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0-11-23石成玉
文/石成玉
以上海地区民办高校为例,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上海民办高校约140 名辅导员,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辅导员的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状况、管理考核、职业发展以及辅导员对职业化、专业化的认识等内容。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在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
一、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首先,性别结构不平衡。调查发现,上海民办高校中女性辅导员占比78.79%,男性占21.21%;其次,年龄整体偏低。74.29%的辅导员年龄在30 岁以下,队伍极不稳定。工作年限在两年以内的辅导员占比65.71%,在参与调查的140 人中,有4 年、5 年、6 年工作年限的比例分别为4.55%、5.3%、4.55%,这几个数据表明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是刚刚参与工作的年轻人,能够坚守在辅导员岗位的人数并不多。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准入门槛偏低
首先,学历层次总体偏低。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在实际的辅导员招聘中,大部分公办院校要求应聘者至少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甚至少数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学历[1]。然而在上海民办高校中,有57.58%的辅导员是硕士研究生学历,35.61%的辅导员是本科学历,甚至还有6.82%的辅导员是专科学历,而且没有博士生学历者。其次,专业结构不平衡。教育部43 号令规定,高校辅导员应具有思想政治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但调查结果显示,有思政类、教育类和心理学类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只占14.39%,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辅导员占23.48%,而有62.12%的辅导员是来自理科、工科等其他学科专业,这些专业的辅导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背景,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重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二)高投入低回报的职业特征
辅导员职业高投入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工作内容多,时间成本高。在民办高校中,辅导员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学生管理上[2]。在对各项工作内容占比排序的调查中,有88.57%的辅导员将日常事务管理排在第一位,可见,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方面所付出的时间成本过高;第二,工作压力大,责任风险高。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对接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承担着来自学生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和责任。140 名参与问卷的辅导员中有88 名认为是压力过大导致工作积极性降低,在感觉处理困难的学生问题中,大学生心理问题占比90%,排在第二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和学生安全问题并列第三。
低回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收入低。调查显示,60%的辅导员工资在5000 元以下,40%在5000 元以上,其中,5000 元~6000 元占27%,70%以上的辅导员认为待遇低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第二,发展空间有限。数据显示,45%的辅导员没有进行职称定级,只有38.13%的高校落实了辅导员双线晋升的规定,有37.8%和44.3%的辅导员认为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分别是工作缺乏成就感和社会对辅导员的认同度低。
(三)队伍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其一,培训效果不理想。目前上海市针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已经渐成规模,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辅导员都参加过各种培训,尤其是专题培训和校内培训,然而却有近一半的辅导员表示培训效果一般或没有效果[3]。其二,学习主动性不强。由于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太多以及自身的原因,只有21.58%的辅导员经常阅读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中央文件、书籍、报纸等读物,大部分辅导员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从而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三,科研积极性不足。调查显示,73.57%的辅导员没有发表过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论文,出现这个结果的外在原因有很多,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办高校辅导员缺乏科研意识、科研主动性不强,从根本上降低了民办高校辅导员自我更新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管理考核不科学
其一,工作内容无边界。在现实情况中,民办高校辅导员总是被赋予更多的工作任务。比如,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有早晚自习制度,辅导员要全程陪同,还要进行夜间值班,虽说有值班补贴,但这项制度大大增加了辅导员的坐班时间,直接加大了女性辅导员的流失率;其二,考核评价无标准。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不太科学,管理水平一般,甚至有7.19%的辅导员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但是相比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院校对辅导员的考核更加随意和表面化;其三,无激励机制。调查显示,上海只有38.13%的民办高校有针对辅导员双线晋升的渠道并且已经落实,仍有大部分的民办高校没有落实这一制度。
二、增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策略
针对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和对问题背后原因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即选聘机制规范化、工作内容明朗化、培训学习常态化和管理考核专业化。
(一)选聘机制规范化,严格落实选聘要求
首先,辅导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真诚地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按照“六要”标准严格要求;其次,应适当提升硕士生辅导员的比例。在选聘工作中,适当提升硕士辅导员的比例,对提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有一定的作用;最后,应更加重视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在辅导员选聘工作中,应重点选拔具有思政类、教育类和心理学类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安排工作时,也应尽量将相关专业的辅导员安排至对应学院,使辅导员能更方便、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工作内容明朗化,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
首先,工作内容明朗化。除了规定的九项工作职责外,在一些民办高校,辅导员还常常被赋予更多的工作内容,在对接全校各个职能部门过程中,由于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辅导员经常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使得辅导员身心俱疲。提升信息沟通的效率,适当减轻辅导员工作量,能够有效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其次,安全责任边界化。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工作岗位,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这也导致了学生一出现问题就找辅导员的现象,给辅导员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明确辅导员对学生的安全责任边界,建立学生、家庭、辅导员和学校多方联动的责任体系,能够减轻辅导员的精神压力,提升职业幸福感。
(三)培训学习常态化,强化辅导员责任意识
首先,注重实践分享,提升培训效果。目前上海市针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已经较为成熟,但以理论时政解读为主,培训效果不理想。无论是岗前培训,还是专题培训,培训主办方应设置更多的实践交流环节,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一线辅导员现场讲座,向大家传授工作方法和技巧,讲述在具体的辅导员工作中会遇到的疑难问题,注重与学员分享互动交流,切实提升辅导员的带班能力;其次,定期布置学习任务,提升学习主动性。高校辅导员是一个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的岗位,要求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平时工作之余,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党史、国史等知识,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有关部门可以定期布置相关学习任务,激励和培养辅导员的主动学习意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最后,加大科研扶持力度,鼓励辅导员进行科学研究。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更应当树立科研意识,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主动自觉地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
(四)管理考核专业化,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
首先,制定并落实辅导员双线晋升制度。《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民办高校应当响应号召,制定并落实辅导员双线晋升的制度,明确晋升的要求和条件[4]。辅导员对自身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其工作稳定性就会大大增强,更有利于其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其次,提升辅导员福利薪酬水平。除基本薪酬外,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辅导员开展与工作相关的课题研究提供保障,并酌情改善辅导员生活与工作条件,在职位津贴、表彰奖励等方面政策倾斜;最后,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辅导员在开展相关工作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引导者和领路人。同时,社会、相关政府机构以及高校职能部门也应发挥合力,进一步规范辅导员队伍,激发辅导员发展潜能,共同促进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