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工作与就业工作互助的新模式探究
2020-11-23潘玉芹
文/潘玉芹
随着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前进的同时,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1]。人才培养是高校创先争优的首要任务,高校各级党团组织是党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其主要承担维护、引导、服务、组织学生权益的主要职责。但是,在党团建设中却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1.部分学生入党的思想政治动机不端正,直接降低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拉低了队伍的综合水平,影响高校教育的持续发展;2.党团建设中缺乏正确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学生缺乏正确的服务意识,无法树立明确的职业价值观念;3.大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差,尽管具备思想高度,但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就业与党团建设的互动;4.党员学生在学习中或生活中无法对其它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针对上述提出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工作与就业工作实施中存在的不足,笔者将结合高校在教育市场的占比与工作实施现状,开展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工作与就业工作互助新模式的探究。
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学生的思想教育
高校教师中的党员是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先行者,应带头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院校开始实行扩招政策,自此高校毕业生从由学校分配工作到自主就业改革。在此背景下,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高校要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侧重点进行调整,以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重点,尊重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性。其一,转换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高度,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保障高质量向社会输出人才。加大教育工作的实践力度,减少对学生的约束作用,利用假期或休息时间开展实践,由教师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参与多种志愿者服务活动,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使学生树立对基层工作的正确认知,指导学生深入社会,结合市场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量,调整自身的就业规划方向,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2]。其二,转换学生的就业的观念,将以专业知识讲授的传统就业指导教育形式转换成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形式,依托学生通识教育,完善校内思想政治课堂,提出一种适合学生就业的党团建设新模式,不断挖掘学生就业潜能,激发学生创造力与创新性思维,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其三,加大校内党团建设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内宣传区域,加大青年学生的入党意识,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切实走进学生生活,掌握学生的实际就业动向,了解学生真实想法,不定期召开党团精神弘扬会议,联合校内文艺宣传部门,开展多元化形式的就业创业模拟大赛,强化教育工作共同成果[3]。
二、基于党团建设模式,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党建带团建的重心在团组织,党组织要做好“带”的工作,团组织要做好“建”的工作,以此来完成党团共建工作,“带”和“建”的有效衔接,为党团建设提供强大合力。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到团支部建设工作中。团支部设置了党员联系人,可以加强学生党支部对班级团支部的领导,在学生团员和党员中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之间沟通工作心得,而且可以带动团员加入党组织中,有利于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树立学生党员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端正党员在生活中及学习中的行为,在党团建设工作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依照党委、团委建设模式,完善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将就业观念作为就业指导体系的主线思想,丰富体系中就业内容,提出责任制度,使学生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提高自身在社会就业中的竞争能力。
提交学生的就业信息,组织党员团员定期开展就业报告讨论会议,提前做出就业规划,鼓励党员学生代表,带头参与社会基层实践工作,在丰富社会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使学生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工作岗位中均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集体。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决策分析能力,学生在就业岗位工作中可及时发现设计项目中潜在的市场风险,进而提出可实施的修正方案,为企业发展获取更高的市场利润。此外,定期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避免由于市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导致学生就业压力过大形成亚健康心理,以此,应在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进而实现党团建设与就业工作两者的互助。
三、健全党团建设与就业工作结合机制
高校党团共建工作是开展其他工作凝心聚力的制度保障,党团共建思想的统一是解决学生遇到困难的有力武器,其摒弃了教条刻板的思想,探索出了一条既能发挥出党组织的先进性,又能为团组织发展提供方向的道路。用高校学生团建基础来服务于全党,发挥出高校学生的创造力。开展党团建设与就业工作结合的健全机制研究,首先应明确两者的工作理念,将两者工作目标调整至相同方向,鼓励学生与教师一同完成党建工作,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指标。在学生就业工作中融入党建理念,遵循教育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校内党员精神的建设,全面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党员信息数据库,统一所有党员学生与积极分子的身份信息,归入数据库。一方面,有关就业部门可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安排与学生匹配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个人简历。发挥党员的主体意识,制定就业帮扶计划,对于存在思想政治问题或就业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帮助,引导学生就业的同时,促进党团建设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
四、结束语
党团建设是开展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思想政治基础,就业是高校今后发展的主要生命线的延伸,两者的结合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任务的前提条件。面对当前研究的就业发展新形式,应当首先从融合与促进的角度出发,利用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工作辅助就业工作,并将其纳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当中。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先天条件优势,通过本文提出的工作模式、教育思想及制度的创新,实现高校学生党团建设工作与就业工作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二者的共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