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应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策略
2020-11-23向中坤
文/向中坤
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了874万,创下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求职状态不佳、自我认知程度和市场需求不符合,再加上对企业规模、地区以及行业选择方面灵活性选择也不足,种种问题直接体现出毕业生就业观念狭隘,也缺乏科学合理短期或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不到位,再加上全球经济形势不乐观的影响,导致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局面,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失业的危机感。尽管国家和政府已经提升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和指导工作,然而依旧存在着各方面影响因素,效果也并不理想。
一、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和职业指导概述
(一)高校就业困难群体
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了比较严峻的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已经逐渐转变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进而导致更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指的是家庭经济情况困难,抑或是生理或身体存在缺陷的毕业生以及心理不健全的学生,进而导致自身学习能力薄弱,面临着就业压力等困难。
(二)职业指导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职业指导由此诞生。职业指导也可称之为“就业咨询或就业指导”结合社会职业需求针对个人的特点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去引导高校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他们今后长远发展的岗位或社会活动,也是求职者、教育部门以及用人企业沟通的最佳途径之一[1]。同时,职业指导作为整体的教育过程,实际上也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就业指导帮助下规划和设计自己的职业方向,让学生对职业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其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简单而言,就业指导则是为求职人员就业稳定、职业发展,以及用人企业合理用人而提供服务和咨询、帮助的一系列完整过程,进而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家庭和学校方面原因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和学校。首先,在现代学生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到家长的溺爱,即使步入了大学生活,也常常被家长所操心着,进而导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薄弱,因而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把握时机,导致就业困难[2]。其次,对于学校而言,即使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不断革新,但仅限于政策的宣讲和信息发布上,过于停留在浅层次服务上,且主动指导意识不足。此外,就业指导方法和观念都十分落后且方式单一,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去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和咨询,直接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更为关键的是高校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人才需求变化了解程度也不够,很多专业课程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面临着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出现脱节的情况,进而导致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企业层面因素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学历、院校、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更为明显。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且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毕业生在上岗后都能直接上手,独当一面,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作用[3]。这样就产生了企业招聘和毕业生求职之间形成了错位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就业困难群体产生。
(三)学生自身方面原因
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对自身期望过高,存在着择业心理期待与现实的矛盾。具体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都存在着过于追求薪资待遇良好、工作岗位轻松的心理。在就业过程中自身心理素质也较差,有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也不足,尤其是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更加不善于主动与同事沟通和交流,自卑心理十分严重,导致在面向用人企业求职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4]。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由于自身面试技巧和经验不足的问题,进而在面试过程中屡屡失败,自信心也由此丧失,面临着就业困难问题。
三、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有效建议和策略
(一)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职业规划课程建设
职业指导可以给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和帮助,以学生全方面能力发展为主,不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岗位发展需求。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对就业困难群体应该关注和重视,在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就业指导环节,促使每个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对未来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大学一年级阶段就应该加强职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而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有一个明确的定位[5]。
(二)集中区域资源,开展模拟面试活动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问题,我们可以集中区域资源,积极开展模拟面试或讲座。为了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主动求职意识,高校可以利用本土优势,邀请当地知名企业经理人到校开展模拟面试活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也能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自信心,为他们职业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针对个别就业困难学生,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这样才能达到显著的就业指导效果,减轻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基本上集中在心理问题高发人群。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心理问题产生几率也较高。因此,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心灵绿色通道的建立,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时,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上的压力,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参与心理辅导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不断探索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真正做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6]。另外,在就业指导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特定的影响因素都会给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就业障碍,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心理素质较差、主动就业意识淡薄、求职准备工作不充分等,导致他们错失就业机会。因此,辅导员应该注重引导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倾向等,明确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奋斗目标,通过《演讲才艺比拼》《心理咨询课》《求职礼仪》等就业服务指导理论和实践结合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促使他们在求职路上能够把握住就业机遇,主动积极地去搜集各类就业信息,主动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将自身的真才实学全部展示出来,促进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于就业困难学生应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主动去挖掘他们身上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个人潜力,可以通过现场咨询或网络社交APP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疑惑解答,为其传授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从而鼓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四)加强创业教育指导,以创业促进就业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通过创业去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中,也存在着经济实力较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可能很难在求职中寻求到适合他们发展的企业,但是可以结合他们的现实条件和情况,鼓励他们进行创业,自己当老板。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还会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和扶持,带动周围同学就业,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7]。
四、结语
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问题,不仅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因此,高校应该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优质、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心理辅导以及创业教育指导等,进而达到减轻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