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院校思政课程及就业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2020-11-23张波涛
文/张波涛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当下职业教育的普及,每年毕业生数量不断激增,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现象,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已也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1]。为了改善当下高职院校教学现状,校内相关管理者应加大对校内思政课程的教学力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定期举办创业宣传讲座,避免学生对就业创业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学校要定期实施校内校外调研活动,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同行业发展方向,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指导。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型人才作为教改的新方向,以此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不完全调研显示,尽管教育市场内大部分职业类院校已不同程度地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但在实际中仍存在不足。从学生层面分析,大部分学生表示,校内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仅传授专业就业技巧,缺少真正就业实践活动,学生无法将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技巧的实际应用。从教师层面分析,部分教师表示高校自身仍缺乏完整的思政融合就业体系,学校为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资源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在就业中的实际需求。
从高校层面分析,学校对于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部分家长不赞同高校以思政教学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教育理念相对落后。针对上述提出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努力掌握行业前沿信息,转变落后教育观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全程贯穿思政教育及就业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对学习的需求,以此实现多方协同发展。
二、思政课程及人才培养策略选择
(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高职院校思政就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导致校内思政教学效果欠佳。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后,将“创新”与“创业”两者调整为现代化职业高校人才培养新方向。增设思政理论通识课程,加大对校内文化的宣传,营造校内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感受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度,搭建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全新思政学习框架[2]。明确思政教学并不仅仅是一门简单学科的教学,而是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场所。
了解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尤其在当下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今天,应在思政课堂中,从多个角度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实现就业并不仅是完成一项任务,就业应是大学生人生旅途上的起点。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全新就业观念,才能让大学生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学校要遵循以学生全面需求为本的教育原则,重视学生在思政教育或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全面发挥思政课程的引导作用。要全力打造“双师型”校内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校内入党,按照党建结构调整校内课程综合结构,为大学生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铺设平坦道路。
(二)组建校内思政就业指导体系
目前,多数高校由于教学资源获取渠道单一、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导致思政课程与就业指导工作落后。为此,学校要改变教学战略方案,真正意义上做到强化人才培养。
1.联合校内校外,拓展资源获取渠道。鼓励学生参与社会青年志愿者活动与红十字会献爱心活动,树立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意识[3]。现有师资队伍能力参差不齐,定期开展专业教师思想政治培训,要求全体教师参与校内党建、团队等大型集体活动。规范教师在校内或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教师为标杆带动学生进步。
2.搭建校内思政教育就业指导平台,提供学生与教师、与校内领导直接交流的平台。教师可将传统课堂教学转移至课下线上教学中,调整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课上时间带领学生巩固知识点,开展课堂创新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思政课程中,全面贯穿历届优秀学生代表真实就业创业案例,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成绩。
3.改革评价学生方式。通过对校内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大部分高校评价机制较为单一,仅根据学生课堂学习记录与期末考评成绩评价学生学习能力。采用此种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失去信心,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综合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理论基础等多个方面,给予学生全面评价。以此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
(三)加大思政实践教学力度
实践能力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关键。在完善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应加大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4]。一方面,在现有的校内思政就业指导课程中,适当融合实践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参与到教师课下课件制作活动中,掌握教师教学动向,并以此调整自身学习目标。设计就业实践小组,设定不同小组不同实践目标,引导小组学生对校内不同学生群体展开市场调研活动,掌握不同学生的就业动向及思政领悟能力,切实提高就业指导与教学的实效性,加深学生对教育的理解。在实践教学层面,将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作为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的主线思想,联合教育部门发布相关奖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指导学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高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方面提升。另一方面,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社会中参与企业活动,感受企业生产文化,掌握行业内专业的生产流程。学生与企业员工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表达能力[5]。此外,高校可利用校内文化艺术节或社团活动日等大型文化类节日,聘请其它高校思政教授,传播先进的思想政治文化;联合校内就业创业社团,定期开展创意比拼竞赛,让学生可根据自身就业方向或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参与活动,丰富课余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四)完善校内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确保思政课程及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从下述两个方面,搭建校内人才培养体系。
1.科学应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在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线上交流渠道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安全因素。为此,应设计具有高校独特文化的校园内网,学生与教师可在校内通过指定账号密码登录,降低危险因素。同时定期开展校内就业指导网站的更新,安装病毒查杀软件,保障登录网站人员身份信息的安全[6]。
2.提供学生与高校直接交流的窗口。学生可通过思政线上课程教学平台这一窗口直接向教师匿名提出意见,包括教学意见、就业指导意见等。教师可适当地采纳学生的意见,以此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动向,提高思政课程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职业技术院校思政课程及人才培养策略分析后认为,职业技术院校应对思政课程进行不断创新和改革,将思政课程与人才培养工作深度融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发挥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作用,将思政课程渗透到职业院校各个教学方面,以此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院校培养出更加符合当代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