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2020-11-23邵华
文/邵华
供给侧改革一词,在2015年11月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后,引发广泛社会反响。其基本内涵是指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同样,供给侧改革也适用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笔者不揣浅陋,在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索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期。新常态下,创新已经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视为“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2],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顺势而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3]。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正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吻合。因此,从供给侧转变和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正当其时。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5月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4]。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承担起自己的使命担当。从供给侧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能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重要支撑引领作用。这正是高等院校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动担当。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这个基础工程中,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也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欠缺等问题。因此,基于供给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存在偏颇
目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创业”轻“创新”的倾向,甚至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鼓励大学生创业,将创办公司的技能传授给大学生。然而,大学生在缺乏经验和资本积累的情况下,创业成功的机率十分小。这样,由于未能处理好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接受过多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领域多处于服务业、中间商等低端行业,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有一定距离。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体系单一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体系是一套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系,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主体需求与客体供给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体系尚未形成。一方面,虽然大多高校都开创了公共必须课程,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化,但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其需求各异。一般而言,低年级、文科专业偏重创业知识,高年级、理工科偏重创业能力。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授课体系,内容几乎“千篇一律”,形式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多以理论授课为主,而授课教师虽接受过一些相关培训,获取了相关资质,但大都没有创业经验,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的教育方式严重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亟待健全完善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制度导向。但这些文件多为宏观指导,缺乏中观的部署和微观的细则。例如,创业休学申请应具备哪些条件、时间限度,对哪些领域可以进行政策扶持、力度如何、怎样申请等等,这都需要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规定。再有,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竞赛举办部门多,可谓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专门组织。此外,关于竞赛成绩与创业实效的规定不完善,创业激励制度偏重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等。
(四)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完善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应该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相应的管理服务平台类似“保姆”。而在具体操作中,很多高校都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归口于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极少。师资方面,创新创业专业科班出身的老师稀缺,大多是学工系统、就业部门的兼职教师。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和科学研究都要服务于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提升教育信息供给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协调性,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目标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服务体系等因素共同践行创新战略才能完成。
(一)建立明确适宜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一是要“有的放矢”。即创新创业教育要在精准定位的前提下构建一套明确清晰的目标体系。一是要理清“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创新”是“鱼”,“创业”是“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必须有所侧重。
二是要体现差异性。不同层次的办学水平、不同学科、不同区域,其目标体系应各有特色。
三是要注意适宜性。“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各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必须契合自身实际,要综合考虑办学优势、师资力量、学生喜好等因素。
(二)探索富有成效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高校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开发,针对学生需求,结合现实情况,建立卓有成效的实施体系,为在校大学生打造更多的实践机遇和平台。
首先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是“主渠道”,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潜力的大小、创业实践的成败等,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课程体系。从课堂理论、创业实践课程的比例看,不宜机械地确定比例,应灵活地调整,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则需增加理论课比重;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则需增加创业实践学习比重。
其次是实训平台体系。应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将各类创业孵化中心、创客空间等创业组织平台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不在数量,在于能够起实效,可以在资源分配、质量水平方面优化和提升;还可邀请政府、企业等成为创业教育主体,创造更多的实训机会。
(三)构建坚强有力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如果将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实施体系比作“前线”,保障体系就是“后方”。后方若支援无力,前线则难以为继。事实证明,学校扶持力度越大、保障越有力,创新创业教育成效越显著,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越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反之亦然。坚强有力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首先是产学研体系的健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功能,高校应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企业的固定合作,重点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其次是扶持体系的完善。这包括场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同时,要避免“千人一面”,学校应针对各学院实际、专业特色等提供针对性的扶持。如通过资金支持,建设好创业园区基地、孵化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创新思想,从而将具体操作与创新性思想联结起来,使创新科技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四)形成全面高效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是“前线”“后方”,是两端,服务体系是“一条线”,贯穿于始终,联结政府、社会、学校,起资源整合、协同推进作用。目前,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最主要的,一是切实提高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老师的专业水平。倘若教者昏昏,何能使学者昭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鼓励高校创业教育老师积极参与创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使他们成为创业的“行家里手”。创业教育老师富有经验,兼具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二是扩大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如创业校友、校外导师,他们具备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能将实操技能带入校园课堂,带给学生鲜活的案例。三是建立校级创新创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网络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除了提供国家政策资讯、市场动向等信息,还要为学生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