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020-11-23王菁菁
王菁菁
走进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树下王路15号的水街壹号文创园,江南园林庭院深几许的幽静之风扑面而来。穿过绿荫怀抱,一座典雅、明亮的博物馆赫然出现在眼前。这里不但展出了南宋153年间的19个种类钱币,还因为一位泉学大家的名字而令业界仰慕。它就是戴葆庭钱币文化博物馆。
这是国内首家以钱币学家名字命名的民办博物馆。作为近代著名钱币收藏家、鉴定家与泉学家,戴葆庭堪称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不但收藏眼光精准一流,而且钱币研究著作等身。更为难得的是,他对于文化传承的情怀大爱——1949年以后,戴葆庭相继把珍藏的钱币名品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成为业界美谈。而他与其子戴志强在钱币收藏研究领域的先后建树,更是一段“子承父业”的佳话。
今年是戴葆庭先生诞辰125周年,就在不久前,一场隆重的纪念活动在该博物馆举行。借此契机,本刊记者专访了戴葆庭钱币文化博物馆创办人陈宝祥。他的讲述会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对于浙江钱币文化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壤,产生更为真切的认知与感受。
《中国收藏》:浙江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在钱币文化方面,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陈宝祥:浙江钱币收藏大咖云集。在近代,泉界就流行“钱币文化看浙江,浙江钱币看湖州”的说法,张叔驯、沈子槎、陈达农都是从湖州走出来的大家。不仅如此,宁波有郑家相、张綗伯、陈仁涛,绍兴有陶庭耀、戴葆庭、戴葆湘,泉学大家马定祥也是杭州人。
传承有绪,则是我对浙江泉界较为深刻的感触。比如我的师公戴葆庭与我的师傅戴志强,父子之间的文脉相传,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中国收藏》:能具体给我们说明一下吗?
陈宝祥:这里面有一个从足斋到续斋的故事。1895年,戴葆庭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匠人之家,自小就酷爱钱币。25岁那年,他便与胞弟戴葆湘结伴出去闯荡。从25岁到35岁的十年时间里,他为了收藏钱币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35岁时他到了上海,开设了一家钱币商店,同时从事钱币文化研究。1936年,他以所藏钱币精品编著《足斋泉拓》原拓本共四册,赢得广泛赞誉。1940年,上海成立中国泉币学社、创办《泉币》杂志,戴葆庭是主要发起人之一,并负责学社和社刊的日常事务……数十年下来,他练就了一番过人的眼力,这也是他钱币收藏的特点所在。当时在泉界就有着“南戴(葆庭)北骆(泽民)”之称誉。
“足斋”是戴葆庭的号,怎么来的呢?正如刚才所说,那十年当中,他挑着一副担子,四处奔波收藏钱币,风餐露宿,非常辛苦。在他看来,自己的每一枚钱币都是用脚走出来的;他又是一个心态特别好的人,每收到一枚好钱都会感到欣慰和满足,这就是足斋的寓意。
早年间,戴葆庭曾在故乡绍兴获得一枚“续铢”古钱,断定为东汉初期所铸之币,十分稀有珍贵。他本人对此喜爱有加,不仅作为自藏之物,还特地为儿子戴志强取“续斋”为号,用意非常明显——冀望他能继承自己毕生追求的钱币事业。而事实也确实如他期待的那般,如今年过七旬的戴志强先生是当下中国钱币收藏界的领军人物。我想,这正印证了父子身上的薪火相传。
《中国收藏》: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创办了戴葆庭钱币文化博物馆?
陈宝祥:我出生于工艺美术世家,父亲是浙江省第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在匠人之家长大,让我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个人的最大爱好。1982年我考上公务员,1988年陪夫人到上海买结婚礼服,身上带了5000元,结果其中的3000元全部被我在古玩市场买了钱币。
2004年,我放弃体制内的工作“下海”,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自己的收藏梦想能够更好地实现。至今我收藏钱币已有30余年,之前收藏古泉,后来专注于民俗花钱。这一路走来,越来越觉得“独乐不如众乐”,于是就有了建立博物馆的念头。
2015年,我选好馆址,注册了“越王钱币文化博物馆”。很巧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我和戴志强先生结下了师生缘。他从2014 年开始招收徒弟,当时他回乡给父亲扫墓,我当面表达了拜师的请求,第二年他同意收我为徒。因此我考虑,一方面作为戴门弟子,应该知恩报恩,另一方面也应该为钱币收藏文化留下点什么,所以就把博物馆更名为戴葆庭钱币文化博物馆。
从2019年9月通过审批、办理证照变更,到同年10月18日,戴葆庭钱币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传承师道、修行泉德、弘扬文化,对于我们泉友来说,是责任也是使命。
《中国收藏》:关于这家博物馆的亮点,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陈宝祥:目前博物馆馆藏近400件藏品,包括钱币、文史资料、拓片等等。陈列上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戴葆庭纪念馆,另一个是南宋钱币文化展。众所周知,绍兴的历史与南宋有很大的关系,当年宋高祖铸币绍兴,从而有了这个地名,至今已有890年历史。绍即继承,兴为振兴,当时宋高祖改名的用意是要恢复大宋王朝,光复祖业。在我看来,这与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收藏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意味。
戴葆庭纪念馆中有两件藏品尤其值得一说。一个是当时中国泉币学社创刊杂志《泉币》的大全套,市面上成套的已不多,这是戴志强先生捐赠的。从中不难看出,戴葆庭先生多年致力于钱币研究,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便是有力的历史见证。另外,《泉币》杂志中有一篇文章令我特别感动,它是戴葆庭先生发表在创刊号上的。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的钱币收藏属于自学成才,同时他的治学精神又是求真务实。在这篇文章中,他自我否认,列举出一批自己之前认为是真品的钱币,表示经过考证以后发现有误,这就是一种人品和泉德的体现。
《中国收藏》:作为“戴门弟子”,戴葆庭先生给您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陈宝祥:是“匠心”二字。我有两点理解:一个是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二是不怕吃苦,在实践过程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好平台。你想,假如戴葆庭先生当年没有从绍兴走出去,也没有在上海扎根,或许他的事业不可能做得这么大。可见,走出去看天地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合适的平台,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这很重要。
正因如此,讲好泉学宗师薪火相传的故事,是我们办馆的特色,而当中最可贵的就是精神。钱币收藏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先辈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不但要延续下去,还要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也是我對博物馆的设想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