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海外实习背景下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20-11-23范俊雄

就业与保障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习生导师思政

文/范俊雄

与一般的海外实习不同,上海电力大学赴菲律宾的实习生主要在专业技能、企业实训和思想政治三方面接受了全方位教育。实习生团队由学校的专业导师和思政导师带队,他们除自身挂职外,还全程负责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联盟的合作方上海电建公司则为每位实习生配备了企业导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给予不同的实践指导。

本文通过上海电力大学学生赴菲律宾实习的案例,探索在“一带一路”跨国工程项目上[1],以“三全育人”的理念完善并创新人才培养环节,促使学生在实践、互动和反思中内化思想道德修养、工程实践素养、科技创新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进而培养出复合型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一、人才培养实践

在校内招募完实习生以后,学校需针对实习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个体化指导预案。针对不断发生变化的企业环境下,导师们不断调整个性化指导方案,引导实习生拓展自我,逐步养成国际工程项目所需的各项能力素质。

就校企双方派出的不同导师(以下简称“三类导师”)的分工而言,思政导师需对实习生的性格与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并在连续的实践中分析学生行为背后隐含的心理与思想嬗变状况,从而根据个体化差异适时帮助,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工作动力。

专业导师根据其所学专业对岗位实习的重点提供优化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项目中最鲜活的工程实例,给予产学高度融合的理论指导。

企业导师与实习生在同一部门,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各项实务工作和学习工作。同时,三类导师职能的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继而在多维度的思政教育内容、多阶段的思政教育过程和多形式的思政教育载体中互动协同发挥育人合力,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多维度的思政教育内容

三类导师虽有具体的分工,但他们在开展教育指导时难免会涉及多维度的思政教育内容,而不同维度的教育内容可能需要两类以上的导师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主要将思政教育内容分为自我价值维度、职业素养维度和社会认知维度。

自我价值维度主要包含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内容。

上海电力大学赴菲律宾的实习生身处“一带一路”建设现场时,他们和思政导师、专业导师一起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在庆祝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上的实况讲话和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让实习生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祖国发展的内在联系,更加坚定了维护国格的信念。

职业素养维度分为硬素质和软素质两方面,硬素质包括了科技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素养,科技创新意识的培育得益于三类导师的共同协力,而工程实践素养涵盖了设备识别、工程制图、土木测量、工程造价、商务谈判、软件使用等一系列能力,实习生按所学专业和企业导师的指导进行知识学习和实务操练,专业导师在晨会当面点评和在周报告中用评语提点实习生的不足。软素质分为纪律规则意识、项目团队合作意识、岗位责任感、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实习生在三类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岗位实践、专题课堂、素质拓展、文化活动等途径强化软素质。

社会认知维度分为生涯规划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习生通过该项目能够进一步认清企业的用人需求,部分学生会根据此迅速调整自我定位,从而更好地在企业实训中进行自我教育。

社会适应能力因项目的特殊性分为在新环境中的快速适应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实习生不仅在部门与中国同事打成一片,还通过和菲籍员工交流合作,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能够对于不同文化间的思维差异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二)多阶段的思政教育过程

三类导师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实习准备阶段、安全培训阶段、部门实习阶段、实习总结阶段。

实习准备阶段,上海电力大学召开了行前教育,对实习生在思想上充分动员并进行了外事纪律培训,实习生提前了解了上海电建公司GNPD项目部制定的带教实习计划。带教实习分为综合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实习,先集中学习安全知识、火电机组基础知识和工地现场布局,再跟随企业导师实习。

安全培训阶段,带队老师和实习生在4天内接受了系统的安全培训,包括高空作业理论学习与实操、电气安全培训、废弃物管理、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等9个专题培训。授课教师是工程师或技术员,介绍了大量现场经验和国际工程的最新案例,他们的语言平实,不乏国际化视野。形象的视频动画使得事故现场呈现在人眼前时不那么血腥,更揭示了敬畏生命的道理。

部门实习阶段,13名实习生被分入了8个部门,实习生由部门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有的实习生侧重于去现场勘察,有的实习生更多地计算最优工程量,有的利用运行软件推演工程进度,有的编制商务合同和参与商务谈判等。学生在实习中,能够充分实现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岗位锻炼的有机融合,不断强化了综合技能的培养。

实习总结阶段,实习生做好书面总结并在最后一次晨会上分享实习感受,带队老师代表实习团队向学校反馈情况以及分享交流经验。

(三)多形式的思政教育载体

三类导师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载体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聚焦式”专题讲堂、“滴灌式”企业课堂和“覆盖式”生活学堂。导师们从每一个细节出发对实习生进行引导,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一是“聚焦式”专题讲堂。专业导师把课堂搬到了国际工程项目上,围绕在建电厂的相关知识搭建网络课堂,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思政导师带领学生围绕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探究,如组织学生对于中外工程技术标准和中外商务合同标准体系间的差异性进行头脑风暴,引发他们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对接了具有国际标准内涵的专业教育。企业导师带着实习生爬上200多米的烟囱,钻进刚刚封顶的厂房,调试设备、对标图纸、计算数据,一对对师徒始终聚焦工程实践问题,他们的实训不再是仿真模拟而是真景呈现,他们的知识库不仅是资料库也是经验集。

二是“滴灌式”企业课堂。“滴灌式”思政教育强调循序渐进、持续滋润[2],将教育方案通过互动式过程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教育对象。“滴灌式”第二课堂具有选择个性化、活动任务化、人员国际化、场景弹性化四个特征。三位学生自主参加了土建部门举办的青年方案联合交底竞赛活动。由于专职翻译人手紧张,有1名实习生在菲籍实习生的引荐下承担了一些重要谈判会议的翻译工作。实习生团队配合项目部的党群组织,筹划承办了“上海电建GNPD项目庆祝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主题团日活动、上海电建公司GNPD项目欢迎晚会,并以该项目中国员工的工作生活为背景制作了一段MV并获奖。实习生在项目实践上,以菲律宾大学生为伴,一同在办公室的还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同事,业主方则是南美裔的西方人士,实习生通过文本、会议、谈判等各种渠道感受到了中外企业及人员在管理理念及方式上的差异,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讨论。实习生的日计划和周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下现场的实习生可能一周内去的厂房和工地具有差异性,大多数承担翻译任务的实习生会在医务室进行体检、吸毒检查、HSE安全培训会等不同场景中工作。

三是“覆盖式”生活学堂。鉴于该项目对全体工作人员实行封闭式管理,实习生与导师的寝室相距30米以内,由此,“覆盖式”生活学堂得以成立。“覆盖式”生活学堂分为生活“微窗口”和交流“微平台”。生活“微窗口”主要包含以球会友、以歌传情、今夜狼人杀等板块,尽可能拓展了独具创意的文体娱乐活动,中菲学生和其他员工在篮球场和绿茵场上切磋球技;利用卡拉OK室完成了庆“五一”歌唱比赛和欢迎晚会等等;这些活动带给他们欢乐的同时,更启迪实习生思考如何去改变固有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学习效率。交流“微平台”涵盖了寝室会谈、散步漫谈、网络树洞等板块,其重要职能是三类导师与实习生的信息交互平台,各导师见证了实习生历经“新奇————沉闷————压力————释放————荣归”的心路历程,他们通过线上线下交流,在寝室畅谈人生、在户外散步时话家常,多对师生因脾气相投、兴趣相符等原因成为好友。

二、人才培养环境

上海电力大学依靠电力行业优势,依托中方高校、海外投资企业及投资所在国高校的三方合作,主导建立了“一带一路产学研联盟海外实习基地”。作为一种在复杂治理情境中的教育实践,以人才培养为主要核心,其价值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利益相关的中外高校和相关企业的充分理解、接受和参与,也需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走向和变动态势与实习基地的内涵和外延高度趋同。

(一)多元主体协同

学生走进企业后,需要中外高校、相关企业等主体共同发挥指导、协助、监督、考核等作用,促使学生在实习中逐步具备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化素养。

一方面,学校与企业总部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培养学生在重要事件和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务、研究生和学院等二级单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的中期审查、实习学分等方面取得弹性空间,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学院教师和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定期的联系,关心他们的学业进展和身心状况。

外方高校则需要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联系,在人才招聘、法律咨询、财务咨询、签证事务等方面为中方高校和企业提供一定的协助。

相关企业需要将人才的实习信息及时反馈给高校,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并提出订单式培养的具体需求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补助,保障学生能将精力集中投入到实习中。

(二)多重角色交织

此次海外实习对于联盟的三方来说,都是首次尝试。上海电力大学赴菲律宾的实习生已经成为高校国际化办学进程中孕育而生的新兴群体。这些处于人校分离状态的“外漂族”在多重角色交织的境况中成长与发展。在学校方面既是外出实习的在读生也是实习团队中的一员,在企业员工关系方面既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也是师徒关系中的徒弟,在社区生活方面既是公共交往的陌生人同时也是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在国别层面则是异乡人,而在家庭角色方面是远赴海外的游子。

实习生首先作为个体参与到该项目之中,他们有价值最大化的理性需要,如岗位留用机会、履历增色、开拓国际视野、获取在建电产的第一手讯息等。作为学校派出的首批海外实习生,他们既要完成毕业论文或中期开题等教学任务或研究生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也要根据团队的定位和职能,在遵守团队制度的前提下,将三方合作中商定的举措、实施方案等具体落地。作为来到项目实习的新人,实习生要遵守企业制度,完成安全培训以及部门交办的任务等,而且他们根据专业和部门的特点跟着企业导师学习岗位知识和操练岗位技能,做好徒弟和称职员工的任务。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陌生人,实习生因为其充满激情的性格特质在社区的绿茵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室,和其他员工一起挥汗如雨,建立了跨国友谊,他们也是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积极参与党组织生活和主题团日活动,与项目上的党员或团员一起合作,共同交流。作为一名在菲律宾的中国公民,实习生牢守外事纪律,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他国公民友好往来,互相尊重。

(三)人际网络耦合

实习生人际网络的形成会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的冲击、学校和企业制度的共同规制、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外国文化的外部影响。“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3]。

实习生的人际网络耦合是指受不同结构性力量驱动的人际网络关系之间的互相作用,能够对实习生的人格发展和思想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以实习团队中关系较为深厚的崔俊杰和沈路遥师徒为例,沈路遥是上海电力大学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被分入热控部门实习,他的企业导师崔俊杰是热控部门的主任。沈路遥凭借其积极的工作热情、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过硬的英语口语水平逐步获得了崔师傅的赏识。

在现场,崔师傅一边带着沈路遥接触各种机械设备、仪表和系统,一边讲解原理结构和安装事项,从而加深了沈路遥对于发电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认识。

更为可贵的是,沈路遥还通过观摩崔师傅在现场处理技术问题的过程,学到了工程实务技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据崔师傅自述,沈路遥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时事的把握和灵活的动手能力,使得他重新认识了中国新生代的大学生。这对师徒的事迹在上海电建公司、上海电力大学以及联盟其他单位广为流传,某种程度上更加坚定了校企推行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信心。项目中的一名菲律宾实习生深受这个事迹影响,他的工作态度逐步向中国的劳动观趋同,他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而且更加积极的完成导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这名菲籍学生也与沈路遥成为好友。同时菲律宾同学的幸福观也对中国实习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工同住的中菲学生从一开始站在己方文化立场上的观察员,转变成进入中外文化友好交流中的主角。

三、人才培养机制

“一带一路产学研联盟海外实习基地”植根于“务实致用”的办学理念,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主要解决的是“决定如何做”的问题,培养的是“为职业而学术”的应用型人才。

在这个海外实习基地中,对于学生更加侧重创新潜力和科技运用与转换能力的培养。由此,本节探讨追求“务实致用”价值观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建立与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的目标管理

实习基地为了解决理论知识与实务能力脱节、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国际化视野欠缺的人才培养短板,使得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发展同向同行,故根据上海电建公司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人才需求,建立了目标管理体系。

1.管理重标准

纪律方面,在《GNPD项目部员工工作时间制度》的基础上,拟定《上海电力大学菲律宾GNPD项目实习制度》(英文版),明确早会、周会制度,上下班及加班签到制度,及其他相关纪律要求。

绩效方面,拟定《上海电力大学菲律宾实习项目优秀学生评选细则》,建立活动台账,将所有队员活跃情况纳入考核,实现一张面孔、一套体系、一个标准,从而实现对学生在项目中的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表现、综合素质表现进行过程性管理和全方位评价。

2.过程有主题

根据育人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项目部重点工作任务安排,带队老师精准选题、精准策划、精准实施,以微信平台为舆论主阵地,把握整个实习团队的大方向,以榜样故事、成长感悟、文化差异、专题活动、热点事件、国家大事等专题,打造了环绕式和沉浸式的意识形态阵地,也搭建了实习生学习共享的媒介。

3.总结出成效

一是企业实习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实习生能够通过接触实际文本或者近距离观察工程组件来深化之前所学的知识,如经营部的某实习生通过研读项目相关的商务合同,深化了对于《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这门课程专业知识的认识;分入汽机部门的某同学,通过实地考察低压加热器、辅助蒸汽联箱,对于电厂热力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洞察能力显著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实习生们不仅能够识图、画图,更能够和师傅探讨工程实际技术问题。学生立足岗位,并尽量触“电”,与电厂直接相关的主干专业学生赴现场10次以上,非主干专业学生赴现场也有5次左右。

二是跨文化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学生通过翻译工作,与菲律宾的在校学生同工同住,项目部实习生及员工的交流合作,在同一舞台上展现风采,不仅提高了英语口语水平,而且对于文化间的思维差异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于跨文化交际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某位实习生总结:“中国团队的部分工作人员没有足够重视业主方一直所强调的规则和理念,依旧用着在国内的那套做事方式和风格,不愿意去改变,因为改变和适应过程是痛苦的。”

(二)聚焦技术难题的育人思路

在海外实习基地,实习团队有机会学习了许多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和国际教育管理者对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思考,进一步助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革新和路径创新。

在该项目进行过程中有一个例子广为流传,某位解决共性技术难题的专家在该领域获得了突破固化壁垒的话语权,凡是有他参加的会议,国外工程师们就不会因国际标准问题刻意为难中国的乙方单位。在青年方案联合交底竞赛活动中,一位资深工程师更是直接指出,青年技术员忽略的一个实施方案正是突破国际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他能够在更高平台参赛获奖的重要砝码。海外实习基地挂牌会议上,八打雁大学提出了“实验室挑战项目”的设想,两所大学共同组建跨学科团队服务上海电力建设公司,针对于能源电力工程建设的实际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整合清洁能源、新能源、智能电网、自动化控制等学科资源,从而创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猜你喜欢

实习生导师思政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