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
2020-11-23李傲韩蕊娜
李傲,韩蕊娜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占所有脑卒中的1%,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CVT)占CVT的6.3%,主要诊断学方法为影像学发现静脉血栓的“绳索征”或“点征”,但这两个征象往往只能在一个或几个序列看到,临床极易误诊。现将1例ICVT报道如下。
1 病例患者,女,32岁,主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 d,间断抽搐2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 d出现右侧肢体持续性麻木无力,尚可行走。入院前2 h突发四肢抽搐,呼之不应,伴舌咬伤,持续2~3 min缓解,共发作3次。患者于5 d前剖宫产一足月女婴。既往体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听诊无异常。神清,语利。右上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右侧Babinski征阳性。颏胸距1横指,Kernig征阴性。入院后查颅脑CT示左顶叶片状混杂密度影,考虑脑梗死伴脑出血。血尿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均正常。根据患者为青年女性,既往体健,本次产后急性发病,表现为颅内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伴癫痫发作,病程中无发热等感染表现,结合颅脑CT提示梗死伴出血,考虑CVT可能性大。入院第2 d行DSA检查示主动脉弓上左右侧颈总动脉同干发出,动脉期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显影良好,静脉期亦未发现静脉系统显影异常。给予甘露醇脱水、减轻脑细胞水肿治疗。同时,为除外颅内占位及感染性疾病,完善头颅MRI平扫加增强及腰穿CSF检查。头颅MRI示左侧顶叶异常信号,结合CT考虑脑梗死合并脑出血。腰穿CSF检查示CSF压力290 mmH2O(1 mmH2O=0.0098 kPa),常规、生化未见异常,不支持颅内占位及感染性疾病。诊断:脑梗死合并出血。加用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德巴金抗癫痫治疗。但患者仍不能除外颅内静脉系统病变,继续完善头颅MRV检查,结果提示左顶部皮质静脉局部显影不清(图1)。回顾患者头颅MRI,T2*GRE序列除提示左顶叶梗死合并出血外,可见局部引流静脉呈“条索征”“点征”(图2),支持ICVT。经治疗患者症状逐渐恢复,2周后出院。4个月后复查头颅MRI示左顶叶脑软化灶。1年后随访,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正常,未再出现癫痫发作。
图1 头颅MRV成像可见左顶部皮质静脉局部显影不清(红色箭头处) 图2 头颅MRI GRE-T2*WI成像示左顶叶梗死合并出血,可见局部引流静脉呈条索征、点征(黄色箭头处)
2 讨论ICVT极为少见,其表现多种多样,可无临床症状。当局部皮质或皮质下水肿、梗死或出血时,可表现为头痛、痫性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极少数可昏迷,临床易误诊为肿瘤或血管畸形等病变[1]。目前总结ICVT例数最多的1篇综述是2014年Coutinho等[2]检索的116例患者,均为个案报道。本病女性多见,平均年龄41岁,诱因与病因与静脉窦血栓一致,往往合并高凝状态或慢性炎症状态,例如与围产期、口服避孕药物、系统性疾病、脱水及高凝状态有关等[3]。本例为青年女性,产褥期急性起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痫性发作,伴头痛,头颅CT示左顶叶片状混杂密度影,需排除占位性病变。患者既往体健,本次为急性发病,不符合肿瘤等占位性疾病发病形式,腰穿不支持感染性疾病表现,结合头颅CT示病灶为脑梗死伴脑出血,支持静脉系统病变特点。
影像学检查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但需结合CT、MRI、MRV、DSA等进行综合判断。以往认为DSA检查是诊断颅内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可见静脉部分、完全缺损或阴性[4-5]。目前发现,DSA对诊断ICVT不具优势[1],仍有一部分患者可表现正常。本例患者亦是如此,DSA并未发现静脉异常,但头颅MRV发现左侧皮质静脉显影欠佳,回顾头MRI T2*GRE序列,可发现典型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出血性梗死、点征、条索征,支持ICVT诊断。
皮质静脉先天发育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加之血栓累及的范围以及代偿情况不同,病变影像学改变差异也很大。ICVT时,局部还原型血红蛋白浓度增加,在T2*GRE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表现为受累静脉较为特征性的低信号改变,特别是在血栓形成的早期阶段。有回顾性研究分析显示,T2*GRE或SWI对ICVT的诊断符合率可达到97%[6],其他的单一手段 (包括DSA) 都不能达到很满意的诊断效果。因此对怀疑ICVT的患者,有条件情况下尽可能进行T2*GRE 或SWI检查,可弥补发现一部分MRV阴性病例。此外,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MRI黑血血栓成像技术能更明确静脉系统血栓诊断,并且可以定量分析[7]。但因当时技术条件所限,本患者未能行SWI检查。
本病经积极抗凝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合并癫痫发作患者可给予抗癫痫治疗。本患者因初期诊断存疑,未予抗凝,经给予减轻水肿、保护脑细胞、抗癫痫治疗2周后出院,2个月后停用抗癫痫药物,目前恢复良好,未再出现癫痫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