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机械装配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实践思考
2020-11-23林秀莲
文/林秀莲
随着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推进,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培养人才,在技校的教学上可以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培训模式。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招工就是招生,入企就是入校。校企双方联合培养,是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方式。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促进现代企业发展、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以及促进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机械装配专业的基本特征
课程体系的主干科目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钳工工艺学与技能训练、金属材料、机械加工工艺、电工学、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等。
机器是本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教学中,既是教师讲授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更是以后学生在工作中的制造产品和生产工具。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可以把所有专业知识课程优化整合成三个教学模块在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实施。
三、机械装配专业的三个教学模块
(一)基于“怎样来表达机器的”问题,形成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钳工工艺学与技能训练、机械加工工艺、焊工等学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块。
(二)基于“机器的零件、构件是采用什么材料制造的”问题,形成机械基础、金属材料等学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块。
(三)基于“机器是如何组成的、如何传动与控制的”问题,形成机械基础、电工学、机床等学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块。
在三个教学模块中,机械基础始终贯穿于其他专业知识中,因为它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尤其重要。而且在教学当中,需要各科很好地衔接。
四、改进教学方法
技校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自信心不足,学习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老师要摸清学生的情况,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以此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授之以鱼”改为“授之以渔”,把“填鸭式”变为“启发式”“引导式”。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掌握,学会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
五、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一)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善于运用实体及模型等教具,联系生产或生活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如在实训车间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或带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参观学习,使学生在观察中充分认识到机器的零部件内部结构和运动原理。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增强教学趣味性。近年来,在教学当中也引入了“互联网+”技术,如AR技术,它是一种增强现实的技术,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有利于学生更有效、更准确、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
采用教材配套资源,学生可在线观看动画、视频、微课,了解和学习相应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其他科目,让学生融会贯通。
(三)重视并加强实训,提高学生操作能力。要做到知行合一、学用相长,就要加强实践操作。此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训练,才能真正弄懂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如减速器的拆装实训,就要采用如下步骤:
1.准备设备及工具:一台单级齿轮减速器、钳工工作台、机械拆装基本工具。
2.观察实物,看装配图分析减速器机构。
3.拆卸箱盖。
4.拆卸齿轮轴和输出轴。
5.装配减速器。
在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真分析装配体及零件的结构,制定拆卸顺序,合理选择工具和方法,对拆下的零件进行分类、分组、编号和登记,按顺序摆放;同时要强调注意安全、爱护工具和设备的意识。
通过以上实操,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零部件图、机械原理、钳工的有关知识。
(四)以竞赛带动实践性教学。通过竞赛项目训练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即做到学生、教师(师傅)相结合。不仅可作为学生就业训练的平台,还可以让学生在技能竞赛当中开启创新、创业的灵感,为后期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可以在校内举办技能竞赛或鼓励、推荐学生多参加市、省各级别举办的技能竞赛。
(五)做好学习评价考核工作。按照校企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结合“工”与“学”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或考核,并进行反馈和沟通,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每学期可评选出“技能能手”“三好学生”等,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与带头作用。
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融入工匠精神
(一)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技校生的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如时间观念不强、纪律性差、学习懒散等。老师要耐心教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将会使他们受益一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1.自信和乐观。居里夫人说过:“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信心”。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2.好奇与兴趣。要致力于学生真正好奇心、求知欲与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劳动版教材为主线,使学生拥有一股强有力的内部动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推动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3.毅力与恒心。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练就工匠技艺始终离不开学生的毅力与恒心。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热忱、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信念。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特别是德育与语文科。
要让学生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塑于行,即把职业信念认真贯彻在企业生产岗位上,严把产品质量关。
4.独立与合作。创造者都具有独立性,既要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又要有团队精神,才能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创造的火花。
七、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校以师为本”,要提高教学质量,办好专业,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一)发扬爱岗敬业精神
“士有百行德为先”。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一定要爱岗敬业,多接触、了解、关心学生,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因此,技校教师要不断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知识型、技能型的学生。
处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教师要增强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博学多才,才能适应学科间和行业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的科技时代。
(三)增强创新的能力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点石成金,构建学生完善的人格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应定期参与岗位实践、专业研修学习、校际交流参观等,也应经常到企业学习,并了解学生在企业工作的状况,进一步掌握职业技能和当前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企业技术改革的进程,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总之,工学一体化教学,应把训练和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首要任务,使学生获得就业本领。同时,我们要教学生努力和感恩,用技能回报社会。立德树人,是技校教育的初衷,只有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确实培养出既符合岗位技能要求,又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