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生创业路径研究
2020-11-23朱娜娜
文/朱娜娜
与农业文明时期的社会群体划分相比,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时期,社会群体通过职业实现自身人生目标与价值。因此,生活多元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毕业生,需要通过职业规划以及职业生涯,实现自身在现代生存形态条件限定下的生存价值。与职业相关存在着两种就业方向:一种属于雇佣关系下的就业方向;另一种属于企业家身份的创业方向。职员与企业家的身份,是区分就业者与创业者之间的社会化衡量标准[1]。
一、学前教育毕业生创业背景分析
学前教育毕业生创业路径的选择,与多元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创业潮流密切关联。并且,受到危机、就业、政策、价值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文从多元因素影响角度,对其创业背景展开具体解析[2]。
(一)危机催生创业潮流
2007年美国发生了资本主义社会前所未有的“次贷危机”,与此同时,全球海平面上升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等,也纷纷成为社会舆论场中的关注焦点。因此,学界将本世纪最初二十年称为“化危为机”的时代。危机的出现创造了以化解危机为主的创业潮流。在创业潮流蔓延过程中,也催生了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新方向的创业潮流。在多元全球背景下,危机催生了创业潮流。因此学前教育毕业生为积极应对危机,纷纷参与创业潮流。
(二)就业促进创业意识
在我国系统性改革过程中,高校市场化扩大了学前教育学生数量。同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其就业竞争与压力;也促进学前教育毕业生在毕业之前产生寻找新的就业方向的意识。在全球化创业潮流影响下,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逐渐转向创业,希望通过创业之路,能够化解危机与就业问题。实现自身的社会人格塑造与自我价值实现。因此,在创业浪潮与就业竞争及压力的共同影响下,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普遍较强。
(三)政策牵引创业方向
在客观创业浪潮和主观创业意识已经齐全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创业之路的顺利,党和国家通过政策激励了大批创业行为。将治国理政方面创建的伟大理论与实践方案应用到产业发展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高校遵循国家政策,于高校内部设置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同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增强了对学前教育毕业生创业项目的扶持,创建了孵化基地,全面牵引学生向创业方向发展。
(四)为实现价值选择创业
除了危机、就业、政策之外,学前教育毕业生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实现,促进了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创业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共同促进下,学前教育毕业生普遍具有心怀天下、为国效力、教育树人等远大抱负。并且,学前教育毕业生属于“千禧一代”,与我国互联网的成长、发展基本同步。因而在网络环境影响下,其个性相对较强、可创造价值相对多元、认知视野相对开阔、理解能力相对深入。所以,以价值实现为取向的创业选择,往往承载着“新世代”对世界的新理解与新认知,其创业后期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二、学前教育毕业生创业路径分析
学前教育毕业生在多元影响因素之下,创业路径的选择具有多元化特征。不同创业路径下,学前教育毕业生,能够实现其创业初期预设的多层目标。为此,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分别从学前教育毕业生自主创业路径、政策创业路径展开具体讨论。
(一)学前教育毕业生自主创业路径分析
自主创业路径下的创业,通常被划分为专业型创业路径与非专业型创业路径。专业型路径指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主,或者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领域的创业路径。非专业型路径则属于非学前教育专业创业路径。
1.专业型自主创业路径
专业型自主创业路径,在毕业生创业选择中的占比相对较高。其中,包括创立早教机构、开办幼儿园、开发早教产品,和成立培训机构、进行学前教育指导形式的自媒体创业等。多元化的专业型自主创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商业化运营特征十分鲜明。
选择专业型自主创业路径的毕业生,大部分接受了校内或社会化的创业指导与学习,包括参与商学院课程等。通过此路径,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吸收了“产业化思维”与“商业化思维”。通过对产业化思维的运用,毕业生可将实物产品与虚拟产品的研发设计、材料与设备管理、生产制造、订单处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各环节,统一到完整的产品生产制造产业链条之内。同时,通过对商业化思维的转换应用,自主创业路径下的毕业生,选择了商业化运营模式。既通过《商业计划书》参与到了对社会化资本的利用(如向风投企业进行融资),也通过一些借款、贷款方式,以及寻找资本合伙人的方式,实现了专业型自主创业目标[3]。
2.非专业型自主创业路径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择非专业型自主创业路径,主要是以创业为目标。将创业从就业方向进行了分离,明确了创业者身份。正如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创业圈”流行的格言所说:“宁做创业者,不做富二代”。由此可以看出,非专业型自主创业路径下的毕业生,更倾向“白手起家式的企业家”身份。希望通过将自身定位为企业家,从而以更为宏观的视角,参与创业潮流,化解自然危机与社会危机等问题。由于此类自主创业路径,以“成为企业家”为目标。因此,其自主创业路径预设了许多可行方案。其缺点是大多毕业生以成功企业家为榜样,目标过大,力量过小,失败的几率较高。
(二)学前教育毕业生政策创业路径分析
1.高校主导型创业路径
学前教育毕业生在毕业之际,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通过学校提供的创业就业专业指导,毕业生可以在学校“孵化项目”下,节约资本、租金、人力资源,快速进入高校主导型创业路径,并通过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创业目标。现阶段高校主要采用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学前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孵化”。因此,即使学前教育毕业生在社会创业方面出现困难,也可以选择回校继续创业,完成对自身相关创业项目的优化调整等。在现代高校商业化运营模式下,高校主导型创业路径中,增强了以竞技类项目大赛为主的创业选拔。比如,学前教育专业中十分典型的“萌豆逗”案例,最初就是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开始创业。并且,通过参加各类大赛,可实现快速“孵化”与发展。根据现阶段对“萌豆逗”创业模式的研究发现,在其利益主体关系方面,学校主导型创业路径的特征相对突出。
2.政策主导型创业路径
学前教育毕业生除了受多重因素影响,生成创业意识、选择创业路径之外。在创业过程中,主要受到资源限定与制约(创业资本的限定、创业条件的制约等)。因此,为了化解创业路径上的阻碍因素,我国政府推出了“返乡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牵引政策。并且,在整个政策牵引过程中,采取了政策倾斜、大力扶持等方案。尤其是在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各大城市为了获得长久发展,普遍对毕业生实施政策倾斜。包括毕业生公租房、廉租房快速申请办理政策,毕业生创业免息贷款政策,以及创业过程中的“补助金”扶持政策等。一些地区通过“补助金”政策,鼓励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回乡开办幼儿园、创立早教中心等,为本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另外,我国当前处于总体经济体系建设新阶段,正在配套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制造2025工业战略、金融体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等工作。此时,学前教育毕业生除了专业知识之外,作为大学生身份,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结合自身生活背景,在多元化产业转型中实现创业目标[4]。
三、结语
我国教育行业改革成果已经证实了市场机制的功能,该功能可调整与均衡教育相关资源配置方向,扩大学前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数量。学前教育毕业生数量随之增加,并且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产生了就业难、就业方向不对口等问题。随着“创业带动就业”和 “双创”政策牵引,社会、高校增强了创业就业导向,既有政策牵引式的返乡创业,也有以竞赛为突破口的技术创业。尤其是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孵化基地,与学校推出的创业指导课程,共同增强了学前教育毕业生创业意识,为其创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及资源支持。因此,在当前高校指导学前教育毕业生选择创业路径时,应该注重对多元创业路径的开发,尽可能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学前教育毕业生创业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