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指导工作的难点分析
2020-11-23王一凡
文/王一凡
2020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同比去年增加了40万人。结合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1]。尤其教育市场内一些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社会供给出现的矛盾更加显著。相关教育政策的相继出台,大部分高校已经将就业指导工作列为后期教学的重点,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将就业指导工作与文化课程相融合,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顺利毕业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对外交往能力。
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掌握学生的相关就业信息,确保学生与社会需求岗位无缝隙衔接。尽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部分实际性的问题有待解决[2]。
现存民办高校中的大多数学生均是按照第三批次本科录取制度,因此我国民办高校的生源具有一定特殊性,由于社会大众对于民办高校的认可程度较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较为鲜明,使得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较大。以此,下述将开展民办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指导工作难点的分析,帮助毕业生精准择业、顺利就业,提升学生与岗位之间的契合程度,减轻政府的就业压力。
一、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水平低
尽管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在教育市场大范围普及,但部分民办高校仍存在对于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较低的问题。一些民办高校已经成立了校园就业指导中心,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专业指导教师人数较少、提供学生的就业指导专业程度较低、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发展需求差距较大,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从民办高校在实施就业指导工作规划过程中看,直接将相关就业文件下发至就业指导教师手中,但没有对指导教师的后期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无法将就业指导责任落实到个人[3]。一旦出现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差错,就会出现各级人员互相推卸责任。
就业指导教师在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同步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管理工作,工作任务量较大,工作精力有限,因此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无法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
对于上文提出的难点,可采用召开动员会议的方式,提高民办高校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动员专业课程教师、院系辅导员共同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调动民办高校一切可利用资源,强化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目标,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就业需求,在提升学生就业专业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择业观念加以引导,为学生与企业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完善校园就业硬件设施,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二、民办高校就业政策不完善
地方政府联合教育部门已经出台了许多毕业生创业优待政策,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同比去年增多,但由于高校各个教育部门的工作任务量加大,创业教育指导工作仅停留在表面,且高校促进创业的资源有限,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创业资源。
根据市场调查反馈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政策的吸引力较低,无法激励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
毕业生面试后违约的现象也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的主要体现,部分学生因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未毕业前便开始参与校园的招聘活动,无目的向市场内各个行业投递自身简历。招聘单位已多次向民办高校反映学生的就业违约现象,希望学校针对该现象给出解决方案[4]。
民办高校应联合教育部门,出台基层单位对毕业学生就业优待政策,响应国家思想政治号召,鼓励更多毕业生参与到基层工作中,宣传就业有关政策,让其在毕业生就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采用定期开展调查的方式,实时掌握毕业生对于政策的了解程度,对于学生反馈的政策方面信息,由就业指导部门开展市场调研工作,聘请外部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对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实施培训,实施全程就业帮扶计划,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
三、就业指导与市场发展趋势匹配程度低
民办高校学生逐年增加,就业难度同步加大,目前学生在就业中应认清当下市场发展趋势,适当调整自身就业目标,合理制定就业规划。但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仅按照学生自身的优势、对职位的热爱程度,引导学生就业,没有将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方向与行业在市场的发展趋势相匹配。以前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对于岗位选择存在一蹴而就的就业心理,导致实际就业岗位与理想就业岗位存在偏差,抑制学生后期发展。
为了迎合市场趋势,学生应具备服务社会的意识,高校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常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主观意识为基础,导致学生与社会岗位的匹配程度较低。为了改善上述出现的问题,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高校精准的就业服务数据库,整理网站上社会应聘信息,对学生的综合情况,包括学术知识、专业技能、兴趣爱好、发展意向等实施综合性评估。采用板块定位的方式对学生的就业目标进行精准定位,提供学生提供一个选择范围,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社会岗位的匹配程度[5]。
四、民办高校就业课程连贯性低
民办高校选择将就业指导课程与文化专业课程相融合,由于现代化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差异性较大,学生个体能力差别较明显,导致就业指导教学课程在开展中,无法实现课程的连续,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实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向,未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就业指导无法达到预期效果[6]。为了改善上述问题,重视专业课程同时,合理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在整体课程中的所占比例。
延展学生就业方面知识,鼓励学生在课下休息时间,进入社会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提高学生自身社会竞争力,以此提升学生适应就业指导课程的能力,实现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的连贯性。
五、结束语
尽管社会对于民办高校的认可程度较低,但国家对教育市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民办高校的就业问题成为地方政府及就业保障部门的调研重点。
为此本文根据提出的难点,给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以此改善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减轻政府的就业压力。尽管上述分析已经在具体实施中得到了解决,但在后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仍需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就业指导工作全程贯穿,制定合理的指导模式,提高就业指导的精准度,为学生提供就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