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数据反观新高考背景下的英语师范生培养策略
——以西南某新建高校为例
2020-11-23陆烨
文/陆烨
2014年9月,教育部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英语一年两考,第一批改革试点在浙江省和上海市进行。截至2019年,北京、四川、重庆等24个省份陆续启动了新高考改革。与之衔接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兼备的学生。英语基础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对于英语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师范生培养资格的高校作为未来教育从业者的输出源,如何改善传统职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师范人才,已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点。
本研究以“产出”反观“输出”,从英语师范生就业情况反映该学院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具体问题。并结合英语新高考新要求,提出英语师范生职前培养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培养教师核心素养,从而增强师范生职前培养质量。
一、就业情况分析
本研究抽取了四川某新建高校外国语学院2018届36名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调查该校英语师范生的就业去向概况。调查结果显示:6%的毕业生进入私立学校,8%的毕业生进入公立学校从事一线教学。非教育行业从业者约占1/3,大部分学生进入地方培训学校从事教育相关工作。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主要集中在川南地区,为地方建设服务。这一结果同该学院2018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状况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基本对口达24%、完全对口达38%、不对口达38%。此外,针对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该院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0份。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岗位基本胜任度为68%,完全胜任度为32%。工作单位用人满意度情况为:很满意达61%、基本满意达32%、不满意达7%。该院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占全院比例约82%,统计数据对于了解英语师范生就业情况具有参考性。
二、择业取向原因分析
(一)学校办学目标“师范性”不强,存在“去师范化”倾向
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师范专业生将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不再由学校颁发。该校2020届之前的毕业生都可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证书,这无疑给预备参加中小学教师公招或欲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毕业生提供了优势。然而,依然有1/3的学生并未从事教育类工作,且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毕业生不占多数,这也反映该校办学的“师范性”并不强。
“去师范化”是指由于专业发展或就业压力等原因,学校将原以培养英语教育人才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一般意义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由于师范与非师范兼而有之,除师范英语方向以外,还开设其他专门用途的英语课程[1]。例如,本次所调查的高校就开设有翻译、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师范或非师范。但根据实际就业情况显示,由于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完备,课时时常不足等问题,该校“去师范化”的倾向导致其培养的师范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师范人才或是翻译、商务贸易等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去师范化”不但使该院校失去了与其他同等师范院校竞争的优势,其非师范方向的毕业生在从业竞争力方面,也很难超越翻译、商务、旅游英语等专业人才的水平。
(二)专业核心课程结构不完善,内容不理想
专业核心课程是最富专业特色、以相对应岗位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核心课程是师范生职前培养的途径,理应反映师范生专业水平,从而预测师范生的就业能力。该院毕业生岗位完全胜任率约32%,情况不够理想。为此,本研究抽取了30名英专师范生的有效成绩,得出包含毕业实习、教育学、心理学等30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平均成绩。对平均成绩与就业去向进行非参数相关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就业去向与专业核心成绩的高低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这也就意味着,仅参考专业核心课程的成绩不能预测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实际专业能力。
参看英语听力、英语教学法、微课实训等课程,发现课程内容并未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其中,英语教学法所使用的教材为胡春洞主编,1990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学法》。英语听力教材为何其莘主编,2002年6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初级听力》《英语中级听力》。上述书籍从出版至今,英语新课程标准已历经两次修订,参考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缺乏时代特点的课程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以及未来学校对新任教师的要求,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满意、毕业生无法胜任岗位要求的情况存在。
三、策略分析
(一)落实“立德”,注重“树人”过程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基石,也是“树人”的前提条件。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前沿,高校教师更应当以身作则。教师要有“师德”,师范生的职前培养不仅需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还应树立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甘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才干和青春的教育情怀[2]。
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终身性、渐进性,师范生的成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高校教师应有“师爱”,注重“树人”的过程性。高校虽开设就业指导课,却时常被“就业率”所禁锢,多数指导老师仅在毕业前夕,盲目推荐就业岗位,忽视学生成长的过程,使学生随大流就业。就业指导课不宜只设置于毕业年级。任课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教育行业的最新动态、最新需求,给予正确的专业引导,使学生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熟悉新课改,吸收新理念,掌握新方法。身处人才济济的教育行业,师范毕业生必须未雨绸缪,日积月累,提高专业能力,逐渐增强自身竞争力。
(二)拓展网络课程,延伸传统课堂
新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新课标,新教材也逐渐推广使用,传统的教学教法需改进,以适应社会对教师队伍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新政策新思想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全国推广。例如,我国新高考政策率先在浙江、上海等试点实施,继而逐步在其他地区推广,及时了解国内英语教育的发展,对于师范生的未来就业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传统师范院校拥有较长的师范生培养经历,任课教师有自身的教学风格,却在教学中未能融入新思想,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教法理念。因此,师资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应积极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用“雨课堂”“腾讯课堂”“钉钉”等网络课堂打破传统课堂在时空方面的限制。除课堂计划的教学内容之外,为促进英语教学理念、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及时传播,可为学生在“中国MOOC网”“网易公开课”等公开课平台,挑选与本门课程相关的优质课程作为补充,延伸传统课堂。
(三)培养教师的核心素养与能力,增强“师范性”
2017年修订的《课标》将传统的英语教学三维目标,优化为培养学生的四个“核心素养”。英语学科实行“一年两考”,恢复英语听力考试,推行英语口语考试,凸显了英语作为语言的交际性功能,强调通过语篇研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以及文化素养。就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师范生而言,这些改变无疑是新的挑战。在知识与技术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专业技术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追踪学习所教专业的前沿知识,走出去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了解国内外英语教育的研究重点、热点。王光明等提倡从道德修养、教育精神、文化修养等方面培养教师核心素养,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方面培养教师核心能力。因此,在师范生职前培养中注重核心素养与能力的提高是未来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推动力,符合新时代教师专业新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师范生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四、结语
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旨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更加优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必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该校师范生就业情况,反映出地方高校在职前培养方面仍需改进。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