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多轮驱动”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0-11-23文璠
文/文璠
一、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变革、技术换代、职业更替和淘汰更加迅速,高职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增强学生对文化、技术、环境、社会等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第二次和第N次就业所必备的可迁移、可变通转换的能力。学术界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关键能力”,有学者认为“关键能力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外的能力。他强调的是职业发生变更时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有学者认为“关键能力是存在于任何行业、岗位中的基础能力,其数量最少却适用范围最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技术与职业教育及培训(TVET)建议书》中提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和创业技能,以及促进他们健康和安全工作、文化发展、有责任感的公民资格、可持续发展以及劳动权利知识方面的能力”。可见,关键能力是基于不同职业的通用性而言的。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首次明确提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有四种:第一种是“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文学素养偏低是高职学生不争的事实,在信息化社会信息加工能力及其应用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模式,现代社会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建立,移动自主学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竞争力的体现,这些都成为高职学生关键能力最基本的要素。第二种是“合作能力”,即自我管理,与他人合作,过集体生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能力。这是高职学生进入社会职场的一种适应性能力。第三种是“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创新思维能力是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核心。第四种是“职业能力”,指适应社会需求,能够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能够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养成的落脚点。上述能力分别构成了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适应性、核心和落脚点[1]。
二、关键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关键能力评价标准不统一
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中,大多都是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角度出发进行评价,少有针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也明确将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等作为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急于满足当前市场要求,追求短时成本收益,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思想,仅强调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统价值导向。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向专业技能方面倾斜,忽视了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价。这种导向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自觉地忽视了专业技能以外的关键能力培养,导致其内在培养动力不足。
(二)对学生关键能力定位不准确
在高职学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大背景下,公共课承载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部分功能,而不少学校把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全部寄托在了公共课上。公共课其开设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论素养,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语言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数理、信息类课程主要是为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提供基础支撑;心理健康类课程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公共课在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层面,但关键能力培养的适应性能力、核心能力涉足的很少。虽然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能够注意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但是不全面。而专业课教师往往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忽视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三、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做好关键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将关键能力培养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将关键能力纳入学生评价指标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都需要教师的配合和执行。
教师要了解、重视、具备关键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一)发挥班主任的主体作用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组织、实施和指导的重任。班主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系统性。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以学生在校全部时间为单位,可以在每个学期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从学生进校对自我认知的基础能力开始,层层递进,最终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把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逐步渗透到各个学期更具系统性。第二,针对性。班主任是最贴近学生的老师,对于学生的性格及成长过程了如指掌,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整或制定更有侧重的能力培养计划,做到因材施教。第三,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具有实效性。班主任工作本身就与学生相关,在从严治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利用每一次班会,每一次活动的组织,具体落实落细到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上。充分发挥班主任作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主体作用。
(二)厚筑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两翼
1.公共课教师革新教学方法,渗透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学生需要具备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这四种关键能力,公共课承载了培养的部分功能,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使公共课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作用,这就需要公共课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团队合作学习是一直以来都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将学生分成一定数量的学习团队,再根据学习任务和目标对团队成员赋予角色,使团队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理念,共同切磋完成任务,逐步形成团队归属感。强调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完成任务,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任务中去,提高了学生团队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团队成员间共同的兴趣、爱好和默契,团队合作学习的发展有利于延伸到课堂外,形成广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合作学习能力正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所在。
2.专业课教师融入关键要素,提炼学生关键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教学大多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依据工作任务系统化组织教学。与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不同,专业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在课程目标中融入关键能力培养要求,设计包含关键能力要素要求在内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中注重设计,需要运用关键能力解决的项目和学习任务,有重点地在教学和实训过程中提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如教师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在市场调研报告撰写的教学内容中,组建项目团队写作,在机械工程课程中,融入客户需求分析、团队管理和沟通与口头表达等教学内容等。在打造高职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全面推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2]。
(三)提升导师的多轮驱动效应
1.通过就业指导教师驱动,夯实学生关键能力基础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现在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我们应将关键能力的概念引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来,把关键能力的内容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项目来加以渗透。
就业指导课程大体上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形象设计、就业创业指导、职业训练和工作实践等内容,如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形象设计的授课中,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贯穿其中,让学生准确地职业定位、自我认知,并有效地进行自我推销。在就业创业指导中,教师要有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接收和处理的能力,尤其是在创业指导中,必然要与市场相结合,有效地利用学生创业基地,强化学生创业基地与市场对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市场适应性以及吃苦耐劳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职业训练和工作实践环节,教师需要变革授课方式,分项目分团队进行实践操作,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职场沟通能力训练、竞争与合作训练、时间管理和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等,通过各种项目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时间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等关键能力。
2.通过社团活动指导教师驱动,拓展学生关键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为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它不仅能活跃学生课外生活,更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社团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应注重整体目标设计,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并将社团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
以学校文化和优势专业为依托,将社团与市场相对接,拓宽社团发展路径和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提升社团活动内涵,强化对活动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行动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创业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
3.对接企业导师驱动,实现学生关键能力形成的保障
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学校必须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的关系,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聘请企业技能大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也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方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营造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状态。
企业技能大师能更直接地从工作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其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最后一公里”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