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界膜填塞与翻转覆盖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效果比较

2020-11-23刘卫东展天寅白赫南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30期
关键词:裂孔难治性黄斑

刘卫东 展天寅 白赫南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二医院眼科,内蒙古赤峰 024000

黄斑裂孔是临床上常见的眼部疾病,是指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1]。黄斑裂孔患者的视力受到严重损伤,患者会出现模糊、视物变形、中心暗点等临床症状,对其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均造成很大影响,所以需对患者实施及时、合理的治疗措施加以干预[2]。目前,临床上在对黄斑裂孔患者治疗时,主要给予内界膜松解剥离手术治疗,该方法能够消除临床症状,使大多数的裂孔得到闭合[3]。但是对于难治性黄斑裂孔疾病,患者裂孔闭合成功率不佳,易发生外层视网膜不规则以及缺失等闭合形态,可损伤到患者视力功能,因此应对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4]。本研究主要对内界膜填塞和翻转覆盖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的78例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26例;年龄46~72岁,平均(58.57±5.69)岁;左眼18例,右眼21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27例;年龄47~72岁,平均(59.52±5.73)岁;左眼17例,右眼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过专业医师散瞳后检验确诊为黄斑裂孔;②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物变形、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等症状;③自愿接受本次治疗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者认知功能障碍者;②弱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眼部疾病者;③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本次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同意。

1.2 方法

患者进入医院后,对其均行全面眼科检查,检查项目主要包括: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行OCT检查时,对裂孔距离指标应用预先设定的7 行光栅扫描、机器自带测量软件工具进行测量。

对照组患者接受内界膜填塞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翻转覆盖治疗。在进行手术治疗时,所有患者均采用25G 玻璃体切除术,术中根据情况不同采用消毒空气或者硅油填充。全程手术操作均由经验丰富的玻璃体视网膜外科医生进行,由主刀医生决定内界膜处理操作。针对伴晶状体浑浊合并白内障疾病者,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于玻璃切除手术过程中,清除中轴玻璃体后予以人工玻璃体后脱离,以完全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吲哚菁绿染色呈现内界膜形态,对距离中心凹约1 PD 距离,环形撕除内界膜,后向外延伸剥离范围至少2 PD 距离。对照组患者行松解剩余环中心凹内界膜操作后对裂孔内进行填塞。观察组患者继续撕除一侧的内界膜,松解余侧内界膜后,反向覆盖在黄斑裂孔上。松解后患者内界膜活动度若较大,不宜固定在玻璃腔内且呈漂浮状态,则应用少量重水予以压平处理,后进行硅油填充。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至少保持7 d 的俯卧位;对于硅油填充的患者,在3个月后进行硅油取出手术。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情况、内界膜处理时间以及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裂孔闭合情况、内界膜处理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裂孔闭合率高于对照组,内界膜处理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裂孔闭合情况、内界膜处理时间的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BCVA水平的比较

术前两组的BCV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BCVA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个月的BCV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BCVA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BCVA水平的比较(±s)

组别例数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t 术后1 个月与术前比较值 P 术后1 个月与术前比较值 t 术后3 个月与术前比较值 P 术后3 个月与术前比较值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9 39 1.48±0.13 1.45±0.12 1.059 0.293 1.14±0.11 1.11±0.10 1.260 0.211 0.99±0.09 0.95±0.08 1.556 0.124 12.468 13.593<0.001<0.001 19.353 21.651<0.001<0.001

3 讨论

黄斑裂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眼部疾病,此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健康女性群体中[5-7]。黄斑裂孔的产生与外伤、高度近视、囊样黄斑水肿、炎症、视网膜变性类疾病、黄斑前膜和日蚀性视网膜病变等因素有关,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的变化,此病的发病率随之逐年上升[8-9]。黄斑裂孔是一种较为隐匿的病情,常需要遮住另一只眼才能发现,患者的视力水平会不断下降,并会出现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治疗[10-13]。

对于难治性黄斑裂孔疾病,通过单纯内界膜剥离治疗,难以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患者裂孔的愈合状态、视力改善情况均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需要对治疗方法进行改进[14-15]。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方法为内界膜填塞与翻转覆盖,其中内界膜填塞技术是使用内界膜的残余物充当支架,然后向黄斑孔内诱导视网膜胶质细胞,可以对Muller 细胞进行刺激使其增生,并可以使光感受器细胞迁移,进而达到闭合的效果[16]。翻转覆盖手术对裂孔封闭效果良好,对外层视网膜和玻璃体腔内填充物接触具有隔离作用,降低视网膜组织水合作用,进而改善视力功能,但翻转覆盖技术运用较内界膜填塞稍显复杂,同样是修剪孔缘内界膜,使之呈翻转瓣形态,但于裂孔表面瓣的固定是一难点,因此内界膜处理时间相对较长[17-1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裂孔闭合率高于对照组,内界膜处理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翻转覆盖手术疗效佳,但因手术复杂,对内界膜处理的时间相对较长。术前两组的BCV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BCVA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BCV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视力水平的提升均较显著。

综上所述,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接受翻转覆盖治疗,能够使患者的裂孔很好的闭合,使患者的BCVA水平得到较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裂孔难治性黄斑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裂孔在黄斑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复发嵌顿再手术一例报告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