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国内莫里森作品研究综述

2020-11-23王云燕胡妮

北方文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

王云燕 胡妮

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首位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本文以国内近五年有关托妮·莫里森的研究资料为基础、通过搜集和整理,从创伤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叙事研究、比较研究和文化研究五个方面总括托妮·莫里森在国内的研究现状。旨在让学者对近五年国内莫里森作品研究现状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完善莫里森研究。

关键词:莫里森;研究综述;国内

一、引言

托妮·莫里森(1993—2019)是美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莫里森共出版了11部长篇小说,如《最蓝的眼睛》《家》《上帝帮助孩子》等。1993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学者对莫里森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国内学者对莫里森的研究综述不少,但近五年对莫里森的研究综述鲜见。笔者在梳理国内近五年莫里森的研究文献时,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为划分标准,归纳出莫里森研究中五大类别:创伤研究、叙事研究、女性主义研究、比较研究、文化研究。

二、研究现状

(一)创伤研究

创伤研究是文学作品的研究的一大热点,也是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近五年莫里森研究中,评论家们主要关注点是:黑人种族创伤、心理创伤、儿童创伤和女性创伤。黑人种族创伤阐述了莫里森作品中黑人族裔受到的种族创伤以及创伤对黑人族裔的代际影响。例如,刀喊英[1]的期刊论文用福柯的权力理论来论述在战争暴力和种族歧视的背景下黑人所遭受的种族创伤。心理创伤则是用创伤理论来分析黑人族裔的心理创伤来源于家庭、社会,以及探索走出创伤的途径。赵小月[2]的硕士论文,从童年创伤角度入手,探讨了作品中童年创伤的根源、症状和复原方式,揭示了美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龙雪婷[3]的硕士论文从历史、文化和心理的角度,研究莫里森作品中女性是如何受到创伤以及探索如何治愈不同形式的创伤。总体来说,创伤研究论述了黑人族裔所遭受的创伤及影响并寻求创伤复原的途径。

(二)叙事研究

莫里森以其独特的叙事特色和叙事风格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近几年评论家对莫里森作品中的叙事研究基本延续了以往的方向,主要侧重在空间叙事、创伤叙事、女性主义叙事和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例如,许克琪和马晶晶[4]的论文借助空间理论来解析莫里森的小说《家》中的空间叙事艺术。创伤叙事是运用叙事理论来叙述莫里森小说中人物所遭受的创伤和探求创伤修复的途径。都岚岚[5]在《当代外国文学》发表的论文分别从种族歧视给黑人带来的个人与文化创伤、主人公弗兰克的创伤修复和走出伦理困境三部分来给读者展现《家》中的创伤叙事。女性主义叙事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来展现莫里森小说中女性身份的构建。而后现代主义叙事则借助碎片化、不确定性和多重叙事视角等后现代叙事技巧来分析小说的叙事风格。此外,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叙事视角,如爵士乐叙事策略、前景化叙事、历史叙事、乐园叙事[6]。

(三)女性主义研究

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在其小说中刻画了许多女性人物,密切关注着黑人女性的生存问题。莫里森所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同样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至今女性主义研究在莫里森作品研究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近几年莫里森研究集中体现在女性身份的重建和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在女性身份重建方面,陈新[7]从性别和种族两个方面来阐述小说中四个有色人种女性“悲哀”、莉娜、佛罗伦斯和佛罗伦斯的母亲身份重建的方式。在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方面,评论家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女性受到的压迫以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三方面来阐述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8]。

(四)比较研究

学者们经常把莫里森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有关莫里森作品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与著名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二是同一作品的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三是莫里森对古希腊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评论家把莫里森的作品与中国知名作家莫言、美国著名作家艾丽斯·沃克和美国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作品进行对比,从写作手法、小说人物塑造异同和文化书写共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梁洁莹[9]和孙辰蔚[10]的硕士论文分别从前景化理论和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对《最蓝的眼睛》两个中文译本(杨向荣和陈苏东译本)进行对比,探究两个中文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汉译效果有何不同。此外,莫里森把古希腊史诗的主题引入小说创作中,实现了对古希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文化研究

作为一名美国非裔女作家,莫里森受到黑人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双重影响。有关莫里森的文化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非裔美国人对美国文化的认同;二是非裔美国人对黑人文化的追寻与传承;三是地理和文化位移对黑人身份建构的影响。李章华[11]从莫里森的文化创作技巧出发,阐释了莫里森在角色塑造方面体现出对美国文化的认同。此外,莫里森作品中含有许多非洲文化的元素。莫里森在作品中游刃有余地穿插非洲古老的宗教信仰、超自然认知方式、黑人名字文化、黑人音乐、非洲民俗与神话等元素来展示黑人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以此来追寻和传承黑人文化。王烺烺[12]叙述了在全球化大浪潮和城市化进程中,遭受着地理位移和文化位移的黑人移民通过“文化置位”来实现对自己身份的建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近五年有关莫里森作品研究既延续了以往的方向,如女性主义、创伤、叙事、文化研究等,又在此基础上开拓了一些新的视角,比如爵士乐、乐园、历史叙事等。此外,评论界还关注对莫里森的伦理学研究、原型研究、心理学研究、美学研究、身份研究、修辞方法研究、主题研究等。总之,近五年国内有关莫里森研究在研究视角上更为丰富,而有关莫里森研究的不足之处有待更多的学者去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刀喊英.莫里森《家》中创伤书写的权力维度[J].外语研究,2019(4):103–108.

[2]赵小月.迷失与复原:《最蓝的眼睛》与《上帝救助孩子》中的童年创伤[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

[3]龙雪婷.托尼·莫里森小说中女性创伤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4]许克琪,马晶晶.空间·身份·归属——论托妮·莫里森《家》的空间叙事[J].当代外国文学,2015(1):99–105.

[5]都岚岚.此心安处是吾乡:论《家》的创伤叙事与伦理取向[J].当代外国文学,2016(4):125–131.

[6]余雅萍,何辉斌.莫里森《慈悲》中的乐园叙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6):96–101.

[7]陈新.有色人种女性的身份重建: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研究托妮·莫里森小说《恩惠》[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8]李娟.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托妮·莫里森的《恩惠》[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8.

[9]梁洁莹.前景化理论视角下《最蓝的眼睛》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10]孙辰蔚.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最蓝的眼睛》两个汉译本[D].北京:北京外國语大学,2016.

[11]李章华.莫里森文学创作中美国文化认同的体现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6(5):25–28.

[12]王烺烺.爵士乐声中美国非裔文化的置位与身份建构——评托妮·莫里森小说《爵士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55–162.

猜你喜欢

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试论托尼·莫里森《家》的文化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