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秋》创作感想
2020-11-23黎墨
当代中国工笔画发展现象一直被学术界指责,制作、工艺缺乏“写意性”,甚至描摹照片,或者借鉴西画、日本画、插图等。我觉得大部分针对工笔画创作的争议,多数是写意画家或评论家的一点偏见。中国画在唐宋鼎盛时期,以及流传至今的经典不胜枚举,大多为工笔作品。盛世出工笔,在当今庞大的绘画群体中,学术偏见阻止不了画家们选择工笔画的创作激情。对于工笔的“写意性”那是一个很广的话题,写意画不一定就是“写意”,中国画的本义就是写意,画面传达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写物象,写造化,写自我精神,审美有国界,有时代性,如何写与如何画让时代去归纳,让传统去审核。
创作缘起
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国画作品《喜秋》,是在绢上表现的重彩作品。画面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写生、拍照,仔细研究,多方面参考,以及根据多个专家老师的意见来整改,用大场景花鸟画描绘了当代农村新面貌。在我国对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下,村里都有扶贫补贴的收割机以及各种现代化农具,不但提高了生产力,也让勤劳的农民在美丽的家乡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用画笔来描绘,可以表现乡村的美与村民的勤劳朴实,我们花鸟画家同样也可以借物抒情,展现出工笔花鸟画的时代新面貌。现在各类大型展览中,画家众多,作品面貌总是有雷同,画什么题材也是个难题,我喜欢画些身边司空见惯的花木。其实画什么不一定很重要,立意、画面表现以及个性语言更需斟酌。
立意主题思想
画面主要传达的是秋收喜悦的景色,虽然没有人物,但要让观众看到秋的色彩,丰硕的稻谷,悠闲的鸭群,丰收喧闹的场景,展现扶贫之后富起来的新农村面貌。花鸟画要表达新时代面貌,创作源于生活与造化自然,重情趣、重抒发,缘物立意,状物寄情,凝固瞬间的平凡片段。
关于构图
花鸟画多采取折枝微观构图,寓意明确。作品《喜秋》以大景式花鸟画构图。宋代画家李迪的大景花鸟作品就较多,如《枫鹰雉鸡图》《风雨牧归图》等,大景花鸟不仅构图难安排,而且容易显得琐碎没有主题。花鸟画技法可以有时代性,但画面题材难表达时代感。我的草图构图曾参加过几次看稿会,专家老师意见各不相同,有的老师说只画稻穗和鸭子就可以,而我觉得画面没有时代特征,如果背景太多也容易喧宾夺主。表现对象有前后远近,又难免近大远小有透视,缺乏中国画构图特征。后来我决定以收割机为主体,画面采取大小、轻重、动静、远近、高低、横竖等国画构图的对比元素,突出了这个关注新农村发展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主题。
色彩与技法
设色关系主观单纯,湛蓝的碧空清澈纯净,最迷人的还是金秋的色彩,总体色彩关系是蓝橙对比色调。橙色色彩明度、彩度高,色彩层次微妙变化,突出秋意;蓝色天空略灰,显得明净,红绿对比色占小比例,不夺主色。工笔画之所以给人感觉制作性强,一是过于刻板,二是技法复杂。耗时久,看得累,费力费劲,那就成了工艺制作了。工筆画的传统精神内蕴要表达出来,过于刻画便失去工笔画的“意”。线的表现也是工笔画生命力的体现,线是画面的筋骨。立足于写实绘画,用具象的手段作为表现的方式,也应注重在具象之中蕴含的抽象因素。
创作过程
田地里的稻苗都是整齐直立有序的,没有层次感,我特意把稻苗推倒成各式姿态。为了了解收割机的情况,我专门咨询司机,了解零部件和机器作业情况等。画中鸭子由于细节观察的需要,就弄了一只鸭子来描摹。有人建议鸭子应该有各种造型,有嬉戏打闹的,有安逸啄食的丰富画面,但我对鸭子的习性特别了解,便坚持了自己的想法。画中装袋稻谷,用蛇皮袋装上杂物摆出不同的造型。从立意到收集素材,画小稿、原稿、勾线、着色近大半年的时间。由于工笔画创作一步一步过程太艰辛,基本上没太大的改动。
结语
随着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也给我们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和人文精神问题。中国画作品在每个时期都只是一个缩影,一个当代文化符号,学术界的争议和褒贬都只是一种行为。中国画走向当代性的完美表现是一种趋势,只有形式完美的画面是立不住的,用作品的“意”去体现厚重的人文精神和现实生活的新思想、新内涵,让画面充满生命力才能沉淀出工笔花鸟画的时代特征。
黎墨
江西省宜春市人。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师从蒋采苹先生和苏百钧先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彩画研究会会员、江西省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南昌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市文学艺术院专职画家。
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江西省美术馆等单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