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人才课程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20-11-23韩丽红
文/韩丽红
一、课程信息化的政策背景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改革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将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扩展了教与学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信息技术的深度广泛应用,将改变既有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特点、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长春建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长春建筑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学校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工程造价专业主要面向企业一线,以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为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经过近几年在兄弟院校的调研,发现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随着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BIM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学生们目前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显示出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社会要求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一般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建立之初,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工程造价课程的实践都要求手算完成,学生的造价基础知识还是不错的,但是仅仅侧重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能够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把基础知识和软件知识相结合,把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合理的工程造价专业信息化教学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工程造价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计价、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CAD、建筑设备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法规、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应用。其中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设备计量与计价、结构识图等课程需要学生能通过二维的图纸,掌握建筑物的构造[1]。应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部分同学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一部分学生立体思维能力较弱,学生掌握知识相对较困难,导致前面的基础识图课程掌握不扎实,后面的计量计价课也难以掌握,就业后到工作岗位上还得从识图开始学起。或者索性放弃学习,毕业后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
目前已开设的信息化相关课程有CAD、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应用,应用虚拟仿真软件开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价、结构识图等课程,针对教学现状,为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工程造价专业加强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旨在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三、课程信息化建设内容
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包含多方面内容,既有培养方案重新修订,也有原有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务,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融入思政
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现阶段在校生是2000年左右出生的学生,多数还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多是温室里的花朵,举全家之力培养一个孩子,难免会娇惯,“上了大学就好了”的思想已根深蒂固,上大学后很容易放松自己,耽误学业,觉得自己离就业工作很遥远,很难体会家长的艰辛,殊不知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养成的学习能力是几年后的成家立业之本。思政教育是从根源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法宝,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体会到家国情怀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否则耳提面命的专业知识讲授容易使其昏昏入睡。
(二)培养方案修订
一是增设Revit课程,由二维建模到三维建模思维的转变。Revit是BIM建模的基础核心软件,建筑设计由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的转变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设计、施工、管理、运营全过程运用三维模型一次建模,重复使用数据,对造价专业的改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算量,对在校阶段计价知识的掌握要求更高。2019年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1+X”证书制度,BIM证书是首批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第一个实施考核的证书。BIM技术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基本技能。二是精简压缩过时的课程。课本中的有些技术已被新技术淘汰,学时需精简;由于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三维虚拟仿真课程,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相对轻松容易,课时也有相应的减少。
(三)课程改革建设
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价、结构识图等课程均需要识图,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PPT”授课方式,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越到后面的专业课显得越吃力。涉及识图类的课程如应用虚拟仿真软件,难于理解的二维图纸转变为三维立体的模型,将很大程度上解决理解能力的问题。应用三维模型可视化仿真软件的授课方式,生动、形象、可视化、易理解的教学手段,解决了学生不需要到工程现场观察实物就可以达到的知识理解程度,节省学习时间,大大提高学生整体面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更新
目前高校课堂普遍存在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杜绝玩手机是任课教师的又一课题。“堵”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教师应用建筑云课、学习通等软件等辅助授课,签到、提问、提交作业、批改作业、统计成绩等环节均用手机APP完成,实时与学生互动,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师生间用手机交互式的方法突破了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等课堂通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应用移动设备补充信息化教学,手机端APP可以三维查看构建模型,做好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合理使用手机等通信设施是课程信息化的重要的措施。
(五)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空白在线课程,推动翻转课堂的应用,推进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基于已开放的优质慕课资源,教师们应甄选适合应用型院校学生、本专业教学大纲的在线开放课程,作为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课上教师针对集中的问题再给予讲解,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线上平台缺少适合本专业学生的重点课程,组织教学团队建设线上课程,逐步解决各门专业课程的线上课程。
(六)加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
建筑类相关专业由于其特殊性,一般建筑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到施工现场实习,安全因素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所以多年来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均缺乏现场施工实习。但本专业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实习和实训,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针对各专业实训特点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即可解决多年来困扰教师的问题。
(七)建设虚实一体的实验室
鉴于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点多、杂、细,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资源难以达到有效整合及使用,大批量学生难组织等因素。校内实训基地可以通过虚实结合再现企业施工环境、营造职业氛围、跟踪行业高新技术,完成其施工与实训融合的教学功能。通过各实训室建设,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对实验事实和一些概念、定律、原理等知识现场教学,直观清晰,易教易学,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好相关的知识。配合模型带来感官效果的同时,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运用移动PC、Ipad等设备,学生扫描二维码进行信息化教学,完成教师发布的前置任务、安全培训、实验准备等。借助于信息化技术,使学生实践环节体验各种角色,提高动手能力,降低教师的指导压力,真正做到课程设计及实践环节项目化。
四、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力量培训
从历次的教育改革上来看,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难题就是教师的“教”。教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习惯与思维定式要想一下转变过来有一定的难度。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引导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最大的挑战要创新教学方法,重点提升为教学方法而非仅仅是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引领、示范,推动一批优秀的课程,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以此来带动新一轮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变革。
(二)解决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措施
教育部于2018年开始,已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即“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企业负责解决在技术上的难题,与高校合作,制作适合各种层次院校相关专业的信息化课程。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程信息化的前进步伐。
(三)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在课程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投入量无疑是较大的。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够支撑信息化教育的校园网络建设、虚拟仿真课程建设的投入等都需要较多资金。作为民办院校,建设资金的来源为投资人,需统筹全校各相关专业课程,做好各项预算,避免重复浪费,为各项建设争取时间。
五、结语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高等院校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如资金缺乏、教与学不相匹配等问题,但基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正在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搭建更广泛的学习平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运用翻转课堂等方式进行完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建筑工程类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特别适合应用信息化手段授课,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整体对知识掌握得更全面,到工作岗位上很快能适应,满足行业上对岗位执业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