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视角下依据企业需求理论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优化研究
2020-11-23曹永谊霍小静
文/曹永谊 霍小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对于劳动人员的需求类型也发生了极大转变。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可是很多高校毕业生不能接受新型企业为他们提供的工作岗位,依旧存在着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因此,针对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侧重点,能够早日解决毕业生就业难以及新型企业找不到人才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基于MOOC视角,辅助提高当前针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
MOOC的全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一种校园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教学平台,现已被广泛应用到高校就业指导的课堂教学中[1]。传统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下新时代的就业环境,合理引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仅关系着以后高等学府的招生情况,同时也是我国施行科教兴国的根本保障。所以,在如今大学生就业发生时代性转变的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优化研究,是提升应届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一、就业指导内容优化研究
目前,我国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指导内容和实践指导内容。
(一)理论指导内容的优化研究
针对如今MOOC视角下的企业需求理论,毕业生的理论就业指导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才能适用于如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就业理论指导内容的改进其根本目的为让学生与当今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但不能将指导内容等同于社会生活的某些问题,更不能将生活中的问题内容直接拿来,必须做学术化处理,从而提升就业指导教学的实用性。根据往届高校学生的反馈,传统的理论指导课程上,教师在讲解应该如何认识自己时,简单让同组学生给自己评价、朋友通过短信做出的评价以及结合自我的评价,表面上看起来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自我,但其实学生并没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了解自己。因此任何一课,包括就业指导课上教学内容的获取和处理都非常重要,不能随便从网上下载些资料就直接在课堂上抛给学生,而这些指导内容对改善学生就业情况本身是毫无意义的,要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深刻意义而不是表面上的纷繁复杂[2]。就业指导课程如果脱离了社会生活而单调地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就不能符合用人单位对当下毕业生的要求,那么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也就失去了该课程本身开设的意义。应用MOOC辅助教学平台,可以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同时为学生掌握知识寻找恰当的接洽点,是目前施行其课堂教学内容具体化的最有效途径[3]。就业指导课程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变,主要参考的依据为社会更需要什么类型的学生,或者用人单位比较紧缺的是哪方面的人才等。教师在上课前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对社会的人才需求也要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彰显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更新。就业指导课要融合学生实际需求,突出教学内容的实际性。简单来说,21世纪新型企业需要选择什么样人才,怎样选择人才,就是当下就业指导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研究的指导方针[4]。就业指导课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服务,终究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进行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对学生的了解。最佳发展区的提出与量力性原则等对于高校学生群体的教学同样适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把自身的需求、目的和价值取向作为标准来选择能够满足自身特征的内容,同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也决定着外部的哪些内容能成为可以实现的内容。就业指导课程在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在每个阶段身心发展中的特征,并且还要清楚了解其不同专业的市场需求情况,让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更具有专业针对性。
本文中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主要以教科书中的传统教学内容为基本框架,学生的身心体验为补充内容,从而构成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教科书中的传统教学内容主要作用为拟定教学大纲和课程学分要求[5]。补充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的感知情况,以便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实践指导内容的优化研究
以往实践指导内容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项:第一项为实践课程偏少,许多大学只有少量教学实习或工厂实习,这些课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又大打折扣;第二项为实践课程设置重形式轻实践,教学过程许多实践课程只在课表上显示为实践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由于实验设置或是场地安全等问题往往是教师动手学生动眼,使实践课程无实践;第三项为实践课程教学先于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为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应注重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要高度重视实践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报酬和配备足够的实验教师;其次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应该通过自主设计等综合环节来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再次大力开发新实践课程;最后实践课程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社会经济需要为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二、就业指导模式优化研究
针对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类课程来说,需要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实用性。因此对于就业指导课程中需要有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才能顺利。在就业指导课堂中教学参与者包括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就业指导课便是集理论、务实、经验为一体化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对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师队伍结构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要提高就业指导课专业素养,可以从信念、态度、知识、技能和品质等方面努力提升[6]。首先,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要喜欢从事就业指导课的一线教学,认可就业指导课教学的价值所在;其次,态度是提高本职工作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时,只有带着热情洋溢的态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然后是专业知识,扎实的知识和其迁移能力属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地掌握如今的就业形势;之后,是除了掌握职业探索性技能、面试技巧之外,还需掌握情景模拟与仿真面试等针对性训练内容;最后,品质是特别强调道德规范在社会转型期的重要地位,对于学生就业的道德诚信要多加引导重视,同样的教师自身也要强调这一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进行。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身体特征、原有知识结构、心理倾向和能力水平都是教学活动的发展基础。教授从学校、教师和学生方向做了调查,着重分析学生的态度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来折射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受到了自身需求满足的影响,学生对课程安排时间与重要性的评估受到课程主题的影响。教授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的时候,侧重于学习方式、课堂参与情况、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这四个方面。因此本文中主要是从就业指导教师任课教师师资队伍的构成与建设、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参与课堂积极性对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优化处理。
三、结语
本文对就业指导课程中指导内容和指导模式的优化研究进行了分析,为改善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出谋划策。高校毕业生具有极其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极高的学习能力,是当前很多新型企业招工的首选对象,因此正确引导高校学子的就业心理,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需要引起广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