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卷材料问答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2020-11-23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6期
关键词:永定河海河答题

安徽

近几年全国卷材料问答题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立意方向,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以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主要围绕人口问题、社会福利、民族统一、国家富强、主权意识、治国理政、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命题;试题呈现古今贯通和中外关联两种模式;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概述、简析、分析、比较等方面的能力。在解法上,笔者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材料语文化,把握住“四读一写”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得分率。

一、考点回顾

表1

近五年全国卷材料问答题主要围绕人口问题、社会福利、民族统一、国家富强、主权意识、治国理政、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命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近五年全国卷材料问答题呈现两种模式:古今贯通和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是以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为命题出发点,以中国某一重大历史问题作为切入点,一般呈现二或三则材料,分别对应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一般设置2~3 问,共25 分;“中外关联”是以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为命题出发点,以中国与世界相关联的某一重大历史问题作为切入点,一般以两则材料呈现,分别对应中国史和世界史,一般设置2~3 问,共25 分。

2016 —2019 年,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的材料问答题是“古今贯通”和“中外关联”两种模式交替命制的,但2020 年全国卷打破了这一命题规律,主要是为了回避猜题、押题行为;近五年全国卷Ⅲ的材料问答题基本遵循“中外关联”这一思路。把握全国卷材料问答题的两种模式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学生的复习效率。

试题一般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历史或社会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高考历史学科的情境设置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

近五年全国卷材料问答题的情境设置主要以文字材料题为主,但2016 年全国卷Ⅱ(近代以来中外移民问题)和2019 年全国卷Ⅰ(世界主要国家钢铁业的发展)的材料问答题的情境设置是以“图表+文字”材料呈现的,因此,在训练文字材料题的同时,也要关注“图表+文字”材料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如何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要点。

全国卷材料问答题在2018 年以前,情境素材的选取范围几乎不涉及中国现代史,而2018—2020 年的选取范围涉及中国现代史内容,突出共和国史,如2018 年全国卷Ⅰ第41 题考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2019 年全国卷Ⅰ第41 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钢铁业的发展、2020 年全国卷Ⅰ第41 题考查中德关系演变、2020 年全国卷Ⅱ第41 题考查华北水患治理等,彰显了国家治理、制度优势、大国责任等。因此,在复习备考材料问答题时,要重点以“四个自信”作为复习切入点,加大共和国史的复习力度。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基本规律,关注“图表+文字”材料的解题技巧,加大共和国史的复习力度,这将有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基本设问

全国卷材料问答题的基本设问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如概括、简析、说明等;设问类型包括原因类、特征类、意义类、变化类、启示类等。以2020 全国卷为例,其基本设问如下:

表2 2020 年全国卷材料问答题设问统计

由表2 可知,2020 年全国卷材料问答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概述、简析、分析四个方面的能力,重点考查变化、原因、历史条件、启示、措施、特点、意义、影响等类型。

综上,在复习备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大对概括、概述、简析、分析等能力类型的训练,强化对变化、原因、历史条件、启示、措施、特点、意义、影响等设问类型的训练,并关注题目分值的变化。

三、基本解法

(一)解法概述

材料问答题文字材料解读的语文化是要把材料当作语文科目中的阅读题,做到精读、快读,提取关键信息;对材料问答题图表材料的解读要做到数据、信息化,把题中的数据、信息与所学历史知识相联系,快速、准确提取关键信息。材料问答题的基本解法要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1.读分值

根据问题所给的分值确定应回答几个要点,如问题设置6 分应答3 点、7 分应答3 点、8 分应答4 点、9 分应答3 点、10 分应答5 点等。

2.读问题

(1)找状语:确定答案的来源

表3

(2)找谓语:确定答案的思路,如“概括”,即运用全面、准确、客观、简洁的语言描述历史现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3)找定语:确定答案的时空,如“西周时期”“古希腊时期”等,并以此确定答题的时空角度。

(4)找宾语:确定答案的类型,如“特点”,即对某历史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本质属性或区别。

3.读出处

根据材料出处可确定答题的时空主题,如“材料一摘编自×××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摘编自×××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由此可确定此题为中国史与世界古代史结合的中外关联类型的题目。

4.读材料

通过读材料可确定答题的要点层次,第一,可运用分值划分段落层次,如9 分划分为3 个层次等;第二,关注标点符号,其是重要的判断材料层次的信息;第三,找主题句、关键词等。

5.写答案

答题应做到规范、整洁,卷面书写要做到精准化、要点化、整洁化、层次化。

(二)解题示范

例.(2020·全国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 000 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 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 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 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 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 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15 分)

【解题思路】1.针对第(1)问:

(1)读分值。概括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应为6 分,可回答3 点,概括治理的效果应为4 分,可回答2 点,但为保障所写答案的关键词与高考标准答案相近,教师可鼓励学生每问分别多答1~2 点。

(2)读问题。本小题答案来自“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考查概括能力;定语为“清代治理永定河”,时空范围为清代的永定河;题目类型为措施、效果类,措施应重点概括治河的手段,效果应重点概括治河的作用、意义,应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3)读出处。根据“据(清)《永定河续志》等”可确定答题的时空主题,即清代治理永定河问题。

(4)读材料。阅读材料一,划分材料层次,找出清代治理永定河的关键信息,摘抄关键词,找出措施和效果。

(5)写答案。答题规范、整洁,卷面书写要做到精准化、要点化、整洁化、层次化。

2.针对第(2)问:

(1)读分值。分析治理海河的特点应为10 分,可回答5 点,分析其意义应为5 分,可回答3 点。

(2)读问题。本小题答案来自“材料”和“所学知识”,考查分析能力;定语为“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时空范围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海河;题目类型为特点、意义类,特点是指某一历史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性质、变化、区别等,意义主要指某一历史事物的影响、作用等。

(3)读出处。根据“据《海河志》等”可确定答题的时空主题为新中国治理华北水患问题。

(4)读材料。阅读材料二,划分材料层次,找出新中国治理海河的关键信息,摘抄关键词,找出特点和意义。

(5)写答案。答题应规范、整洁,卷面书写要做到精准化、要点化、整洁化、层次化。

【提取答案】(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将其转化为历史语言)

(1)措施:

①“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改修河道,筑堤束水;

②“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设立专门机构;

③“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建立岁修、抢修制度;

④“在永定河修建17 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

效果:

①“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取得了一定成就;

②“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未根治水患。

(2)特点:

①“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放在首位;

②“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群众广泛支持、参与;

③“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团结合作;

④“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

⑤“‘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意义:

①“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有效治理了水患;

②“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体现了制度优势;

③由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知识——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1)措施:改修河道,筑堤束水;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

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群众广泛支持、参与。

意义:体现了制度优势;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全国卷材料问答题的解法与技巧是有规律可循的,把握“四读一写”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得分率。

猜你喜欢

永定河海河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一种临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体系
“永定河——绿色港湾杯”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永定河——绿色港湾杯”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勃勃生机的永定河
一条母亲河的前世今生——大型音舞诗画《四季永定河》精彩绽放
破冰开河
致敬于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