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思考

2020-11-23周宝娟张伟袁晨晨马可莉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安徽建筑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课思政

周宝娟,张伟,袁晨晨,马可莉 (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20年5月底,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概念起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论述[1]。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改写了“学生德育的培养仅为思政课教师授课任务”的传统认知,它将所有课堂都划定到育人主阵地中,任何课程、任何教师都应结合课程自身特点,深挖其蕴含的德育教育元素,通过适当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实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权威调查表明,大学时期对学生思想品行、价值观念、成长成才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质量高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在尽职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充分梳理专业课内容中包含的德育元素和价值导向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既解“专业之惑”也引“道德之长”,真正诠释“三全育人”理念精神。

城乡规划原理是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之一,蕴含城乡规划学科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前置课程,一般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经过两年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对专业涉及领域、日后工作内容等问题,充满好奇和迷茫。而此时形成的价值观念、职业理想、目标定位等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大三时期的城乡规划原理课程中,思考“课程思政”建设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基于此,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本文从“教师素养、教学内容、课程考核”三个方面深入思考,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如何更好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城乡规划设计人才。

1 持续提升教师素养

“课程思政”重在建设,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2]。这就明确了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娴熟的授课技巧,还需清醒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德育培养重任。教师自身的价值观、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塑造并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课题组认为,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提升教师素养,以期更好地肩负起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首先,专业课教师应以身作则,自觉做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自觉信道。在任何时空都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武装头脑,正确看待社会时事舆情,才能在课堂内外正确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其次,自觉提升个人的师德水平和师风层次,不断提高道德情操修养,在教育教学、科研引导、生活关怀等方面,塑造学生、影响学生。最后,教师博大深厚的人文素养知识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度,进而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人文素养,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驾驭能力,综合提高课程“魅力”。

2 精心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每一个教师要树立一种“育人”的理念,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3]。“课程思政”既是教育理论,也是教育方式,即思考如何在日常专业授课内容中有机融合思政元素,而不是“课程”加“思政”的简单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是全新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大胆创新、小心修正、逐步优化,不可能一步建设到位。为此,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课题组优化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架构,分别在教学大纲制订、教案编制、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三个方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2.1 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部分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结合点

2020年6月,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课题组集体研究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要,具体描述了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程内容、重难点及课程的考核方式等内容[4]。新修订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大纲中,明确了课程思政教育总体目标,涵盖了规划设计从业者必须具备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风范、团结合作、职业道德等德育要求,并在此总体目标指引下,具体分解到每一章节中都列出3~5个思政内容知识点,形成“一条思政主线纲领”引领、“多章节思政分线跟进”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2.2 教案编制中预设课程思政环节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提前设计和书面“预演”,是课程的具体方案,预设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在城乡规划原理教案设计中,提前研判学生的思想水平,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提前组织问题、预设关键教学环节。例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一章中,学生对“容积率”“建筑密度”“开发强度”等常见经济技术指标十分感兴趣,课前可为学生提供不同性质规划用地、容积率的指标值参考范围及规划蓝图,引导学生理解容积率等概念。课堂上引入前些年查处的肆意调整容积率暴露出的规划界“窝案”,引导学生深究背后原因。如此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科学素养、职业道德、为人民谋福祉的职业初心等“课程思政”要点合理融入,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2.3 课堂组织中课程思政内容不断线

课程思政就是以专业课的知识点为基础,站在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通过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具象思维等思维方法,反复的琢磨和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最终实现德育与智育的融合[5]。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共12章,从城市的产生到学科的发展历史,再到规划体系和类型,再到城乡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每一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要点,基本形成了历史角度、科学角度、法制管理角度的思政体系构架。上表列举了部分教学与思政结合的内容。

3 坚持目标导向,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以往的城乡规划原理课程考核方式,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点的检测,常常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为真实有效检测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应相应地改变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变单一考核专业知识为考核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在考核内容设置上,精心设计能够精确反映学生思政掌握水平和方向的综合知识点。如在考核“镇、乡和村庄规划”知识点时,融入当前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美好乡村建设等国家方针政策考核点,既能考核学生镇、村规划知识内容掌握程度,又能摸底学生的思政水平。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的“一卷定成绩”模式,采取“分阶段、分小组”分类考核方式,即在学生学习课程期间,建立德育档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主题讨论、知识辩论等方式,记录学生的思政水平变化情况。分小组模式即将学生按学习兴趣、专业特长等进行小组化模式管理,在课程进行中,有针对性的设置需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并在此过程中针对团队表现和学生表现进行评分,以此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上述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变革,将有效测评出学生的德育水平,更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4 结语

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是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所有教师、所有课程共同努力。针对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取得部分成果,并将进一步深入改革,致力于建设针对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群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真正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专业课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