底气,他们在焦虑和惶恐中企图通过谎言和推脱粉饰失信行为。此后,笔者通过与多位高校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到日常监考中偶尔也存在“及时制止、口头批评”“虚心改错、既往不咎”等情况。以问题为导向仔细思考,绝对的考场违纪“零发生”不可能存在,但遮掩事实、回避现状的处理方式只会让失信问题积重难返,让失信风险成倍放大。高校教育者应守好诚信“责任田”,力求少发生,并在已发生的事件中吸取教训,防患未然。

2 求是镜像:全面坚守违纪“零容忍”的诚信底线

对作弊等违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是高校捍卫学术诚信、坚守育人要求的教育底线,也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问题导向的托底力量。对于失信考生而言,学校和老师在考场违纪问题上的“零容忍”立场或许没有任何可以通融的空间,但有错必纠、有过必改的诚信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在因侥幸心理跌倒的地方找补回丢掉的失信“分数”。“零容忍”态度向全体大学生释放出遵纪守信的高压信号,这不仅是对心存侥幸、难抵诱惑的学生的一种警示,更是对教育公平和道德风气的有力守护。坚决“零容忍”与力求“零发生”通过不同维度的正向引导帮助话语主体和话语对象以新视角重构教育镜像,稳步度过教育闭环中的肯定阶段。

(二)否定阶段:事中话语对象的暗示画像

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周期中,否定阶段通过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等形式,展现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在考试违纪案例中,不同于辩证否定观里的“扬弃”方法,失信学生以片面的事实判断和價值判断方式,否定前期诚信教育的成效,解构纪律教育基础。通过设定知行的双重标准,违纪考生回避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以不同的道德标尺来评判他人的守信与自身的失信。此外,他们呈现出了忽视他律、弱化自律的行为特征,对于考试的高分诱惑心存侥幸,在一念之差中松懈思想,麻痹自我。

1 知行双标:一分为二的“守信”价值判断

基于对考试违纪学生所反馈信息的归纳和分析,可以发现:师长的诚信教育对其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但是他们对守信品质的价值判断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认为这是一种基本规范、一种道德约束以及作为学生的本分。然而,当考试临近,对知识积累的底气缺失、对学业内容的兴趣缺失以及对考场纪律的敬畏缺失,令他们的诚信意识在轻松通过考试的侥幸心理下一触即溃。谈及为何在行动上没能践行守信价值标准时,违纪学生的零和思维体现了短视封闭的认知不足。本阶段谈话中,有近七成的学生将考试视为一场同专业同学之间的知识博弈,但在自身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个人所面临的损失却可能会为他人添加助力,得与失相加为零,而自身不愿落败。一分为二的价值判断让他们在短视行为中迷失自我。

2 道德失范:一念之差的“侥幸”违纪心理

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青年群体的自律能力和道德观念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触手可及的信息资讯、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自主规避能力的缺失等诸多因素,不断松动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道德规约,进而使他们的诚信防线较容易被冲破,侥幸心理更易于占据理智上风。置身于否定阶段,仅仅停留在认识浅层的前期诚信教育成效,无法有效转化为发奋求知的内生动力和求是务实的外在推力,致使纪律观念渐渐淡化、冒险心理逐步增强。鉴于此,消除侥幸心理对筑牢诚信防线、夯实道德基础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做到充分预防精神懈怠,方能有效克制思想上的自我麻痹,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与前进动力。

(三)否定之否定阶段:事后话语内容的疏导成像

不同于初始阶段的肯定,否定之否定虽与它在某些层面有着表象上的相似,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该阶段通过螺旋式的上升,带来了更高层次的新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诚信闭环的构建受益于此,在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总体向好的波浪式前进路径也契合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上升与前进。由否定之否定规律构筑的诚信闭环部分为事后话语内容的疏导成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违纪考生由“悔恨”向“悔悟”的转变即为思想进步的有力佐证。

1 悔恨:后悔之余,缺乏自我认识的怨恨不满

通过对考试违纪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和诚信再教育,笔者根据他们的表述对涉及情绪表达的词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其中,近七成的人提到了“懊悔”“恐惧”“焦虑”等高频词。他们反复设想是否存在挽救的机会,当意识到自己的短视行为将给人生造成无法抹除的信用污点后,悔恨的情绪瞬间流露了出来。经过初步疏导,违纪学生依然表现出自我认识层面上的不足,他们不满学校对作弊等失信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怨恨监考老师的严厉,害怕家人知晓情况后的失望,埋怨规章制度的严苛。面对以上情况,教育工作若止步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将无法彻底打通诚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因为事后话语内容的疏导成像离不开违纪学生清晰、积极的自我认知,悔恨情绪不应该成为诚信教育闭环的落脚点。

2 悔悟:后悔之后,令人幡然醒悟的自我扬弃

不同于“悔恨”所包含的单向的负面情感倾向,“悔悟”意指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因后悔而醒悟,这对于检验诚信再教育的实际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违纪失信学生,高校教育者应通过循序渐进地疏导帮扶,使其意识到人生中的每一个错误与挫折都需要以平常心看待,要学会正视自身缺点,愿意接受批评,在自我扬弃中取长补短。同时,时刻保持清醒和自律,用实际行动捍卫守信品质,在曲折的求学之路上追寻理想与光明。有鉴于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诚信闭环意义深远,它能够成为话语主体的有力抓手,帮助话语对象有勇气正视失信缺点和守信盲点,进而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自身实现自我认识、自我革命与自我完善。

四 结语

否定之否定规律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诸多有益启示,也为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诚信闭环提供了学理支撑。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夯实循环式教育,打通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的联通区;强调曲折式发展,突破话语内容与话语方式的瓶颈区;实现螺旋式上升,拓宽话语语境与话语平台的融合区。在此基础上,有效运用事前话语主体的教育镜像、事中话语对象的暗示画像和事后话语内容的疏导成像,为诚信闭环的构建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4).

[2]樊琳.增强互联网思维做好高校思政工作[N].陕西日报,2019-05-23(11).

[3]杨振英,刘石检.新媒体时代的语境解读[J].今传媒(学术版),2013(5):97-98.

[4]周小李,刘志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的四个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9-05-13(06).

[5]李浩.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怎么建[N].光明日报,2017-03-22(11).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诚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困境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