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0-11-23魏萍萍李韦璇张会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4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院校

文/魏萍萍 李韦璇 张会

京津冀的协调发展促进了河北省内的高职院校在关于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带来的不仅是重大的发展机会,还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这种发展背景对城市的建设及设计等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更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如今京津冀的发展速度之快,也加快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战略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发展。

一、京津冀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的现状与出现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现状

虽然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并且处于我国的国家级发展战略地位,但发展中所需的教育结构升级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工业和相关实业的发展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才开始计划对如今的人才结构进行调整,目前京津冀的经济状况良好并有上升的潜力,这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给予了很大的肯定[2]。为了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匹配,高职院校在人事的改革中,要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管理方式创新。但国内固有的传统高职院校人才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因此,还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

(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人才管理模式存在的几个问题:其一,政府的有关指导政策,在实施及管理方面的规范有所欠缺[3]。部分相关职业法落后和不完善的地方,高职院校需在管理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依据;其二,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与质量较差,而我国的教育问题也一直被应试教育所限制,在许多方面无法进行较为自由的管理,尤其是在招生方面较为明显[4]。国内的主要招生是通过高考,学生的成绩成为选拔的主要标准,导致现阶段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其三,部分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存在弊端。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很多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管理方式缺乏变通且单一,而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无法与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相匹配,教学手段也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学生和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差,导致学生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无法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5]。

二、京津冀发展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管理培养方面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政府引导,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

首先,对教育中评价方式进行创新。从教育方面来看,教育主管部门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内容及教育评价方式,应在形式上进行多元化的尝试,通过形式的改变来完善有关的评价指标,同时通过参与形式的多样化来弥补在人才管理方面上的欠缺。

其次,要细化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时,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加强学生日后的实践能力,并且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企业来说,与学校之间的合作需要消耗其自身大量财力、物力,因此学校必须不断提升与企业合作质量。

最后,对提升生源质量及技术能力等必须有所重视。如今的高职院校中,教师教育的侧重点应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技能的掌握方面,更需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整体素质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要注重生源的质量提升,其重点在于对于生源质量的控制,以此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点的转变。

(二)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需要对高职院校中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与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其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对以往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优秀的教育理念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加强对教育体制的创新,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衔接中充分发挥出桥梁的作用。

其次,转变教育管理制度。在原有的教育制度条件上进行更加全面的转变,包括招生制度的规划。同时也要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不断提升师资质量,完善现有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根据目前的教育模式框架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进行创新。

最后,为了更好地适应协同发展战略的需求,高职院校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教育与创业并行发展,增强学生的基础能力,并以此提高学生日后面对创业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固有的教育理念和原有的教育模式,在教学时既要注重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通过实施创业型的教育方式,利用强大师资力量及有关课程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能力。

(三)转变与创新原有教育机制,构建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人只是基本的经济创造者,而人才才是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人才对于京津冀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促进产业技术的创新。但就目前来看,高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相关人才教育机制动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难以前进,转变与创新原有的教育机制应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重中之重。教育的目的也正是课程的目的,创新后的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从而确保每一位学生上岗即操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根据具体的人才需求来开展相关课程培训,其中实践课程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避免课程的重复性。将缺少实际意义的课程与无重要意义的实践课程进行剔除,充分发挥学校的社团优势,组织学生参与专业的技能竞赛,给学生提供逼真的模拟训练基地,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将企业中的优秀员工作为学生的导师,为学生传授更具有实践性的知识与能力。

2.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原有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企业对于人才的现有需求,需要成立校企合作的教与学互动同步发展的专业网络平台,让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更好的互动与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掌握的能力更好地运用到日后的工作中,提高学生对应用型人才相关课程的参与度。高职院校要提升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行业和新岗位变化的敏感性,提升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同时,要加快内部转型升级的速度,提升对人才需求方向和技能要求变化的敏感性,使学生技能水平紧跟市场的新变化、新要求,真正培养出“上岗就能上手、用得上、用得着”的应用型人才。

3.转变人才需求趋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根据发展战略的需求,分析探讨人才需求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加强师资培训。同时,学校可以聘请部分教学实践性课程的兼职教师,以此提高在人才实操性教学上的师资水平,可以将学校中的教师轮流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实操性锻炼。也可采用相关专业院校间的相互沟通和借调教师的模式,通过省教育局组织和鼓励各个院校的有识之士对于教育中出现的尖锐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和学习,互相沟通并且一起攻克难题,再对教师提出的创新方法进行绩效考核,给予表现优秀的教师晋升、调任等优等待遇。

4.不断提升学生能力。紧紧围绕着京津冀发展战略的需求开展学生综合能力、操作能力、营销能力的培养,应把教学方式的转变重点放在学生操作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上,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以致用,并鼓励学生暑假期间前往合作企业进行实习与实践,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大力支持,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可设立服务城市新业态系、智慧城市系、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系、机器人系等。开展高职院校转变与创新的目的是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以此来更好地把握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更加有力地去迎接协同发展带来的挑战。

三、结语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不仅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更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高职院校提高综合质量,也促使着教育改革和创新注重对于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问题的解决,丰富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储备方式。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院校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协同进化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